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建平县博爱学校国元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课本10~11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为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打基础的一节课,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虽然“平均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因此,在设计教案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分东西的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平均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用学具操作理解“平均分”。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课堂上,我充分利用糖果、果冻等,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性,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案例描述: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同学们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把糖果全部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一组6块、二组8块、三组9块)生:各小组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分得都很好,请各组同学都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每人分得几块糖果?生:汇报结果2、观察问题师:请同学们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生:第一组每人三块糖生:第二组每人四块糖生:第三组一个人四块糖、一个人五块糖师: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师:请同学们给分的同样多的分法取个名字。生:平均分3.出示课题师: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师:请同学们拿出本、笔,在本子上抄写(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并读一读,记一记。生:抄写并检查。师:同学们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以上这么多的分法,你发现哪些分法比较公平呢?【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说的时候,再让学生数数这些分法的每一份的个数,以强调认识每份都是几个的过程。】师: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变成平均分呢?生:给申鹏再加一块糖。生:从赵品越那里拿走一块糖。师:还有其它办法吗?生:把赵品越那里的其中的一块糖从中间分开,一人一半。【有的同学有疑问,这里点拨一下,只要有东西,就可以继续分,把一块糖分成两半,是今后学习小数或分数的范畴,以后再进一步研究】师:我们每组之间是不是平均分?为了公平我们来把全班的糖果平均分一分。生:讨论分法生:给每人三块糖的再加两块。从每人五块的组拿走两块。每人四块糖的组拿走一块。师:在同学们手中的糖总数不增不减,怎样平均分?生:从每人五块糖的组那里,每人拿出一块,给每人三块糖的组的同学,这样就平均分。【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师:老师给每组同学15个果冻,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生:讨论分配方案。生: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师: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谁来汇报一下。生:学生汇报分法。师: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设计意图】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师:再把15个果冻平均分成3分,每名同学带着自己分得的果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师:打开课本,看课本上的例2、要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5份。放在5个盘子里。可以怎样分?和我们刚才分果冻有什么异同点?生:相同点是要分的东西都是15个,平均分成5份,不同点是物品不同。师:你会分了吗?师::把10个小西红柿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小西红柿?生:独立完成,动手分一分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每份4瓶。师:除了平均分成3份外,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4份,每份3瓶。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平均分成6份,每份2瓶。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分成2份,每份6瓶。生: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12份,每份1瓶。师:那可不可以把12瓶矿泉水平分成1份呢?生:可以。【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师: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练习三第2题。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师:请你说一说哪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生: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师:第一种分法为什么不符合题义呢?生:第一种分法是分成了四份,但不是平均分。师:你有办法让它改成平均分吗?生:从第三个盘中拿出一块糖,放到第二个盘中。师:第三种分法符合题义吗?为什么?生:不符合题义,第三种分法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四份。师: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生:从每份中拿出两块糖,再分出两份。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比赛,快速抢答。(1)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只小熊。(2)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个,如果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个。生: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4只小熊。生: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3个,如果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2个。师:同学们掌握得都很好,我们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平均分的例子,你能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吗?生:妈妈给我和弟弟买东西,都给我们分一样的,也就是平均分。生:我们班分的学习小组也是平均分。。【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师:这节课学习了“平均分”,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生:我学会了“平均分”和怎样“平均分”。【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五、课后作业:练习三、3、4题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下学期,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例1、例2。认识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很好的学习和掌握“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五)课堂总结,拓展平均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从同不们分糖果入手,让学生通过交流,引出平均分。从而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水到渠成的引出“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同样多叫作平均分”。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理解了“平均分”后,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说一说、分一分糖果的过程,从中自主发现。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理解平均分的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中,再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12瓶矿泉水,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有多少种分法等。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平均分、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1、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有些措手不及。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标题:平均分教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01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