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学习提纲)
1《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学习提纲第一讲教师教学技能的习得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教学技能的含义、特点、分类,掌握教学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建构方法。一、教学技能的含义(一)什么是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论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增强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有代表性的教学技能观:活动方式说、行为方式说、结构说、知识说。(三)教学技能的性质1.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1)教学技能与教学活动是不可分离的。(2)教学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行为方式。(3)教学技能的外在特征是相对明显的。2.教学技能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1)教学技能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交融。(2)教学技能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结合。(3)教学技能是规范性要求与灵活性要求的统一。3.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二、教学技能的特点:情境性、默会性、复合性三、教学技能的分类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的工作结构和教学的行为方式三个角度看教学技能,可以将教师的教学技能划分为三个范畴:教学设计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教学评价的技能。四、教学技能的掌握(一)教学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1.教学技能的掌握要重视“知”与“行”的联系2.掌握教学技能要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3.掌握教学技能要注意分析不同技能的特点(二)教学技能的掌握需要在反思中建构1.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真的反思22.教师要主动建构经验的意义3.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一定的文化脉络中习得的(三)教学技能的掌握依存于教师的整体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精神、教师的知识、教师的智能、教师的“自我”。第二讲教师应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学习并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教学设计的含义1.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和“程序”;而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是对学生达成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2.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策略(活动、方法、媒体)与评估相适配。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把握,二是教学活动的策划,三是实施方案的拟定。第一章因材施教——把握教学内容一、分析学情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学习者的兴趣、经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风格等)、内容分析(内部的类型、内外部条件等)及教学任务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在于发现学习者目前学习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揭示教学中实际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出学习者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不足,揭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一)了解学生状况:重点是分析学习者的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指学习者对从事学习已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知识结构状态及能力水平。(二)分析学情的途径3自然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验法。(三)重视已有经验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教师要把分析重点集中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对当前新知识学习的影响上来,将其作为内容设计的参照。二、研究教材(一)全面领会教材新课程根据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在某方面的素质要求,制定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并推行“一纲多本”的教科书编写制度,“教材”不限于“教科书”,还包括了其他的课程资源。1.学习课程标准。目的是弄清楚自己所教学科应秉持的教学理念,清楚目标与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编排体系和内容安排,明白学科特点和教学建议以及对课程开发和资源利用的要求,为制定好学期(或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打下基础。2.钻研教材。第一步,通读教科书,了解教材体系的安排,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研究它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便向学生传授规律性的知识。第二步,根据各部分教材的不同属性和特点,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初步排队,确定整个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第三步,通览课本的插图、例题、练习、实验、注解、附注和索引等,研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明确哪些内容尚缺乏完整性,需要加以补充;哪些内容应当进一步拓展,需要强调其特殊性;哪些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加深认识;对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教育、发展什么能力等。钻研教材的三个要求:一是“懂”,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概念,以及每字每句都弄清楚。二是“透”,即对教材不仅要懂得,而且要很熟悉,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即对教材精读细钻。三是“化”,即教师的思想感情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如同蜜蜂酿蜜一样,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到了“化”的境界,整个教材内容已经了然在胸,变成了有机整体。总之,钻研教材要做到既能钻进去,又能走出来。钻进去,即要领会教材的精华,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走出来,即要全面审视、整体把握,做到讲课时能够深入浅出,灵活运用。3.获取其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4如:教学指导书、参考书、配套练习册、相关的光盘、课件、软件包、网上材料等。(二)深度解读教材1.全方位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内在特征一是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弄清前后教材的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二是分析知识结构和特征,即教材的结构关系、类型特征、所涉及的技能与能力。三是分析教学的具体要求,按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发展的观点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的。2.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1)突出重点,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的具有统摄性、概括性、能举一反三、广泛迁移的知识。