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对于洛阳汉唐陶俑的调查报告mengyongwei
1题目:对于洛阳汉唐陶俑的调查报告组员:熊赏孟永伟申钦鹏系(部):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孙荣耒夏云2013年4月20日2对于洛阳汉唐陶俑的调查报告摘要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火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再到唐朝,陶俑的技术不断的更新,制作的陶俑无论是从外观还是从材质来看都在不断的进步,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兵马俑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的说唱俑,河南伎乐俑等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陶俑,从本质上来说是指陶质的人物和动物类明器,而在古代文献中“俑”却被专指人物类明器,中国古代在墓葬中随葬陶俑,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以生人为殉”的丧葬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导致了人殉时代的终结,以佣随葬逐渐成为一种制度。这种现象为后代人研究古代陶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今天,洛阳博物馆展出的400余件洛阳汉唐陶俑,集中地向人们展示了汉俑的古拙质朴,晋俑的拘谨呆板、北魏陶俑的秀骨清像、唐俑的高贵华丽,不仅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的资料。3关键词:洛阳陶俑影响前言……………………………………………………………5调查方法………………………………………………………6一、产生背景(一)洛阳简介………………………………………………6(二)制作人群………………………………………………7(三)汉唐陶俑的发展历史………………………………7二、陶俑的产生原因…………………………………………9三、陶俑的分类………………………………………………10(一)秦朝陶俑……………………………………………10(二)汉朝陶俑……………………………………………11(三)唐朝陶俑…………………………………………12(四)三彩文化…………………………………………13四、陶俑的影响与作用…………………………………14(一)政治和军事作用…………………………………15(二)艺术影响…………………………………………16(三)经济方面…………………………………………17(四)文化方面…………………………………………18(五)社会生活方面……………………………………18五、结论…………………………………………………194六、发展建议和对策………………………………………20(一)贯彻政策,加强管理………………………………20(二)多方融资,增加投入………………………………20(三)提高认识,加强保护………………………………20(四)加大宣传,发展品牌………………………………21参考文献……………………………………………………22附录一………………………………………………………22附录二…………………………………………………………24前言世界各地埋葬死者都有各自独特的惯例。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古埃及的木乃伊,泰国的泰姬陵,还有就是中国,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各种风俗习惯,秦朝的秦兵马俑,汉朝的帝陵,唐朝的帝塚等等,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厚葬死者这一点却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变。在中国,特别是身居高者或富人埋葬时,不仅要修造大墓,将生前喜欢的用品及贵重物品随葬。陶俑作为一种随葬品,是古代人丧葬观念的产物,它不仅直接反映着当时的丧葬习俗和丧葬礼仪制度,同时它又是历史和社会生活的一种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5经济、文化、军事、生产、生活、对外交流等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对文献资料的形象补充。从艺术角度来看,陶俑是以古代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雕塑艺术品,它不仅真实地塑造了各个时代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国家民族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昭显着历代人们对于美的理解,通过历代陶俑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各个时代雕塑艺术发展的水平和时代审美风尚的演变。就洛阳地区而言,陶俑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有文吏、仕女、百戏、劳动俑及动物俑等。这些陶俑洋溢着一种那个时代特有的美。洛阳陶俑的创作者已经有了充分体验,并具备了一些生动表达的能力。洛阳陶俑的造型往往以一种大度的大写意手法来强调刻画形象的动态,甚至有意对形象夸张变形以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譬如洛阳七里河东汉墓中出土的那件长袖拂扬,踏盘而舞的女舞俑,虽然面容朦胧,但她有着被蓄意夸张的细腰长颈,强调的是头、颈、腰扭转而形成的动态之美。她的手、脚张扬地配合着,铿锵的节奏就在她抬手举足间迸出。然而如此丰富灿烂的陶俑文化却没有收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很多出土的陶俑大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比如:馆藏内部分陶俑出土后残缺严重,加之技术设备不到位,防潮、避光设施不到位,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个别游客文物保护意识欠缺。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小组对洛阳陶俑进行了粗略的调查,旨在唤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这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6责的德政工程。同时,要加大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处理好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得我们的陶俑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发扬光大。调查方法:实地调查:前去洛阳博物馆参观实物、拍照取证、询问有关工作人员资料调查:图书馆查阅陶俑相关资料、在网络上查找关于汉唐陶俑的信息、进行小规模的实地考察一、产生背景(一)、洛阳简介洛阳,简称“洛”,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地处九州之中;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余年建城史,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座统筹规划的城市。洛阳历史悠久。