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3单元 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究竟是如何造化出如此美景的?【学习目标】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成因。2.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1.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3)形成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成因读石灰岩溶洞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地貌类型称为什么?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图中①②是什么类型?它们是什么作用形成的?(3)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里?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要点(1)[分析说明]喀斯特地貌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石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蚀和淀积作用,即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要点(2)[读图分析]石钟乳石笋淀积作用要点(3)[综合归纳]云南、贵州、广西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2009年山东模拟)2007年6月27日,第3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审议,同意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成功,使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的世界遗产项目总数达到34个,这也是中国第6个世界自然遗产。据此回答(1)~(2)题。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1)图中6和7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份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2)上图中与下图景观照片相对应的部分是()A.1B.2C.3D.4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解析】第(1)题,6是石钟乳,7是石笋,它们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得比较快,比较粗大,在这样的年份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发育良好。第(2)题,下图为后坪天坑,是流水溶蚀形成的,多形成于2部位。【答案】(1)C(2)B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读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①,②,③,④,⑤,⑥,⑦,⑧。(2)从A→B→C的过程反应了地貌的形成过程,促使这个过程发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答案】(1)峰林溶蚀洼地孤峰落水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2)喀斯特喀斯特作用(3)①岩石条件:桂林地区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②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③东部、西部、北部地势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④地表水、地下水丰富,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⑤气候条件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1.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形态及其成因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2.以桂林“山水”的成因来理解陆地各圈层的整体性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喀斯特地貌的开发利用(1)开发利用价值高,利于当地经济发展①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喀斯特矿水和温泉还有医疗作用。②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③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喀斯特地区丰富的矿床。④有些溶洞可做为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⑤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2)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的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喀斯特地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喀斯特地貌区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本着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持当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以开发利用。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1.可溶性岩石只有碳酸盐类岩石,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盐类(如石灰岩、白云岩)、硫酸盐类和卤盐类三类。但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尤其是石灰岩分布区。2.喀斯特地貌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时只有利的方面,没有弊的方面,喀斯特地貌的开发利用即有利,又有弊。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1)利:开发利用价值高,利于当地经济发展①云贵高原地区的喀斯特洼地、盆地和平原,当地称为“坝子”,坝子土层比较深厚,可作为农业基地。②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暗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喀斯特矿水和温泉具有医疗作用。③喀斯特地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其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可因地制宜开发利用。④有些溶洞可做为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⑤某些洞穴可作为地下水库,用于发电和灌溉;也可在水能丰富的河段筑坝发电。⑥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2)弊:①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的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②喀斯特地区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现象的发生。③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因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因此,喀斯特地貌区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本着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持当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以开发利用。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课时作业点击进入链接
本文标题:第3单元 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2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