(2)排除难点,难点是学生难于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和复杂技能。难点的形成一是教材的原因,二是学生认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3)抓住关键,关键是教材中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后继学习最有影响的知识。3.做好教学任务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是教学过程的“路线图”,是一项“以终为始”的教学设计技术,它可以决定与实现教学目标相关的三个重要问题:——教什么?(教构成教学目标的子成分);——按什么顺序教?(按安排好的子成分的顺序教);——用什么方法教?(根据教学目标涉及的心理学类别及其习得规律选择教学方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按照终点目标(终点能力)——过渡目标(使能目标)——起点目标(起点能力)的层级进行排序,再考虑用什么方法和途径最有效地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三)对教材进行精细加工1.教材的取舍,从内容质量、深度、广度(容量)三方面考虑。2.教材内容的增补,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增补背景性材料、经验性材料、活动性材料、练习性材料、扩展性材料。3.教材内容的调整,如顺序、时间、素材等方面的调整。4.教材的合理组织。一是排“序”(教材本身的“序”、学生认识的“序”),二是定点(抓住知识关键点、找准最佳结合点、确定教学起讫点、考虑教学切入点、把握课堂兴奋点、凸现教学着重点、突破学习疑难点、精心组织训练点、设计教学收束点、预留课外延伸点)。55.教材的创造性加工,包括教材的认知性加工、情趣性加工和操作性加工。三、确定目标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调控和测量等功能,可以说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作为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一)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1.处理好上、下位目标之间的关系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在各级种类学校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分为总目标与分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分为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2.确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拓展目标的弹性空间针对具体的内容或活动、可得到的资源以及目标所指向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弄清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二)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1.在全面育人上出成效2.在三维目标的结合渗透上下功夫3.在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上花时间4.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5.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三)陈述教学目标的技术1.分清两类陈述的方式,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2.明确目标行为的主体,课程标准的陈述要求: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是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因为课程标准检验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不是评价老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3.把握四个基本的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4.选好刻画行为的动词根据课程标准对不同教材内容应达到的要求,恰当选择行为动词来明确地表述应达到何种结6果,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教学质量的可测度性。5.说明结果产生的情形一是指出结果行为产生的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二是指出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第二章头脑风暴——策划教学活动一、安排教学事件(教学中应当做的一件件的事)(一)教学事件的构成从加涅的学生学习过程与相应的教学事件关系图看,教学事件主要包括: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刺激回忆先决条件、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提供反馈、评估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等九大方面。(二)学与教相互匹配教与学的匹配要综合考虑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步骤。(三)教学事件的变式在安排教学事件时,要注意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会有不同的变式。二、创建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功能是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提供资源、工具和人际方面的支持(一)发挥情境的作用教学情境是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氛围与环境。“情境”的特征表现为:一是感性因素比较丰富,具有直观性;二是内部蕴涵主题,具有典型性;三是可以反复感知,具有稳定性。(二)促进师生交往在学习环境中,积极的人际关系最为重要。现代建构主义主张尽量创造和谐、民主的人际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三)提供学习的“支架”从支架为学习者所提供支撑的功能出发,不同形式的支架可分为五种类型:信息铺垫式、概念式、元认知式、操作程序式和策略式。一堂好课所搭建的支架就是: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三、制定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7(一)安排教学程序1.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引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检查和巩固知识教学程序安排的框架: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作业与练习——巩固与检查2.按“课”的类型确定教学步骤单一课的类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检查课、分析作业课、实习作业课等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新课——结课3.按教学模式安排教学程序教师基本的教学模式: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二)组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有效组合。1.教学方法的多种类型教学方法的种类很多,分类体系也很复杂,有代表性的可按教学方法的形态、教学活动的方式、学习刺激的类型和教学方法的功用进行分类。2.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互动方式的多边性,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活动。——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密切配合。——价值取向的个体性,因材施教、增加个体学习参与度。——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选择使用的综合性,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互补性,配合使用。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教学目的和任务、本门学科的内容特点、教学活动的规律及教与学的实际情况
本文标题: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学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4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