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转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转变必修一/第三课中央集权的发展(一)西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汉书·诸侯王表》中央集权的发展(一)西汉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期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治,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郡国并行的本质可能是东西异制,主要意义则是允许或者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央集权的发展汉初全国共计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汉初约1300万余人,王国编户180万,人口850万余人。——史云贵《西汉郡国并行制谈略》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唐节度使:710年唐睿宗为了加强西部与北部边防开始设置。总揽一区的军、政、财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亦设置。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五代建立者简历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中央集权的发展(三)北宋材料:一日,(宋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材料中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帝王易姓,战斗不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建议?中央集权的发展(三)北宋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守内虚外强干弱支重文轻武分化士权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积贫积弱中央集权的发展(四)元“凡钱粮、兵家、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七》行省拥有如此大的权利会不会削弱中央集权?行政:控制行省长官及其下属官员任命权;重大民务呈报中书省;军权:无权调动军队;重大军务呈报枢密院;财政:70%财政收入上交中央;不能更改财税征收制度;监察:定期觐见皇帝述职;省官互迁;地理:犬牙交错打破山川形变。——摘自李志辉《元朝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加强》阶段朝代地方制度对中央集权影响形成秦郡县制加强加强巩固汉初郡国并行削弱武帝“推恩令”加强完善唐节度使削弱加强宋行政、财、军加强新发展元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一)西汉中朝外朝皇帝常侍侍中尚书令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九卿君主专制的演进(二)唐皇帝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吏、户、礼、兵、刑、工哪些方面体现了三省六部制官制的成熟?1.权力分散,相互制约,保证了皇权独尊;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3.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失误;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的演变(三)宋皇帝三司三司使中书门下(政事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密使枢密副使台谏御史中丞知谏院财政行政军政监察二府三司宋朝时宰相管理的事务与唐朝相比有什么变化?君主专制的演变(四)元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到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趋势:中国古代的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朝代措施影响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汉中外朝制度一分为二隋唐三省六部制一分为三北宋二府三司一分为三元中书令君主专制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个一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1)起源:隋(2)完备:唐①唐贞观时增加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时,利用高官主持考试成为定制。影响: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2.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3.明清时期禁锢了人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本文标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转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9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