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7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财富和供人凭吊的遗迹旧址,而陶俑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塑制目的和创作意识的雕塑艺术形式,是崇拜祖先的活动的产物。它既宣扬了墓主生前的富贵,也营造了死后的哀荣。陶俑中的诸多形象,一方面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另一方面,作为独立的雕塑艺术品,它体现了历代民间艺术匠师的个性及创造水平,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二)制作人群陶俑的制作可以分为简单与复杂之说,简单的造型比较单一,类型也比较少,而复杂的陶俑制作方式相对复杂,简单说就是先用陶摸做出初胎,在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当然有的是先接后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从这样的一个角度说我们就很轻松的知道,陶俑的制作人群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使用人群则是社会的较上层,这种较上层必须满足至少两个条件第一就是必须有钱,第二是有一定的地位。秦兵马俑气势恢宏,没有相应的地位和金钱一般人家是不可能使用如此众多和贵重的兵俑。(三)发展历史陶俑的发展历史究竟是在何时出现至今仍没有定论,在商代以前是否有更早的陶器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技术上说在商代之前烧制粘土做成人像和器具的样式就已经出现,例如仰韶文化时代就已经出现。秦朝时期最早的当然就是举世瞩目的秦兵马俑,秦兵马俑时8代久远历史悠久,不说历史单从另外的兵马俑的制作上可以看出秦兵马俑制作精良,造型丰富,技艺娴熟,令人叹为观止,不禁暗暗叫绝。西晋王朝定都洛阳以来,由于长期处于动荡离乱的时期,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厚葬之风难以维持,陶俑的制作进入了一个低谷时代。洛阳发掘的西晋墓葬200多座,出土的陶俑不仅数量少而且造型呆板,淘汰了东汉时的百戏人物造型,俑的组合形成了以牛车、鞍马为中心的仪仗出行俑群模式,开启了北朝俑群之先河。例如彩绘陶武士俑、彩绘陶持盾武士俑、陶武士俑、彩绘陶男仆俑、彩绘陶侍俑、彩绘陶骑象俑、樽上三人倒立杂技陶俑等。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社会政治局面逐渐稳定,厚葬之风及陶俑制作业开始恢复。在北方,战争比较频繁所以说反映北方军队重装骑兵的“甲骑具装俑”成为当时极具特色的俑群组合。北朝陶俑质精量多,除体现墓主生前出行仪仗及日常家居生活外,还显示出北方少数民族草原文化与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融合后的新面貌。洛阳历来制瓷制陶业非常发达,在唐代达到鼎盛,尤以巩县黄冶窑最为著名。唐代洛阳陶俑以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把唐代充满内在生命力的向上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是陶俑艺术达到了鼎盛唐三彩是唐代陶工在汉魏单彩低温釉陶的基础上创烧的多彩釉陶新品系,因主色调以红、白、绿或黄、绿、褐三种釉色9为主而得名。洛阳是唐三彩的故乡,巩义黄冶窑是唐代烧制三彩的重要窑口。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洛阳邙山古墓中首次发现唐三彩以来,引起国内外学界和收藏界的日益重视,新的发现和研究不断涌现。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洛阳唐三彩集中发现于邙山、龙门和涧西区的唐墓中,时代多属武则天和玄宗时期,这是洛阳作为盛唐时期帝国东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是相称的。二、产生原因所谓俑,是以陶、木、青铜等材料制作的小型人像,目的在于代替活人随葬。俑大约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出现,它的前身是殉葬的活人。人殉极其残酷,在商和西周非常盛行,大量的活奴隶和活士兵被用作殉葬,比如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中排列着152具人骨,就是墓主生前的武士和奴隶。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用奴隶作为人殉的习俗也被迫改变,从而出现以茅草等扎束成人形来代替真人殉葬。这可能就是最早的俑,当时称刍灵。以后,这种以人形模拟物随葬的方法日益普遍,并开始用泥、陶、木来制作模拟人形,这就是俑。因此,俑的出现本身应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俑在制作上尽量如实地模仿真人的面貌,引起一些人士的强烈不满。于是,孔子在看到当时制作的俑太酷似真人时,仍认为采用作成人形的俑来殉葬是极不人道的行为,以为俑不殆于用人乎哉,惯怒抨击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以后,人们常常用始作俑者来比喻第一个作某种坏事或兴某种歪风邪气的人。由此可见,以俑随葬至迟在10春秋末期已经普遍流行。东周墓中出现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由于俑是代替活人随葬的,最终目的是让它们在地下侍奉墓主,因而俑的身份包括了墓主生前的侍卫、仆从、厨夫、歌女、舞伎等各色人物,甚至还有衣饰华贵、有较高地位的属吏、宠姬、近侍等。俑的形象不追求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而比较侧重于表现代表各种人物不同身份的服饰特征。它们生前应当是善于察言观色、伶俐能干的,所以五官必须端正,四肢必须健全。在制作上,往往穿衣戴帽,衣冠楚楚。俑的四肢加榫卯,可以装卸,甚至上下活动。为了便于识别,有的还用毛笔在身体上写明其身份。这一些,都主要是在于有似于生人,而不是追求艺术表现,但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三、陶俑的分类今天已发现的春秋战国俑主要为陶、木两种,陶俑大多见于北方,木俑大多见于南方(基本上是楚国)。一般而言,陶俑是塑造后再烧制的,烧后有意外的效果,形休小而壮实,制作粗糙;木俑是雕刻后再彩绘的,形体大而瘦长,制作精致,从而形成南北俑的美学差异。(一)、秦朝陶俑秦汉陶塑艺术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陶俑上,陶俑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兵马俑,二是奴婢、伎乐俑,三是动物俑。秦陵兵马俑数量、规模、气势和写实水平都是无与伦比的,汉代兵马俑以咸阳杨家湾和11徐州狮子山出土的陶塑兵马俑为代表。从整体布局、俑的头饰和衣着看,秦俑与汉俑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又有相当大的差别。秦俑重写实,兵马形体大小仿照真人真马,人俑平均身高1.8米,战车和兵器多为实用器,以逼真的形象和强烈的气概取胜;汉俑体型小,均半米以下,手中所持多为象征性兵器,战车已不见。在个体大小和制作精细方面,汉俑已较秦俑逊色,却仍然威风凛凛,犹存气势。造型简洁洗练,生
本文标题:对于洛阳汉唐陶俑的调查报告mengyongwei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6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