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科教学过程
1《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分类、层级整合”主体性模式,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研究方案江西省新余市长青小学课题组一、研究背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信息化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在学习化社会中,与学会学习相关的能力有很多,但尤为重要的能力是检索、处理、评价信息的能力,亦即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专家认为,为了给人们提供最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使其成为出色的终身学习者与未来劳动者,就必须使其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亦即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这种素养已日渐成为未来从业者必备的素质。美国图书馆联合会认为,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人们不仅需要多种知识,更需要掌握探究知识的能力,并能把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和实际运用1。2000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制订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其中明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是初步树立学生信息道德意识、传授信息知识、培养信息能力的关键时期,因而,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成为当前教改的重中之重。通过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些能力,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已意识到,只有在具体的学科课程学习中,贯穿信息技术的运用,使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活动、应用中学习,他们才能产生真切的感受,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进而达到为用而学的目的。相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我们选择了“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分类、层级整合’主体性模式,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探索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模式及其在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价值和功能。二、研究综述1、课题含义及有关概念的界定所谓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就是所有公民都必须达到的认识,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理解、评估、交流、创造和评价等信息活动所体现的综合素质。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问题解决活动,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知识(指信息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信息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工具进行信息活动的能力)以及信息情感意识(信息的态度、经验和认识以及信息伦理与道德)等。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也是重心,也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能力。具体而言,信息能力就是有效地运用技术工具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评估、交流、应用、创造和评价等信息活动时所体现的能力。信息素养的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1参见: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1~183.2图1:信息素养结构组成图此外,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如表1:表1: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2信息素养标准一: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标准三: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独立学习标准四: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标准五: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标准六: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社会责任标准七: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标准八: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标准九: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2、课题的理论基础(1)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它主张基础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而且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素质教育包括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体发展。其中,全面发展意味着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等等。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的生存素养,也是学会学习的有利保障。实施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创造和使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将人类科学、文审美、劳动、道德等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发挥与提高。(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用探究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在建构意义过程中学会如何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而信息技术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2[DB/OL]2002-3知识能力情意3(3)课程整合理论课程整合理论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learnabout,learnfrom,learnwith。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儒德博士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1]。还有学者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技术投入与学生学习投入是不同的。3、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分类、层级整合”主体性模式图2: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分类、层级整合”主体性模式“内容分类”指根据学生特征(学生生、心理特点、学生需求、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及认知风格等)、学科特色(学科种类、学科阶段特征等)、学习目标(知识、情感、技能等),将学科内容分门别类,为整合方式提供决策依据。“层级整合”指依据内容分类和实际学习环境,循序渐进,分层次分级别选择整合方式。所谓主体性模式,就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条件,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策略。三、研究目标1、探索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分类、层级整合”主体性模式。2、运用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分类、层级整合”主体性模式,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内容分类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资源环境协作工具信息加工工具探究工具学生特征学科特色学习目标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因特网媒体特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演示工具教师学生4四、研究内容1、探索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分类、层级整合”主体性模式。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五、研究方法为实现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辅之以准实验法、文献法、调查问卷法、经验总结法等。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教学的不断反思,提取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符合小学学科特点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模式,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准实验法:实验假设: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学科课程有机地整合,将能促进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自变量:多媒体网络环境与小学学科语文、数学、科学、英语、音乐、美术在内容及形式上相整合的方法、模式。因变量:学生的信息道德修养、信息态度、信息知识及信息检索、加工、处理、应用的能力。3、调查法:拟制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于研究前期和后期分两轮发给实验学生和学生家长,对调查结果进行前后对比分析。4、文献法:参照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各学科和学校学生的特点探索一些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和方法。5、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六、研究步骤1、2002.1——2002.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2、2002.3——2002.8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交流、研讨活动。3、2002.9——2004.10开展深入实验研究。4、2004.10——2004.12总结与结题,接受二级课题组专家的终审评估,汇报实验研究成果。七、研究的条件分析1、内部条件:本校教学设备先进精良,已具一定的规模,开通了校园网络,是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被中央电教馆授予优秀电影课实验学校。“九五”以来,本校曾承担过多项市级、省级、国家级实验课题的研究,且多次获得科研究成果奖,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实验骨干教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验研究方法与经验,再加上勇于改革、锐意探索的钱细秀校长亲自挂帅任课题组组长,这些都为了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本保证。2、外部条件:本课题得到市教委、电教馆、教研室等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并得到省电教馆叶子主任、江西师大教学论研究中心钟志贤教授、杨蕾研究生等专家的关心帮助、指导并参与方案设计,为学校开展课题实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八、研究的成果形式课题的研究的总结与实验报告研究论文开发、研制教学素材与教学课件各学科典型课例5九、课题的组成人员1、导师组:钟志贤江西师大教学论研究中心教授胥经华江西省赣州市电教馆副馆长叶子江西省电教馆综合部主任章荣红江西省新余市电教馆馆长2、课题组:、组长:钱细秀副组长:付志敏、李美珍、付小俊组员:、陈子华、熊小飞、黄羽佳、张宜辉、李蓉、肖菊莲、胡美琴、张冬莲、张小蓉、钱新敏。十、主要参考文献1、杨蕾、钟志贤.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J].中小学电教2002(2).2、李志东主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3、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J].电化教育研究2001(11).4、梅家驹,虚拟学习定向真实学习方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1(2).5、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6、陈庆贵主编,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选[M].小学语文科学出版社20027、www.e-wisdom.net[DB/OL]2002-4-23.8、[DB/OL]2002-4-22002年2月
本文标题:《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科教学过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