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师教育学选择题100例
1教师上岗考试教育学选择题100例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A.教育现象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D.教育理论2.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C)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论》3.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的范围的是(C)A.骑马B.投枪C.音乐D.吟诗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B)A.教育B.环境C.遗传D.主观努力5.学校体育的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是(B)A.早操、课间操B.体育课C.体育竞赛D.学生自觉锻炼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D)A.心理过程B.信息过程C.逻辑过程D.认识过程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C)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C)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8.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A)A.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B.全面计划和专题计划C.课内计划和课外计划D.教学工作计划和思想工作计划29.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B)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自我教育D.社会教育10.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D)A.课外校外教育B.各科教学C.社会实践活动D.班主任工作11.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A.以教学为主B.教学、科研并重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12.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C)A.唐朝中期B.明朝中期C.清朝末年D.辛亥革命以后13.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14.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D)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D.杜威15.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16.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C)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17.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B)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18.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B)3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19.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A.主导地位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D.辅助地位20.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D)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21.“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22.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国家利益论2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C.巩固与保持知识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24.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D.长期性25.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26.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D)A.《爱弥儿》B.《人的教育》C.《教育漫话》D.《教育论》27.“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A)A.赞科夫4B.皮亚杰C.布鲁纳D.根舍因28.“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B)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活动29.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A)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30.《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B)A.国家B.地方C.学校D.家长3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A.复杂性B.师范性C.创造性D.主体性3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检查评定成绩3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D)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34.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35.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D)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C.在学校之外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36.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的专著是(C)。A.《教育没话》B.《教育学》5C.《学记》D.《雄辩术原理》E.《论语》37.(B)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0。A.1985B.1986C.1988D.1993E.199738.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刁:(ABCDE),……A.中小学教育B.社会教育C.成人教育D.家庭教育E.高等教育39.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的(BC)。A.机会B.规模C.性质D.速度E.理念40.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ACD)。A.知B.思C.行D.情E.做4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C)。A.传授知识B.增强技能C.教书育人D.学会认知E.学会做人42.教学的组织形式是(BDE)。A,复式教学B.个别教学C.问题教学D.班级授课E.分组教学43.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C)A.教育哲学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D.教学论44.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6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45.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考*试大%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B)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46.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A.观察力B.想像力C.思维力D.判断力47.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A)A.地方B.中央C.社会力量D.学生家长48.“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D)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49.“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50.“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C)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1.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52.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考*试大%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C)A.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D.现代课程论53.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7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54.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D)A.主体性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55.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B)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洛克56.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D)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5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58.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59.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60.“教学相长”这一提法(C)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61.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考*试大%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D.虚拟直观62.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C)A.班主任工作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8C.各科教学活动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3.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C)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B.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6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A.上课B.备课C.课堂练习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65.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B)A.唐代B.清末C.民国初期D.新中国成立66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67.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A)A.观察法B.问卷法C.谈话法D.调查法68.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D.布鲁纳69.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考&试大$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A.遗传B.环境C.教育D.教师70.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B)A.斯巴达教育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D.骑士教育71.普及义务教育始于(C)9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72.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S226;三&S226;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D)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73.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A.自觉性B.独立性C.创造性D.主动性74.教材包括(D)A.教科书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D.以上三者皆是7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C)A.知与行的矛盾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76。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A.延展B.必要补充C.深化D.变革77.“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C)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的原则78.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D)A.个别教学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D.课堂教学79.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
本文标题:教师教育学选择题100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77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