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五里界国家基本药物•2009年新医改方案对基本药物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和界定。基本药物是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即避免贪新求贵。•剂型适宜指药品剂型容易生产保存,适宜大多数患者临床使用。•价格合理即个人承受得起,国家负担得起,同时生产经营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能够保障供应是指生产和配送企业有足够的数量满足群众用药需要•公众可公平获得是指人人都有平等获得的权利。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负责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和调整,卫生部承担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国家基本药物应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药品标准的品种。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一)含有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二)主要用于滋补保健作用,易滥用的;•(三)非临床治疗首选的;•(四)因严重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明确规定暂停生产、销售或使用的;•(五)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或不符合伦理要求的;•(六)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情况。•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中成药的概念中成药的概念•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中成药分类的方法较多,按中成药的功效可分为以下20类:1.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2.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3.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4.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退虚热、气血两清。5.祛暑剂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中成药分类(1)中成药分类(2)•6.温里剂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7.表里双解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8.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9.安神剂重镇安神、滋养安神。•10.开窍剂凉开、温开。•11.固涩剂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脱、涩精止遗、敛肺止血、固崩止带。•12.理气剂理气疏肝、疏肝散结、理气和中、理气止痛、降气。•13.理血剂活血(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养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痛、活血通络、接筋续骨)、止血(凉血止血、收涩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14.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15.治燥剂清宣润燥、滋阴润燥。中成药分类(3)•16.祛湿剂燥湿和中、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17.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18.止咳平喘剂清肺止咳、温肺止咳、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19.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健脾消食。•20.杀虫剂驱虫止痛、杀虫止痒。中成药分类(4)解表剂•解表剂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例如银翘解毒丸(颗粒、片)、柴胡注射液。•银翘解毒丸出自我国清代著名的医学家吴鞠通所创的治疗风热感冒和瘟疫初起的经典处方,由连翘、金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等药物组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风热感冒的特效中成药。表里双解剂•表里双解剂是以解表药与治里药为主组成,具有表里双解作用,用以治疗表里同病的中成药。表里双解剂分为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三类。•解表攻里剂适用于外有表邪,里有实积之证。既有表寒或表热的症状,又有里实表现。例如防风通圣丸(颗粒)。泻下剂•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牵牛子、甘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祛暑剂•祛暑剂是以藿香、佩兰、香薷、鲜银花、鲜扁豆花、鲜荷叶、西瓜翠衣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中成药。祛暑剂分为祛暑解表、祛暑清热、祛暑利湿和清暑益气四类。临床以身热、面赤、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或洪大为辨证要点。•临床可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小儿腹泻等见上述症状者。•祛暑解表剂适用于暑气内伏,兼外感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心烦口渴等。例如藿香正气水(丸、胶囊)、保济丸。•祛暑利湿剂适用于感冒挟湿证。症见身热烦渴、胸脘痞闷、小便不利等。例如十滴水。清热剂•清热剂是以银花、连翘、板兰根、大青叶、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临床以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炎症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牙龈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类肺炎、肝炎、胃肠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见上述症状者。温里剂•温里剂是以制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中成药。临床以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为辨证要点。•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末梢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见上述症状者。止咳平喘剂•止咳平喘剂是以杏仁、苏子、枇杷叶、紫菀、百部、款冬花、桑白皮、葶苈子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止咳平喘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痰、咳、喘证的中成药。临床以咳嗽、咯痰、哮喘、胸闷、憋气等为辨证要点。•根据配伍不同又可分为清肺止咳、温肺止咳、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等。•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胸膜炎、肺炎、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见上述症状者。开窍剂•开窍剂是以麝香、冰片、石菖蒲等芳香开窍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以治疗神昏窍闭(神志障碍)、心痛彻背诸证的中成药。•开窍剂分为凉开(清热开窍)和温开(芳香开窍)两类。•临床以神志障碍、情志异常为辨证要点。•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尿毒症、肝昏迷,癫痫、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见上述症状者。扶正剂(补益剂)•扶正剂(补益剂)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中成药。•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种,临床以气、血、阴、阳虚损不足诸症表现为辨证要点。•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中成药安全性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关注,为了使中成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必需合理使用中成药。一、症候禁忌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中成药的使用同样要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每种中成药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适用范围,对于临床症候都有所禁忌: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主治中风、热厥、小儿惊风证,用于心肝有热,风痰阻窍所致高热烦躁,面赤气粗,舌绛脉数,两拳固握,牙关紧闭的热闭神昏证。若见面青身凉,苔白脉迟,寒闭神昏者,切忌用之!二、配伍禁忌为了适应临床的需要,增强疗效,中成药常需要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临床上要注意中成药的使用同样受中药配伍禁忌的影响,如两个具有相似功效的中成药配伍,可能出现某种成分重复适使用。如:附子理中丸与金匮肾气丸,二者均含有附子,配合应用,相当于增加了附子的用量,可能会引起毒副作用。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菀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黄—朴硝,水银—砒霜,狼毒—密陀僧,巴豆—牵牛,丁香—郁金,川乌、草乌—犀角,牙硝—三棱,官桂—石脂,人参—五灵脂三、妊娠禁忌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或须慎重使用的药物。含以下成分的中成药当视为妊娠禁用和慎用药!禁用药: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慎用药: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四、饮食禁忌(食忌)服用某些药物时,要忌食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破坏药效,或发生不良反应。服药期间,一般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食物,如热证忌食辛辣、油腻,寒证忌食生冷,水肿不宜吃盐,胃病泛酸不宜食酸,失眠不宜饮浓茶,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羊肉等。五、特殊人群禁忌1、儿童:根据体重、年龄计算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滥用滋补类中成药;尽量缩短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2、老年人:避免使用对心脏、肝脏、肾脏、血管等组织有损害的药物。3、运动员:避免使用含有兴奋剂成分的药物。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一、辨证合理用药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精髓。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制成的现成药品,也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有的放矢,才能发挥最佳疗效,正所谓药证相符,效
本文标题:中成药学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26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