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主备人:王秀娟一、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了解《孟子》一书,了解本文的内容和写作特点。2、正确断句,熟练朗读课文,力求背诵。3、理清文章结构。4、掌握第一段重点字词及译文。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断句,熟练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掌握第一段重点字词及译文。3、掌握朗读节奏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战国时期,诸侯混乱,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学说。其中,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他的这一观点反映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文学常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孟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常以“孔孟”并称,主张“仁政”“王道”,反对不义之战。还将学他的文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及其弟子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有7篇。三、把握字音,字形。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鬲gé敖áo奚xī空乏kòng行拂fú曾益zēng恒过héng衡于虑lǜ拂士bì三、通假字1、“曾”同“增”,增加。2、“衡”同“横”,梗塞,指不顺。3、“拂”同“弼”,辅弼。四、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1、故/天降降大任于是人也。2、舜/发于畎亩之中。3、行拂/乱其所为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入/则无法家拂士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五、翻译课文第一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重点字词。21.发,起,指被任用。2.、于::从3.畎亩:田间、田地。4.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5、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实。筑,捣土用的杵。6.士,狱官7、市:市场/市井8、.故:所以9.、将:将要10、降:下达11、任:使命、责任12、于:到13、是人:这个人,这样的人(是:这,这样)14、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15、苦:使…….痛苦16、劳:使…劳累17、饿:使……饥饿18、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9、拂:违背20、乱:扰乱21、所以:用(这样的途径)来22、动:使……惊动23、忍:通“韧”,使……坚韧24、曾益:增加。曾:曾,通“增”,增加。25、所不能:所不具备的才能。(二)译文舜从田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颠倒错乱。(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第二段,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2、用填空的方式进一步理解原文内容。教学过程:一、翻译课文第二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一)重点字词1、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常。过:犯过失。2、然后:这样以后。然:这样。3、困:困扰4、衡,通“横”,梗塞,指不顺。5、作:奋起,指有所作为。6、征:征验7、喻:明白、了解。8、入:在国内。9、则:如果10、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bì),通“弼”,辅佐。11、出:在国外。12、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13、外患:外来的祸患。(国外的侵略。)(二)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那么,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列举6位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第一层(舜发于畎亩……百里奚举于市)列举6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经历了艰难困苦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为中心论点提供论据)第二层(故天将将大任……曾益其所不能)以所举事实为依据,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人才是在困境中造就的。第二部分(2)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难的益处,进而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论证思路:本文先论证了“生于忧患”,后论证了“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时,先列举了六个典型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人才是困境造就的。然后又从理论上加以论证。论证“死于安乐”时,只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这是对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四、中心思想:本文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4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分析课文内容。一、课文基本内容理解:(一)分析第一段:1、第一段列举6个事例,用排比的修辞,表达的效果是:使论证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有何共同点?明确: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3、作者举这些例子想要说明什么?目的是为了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起治国重任,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必须经受磨炼。4、这几个排比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1)结构上:引出下文的基本观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内容上:充当事实论据,增强语言气势,强有力地证明人才是困境中造就的道理。5、阅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回答:(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是人”指代哪些人?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是人”指上述六人及与此相似地其他人。(2)“必先”一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领起下文,突出这些是造就人才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3)“所以”一词以后的两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指出了艰苦磨炼的益处:一是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增长了才干,即能担当大任的能力。(4)从议论文的角度看,这段内容是:议论作者的基本观点,即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5)本层与上层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本层的观点是以上层的事实为依据归纳出来的。56、本段的基本观点是怎样提出的?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总结概括出来的。7、属于哪种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举例论证。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出来的道理。(二)分析第二段:1、作者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由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针对君主从反面论证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说明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章重的作用是什么?照应文题,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第四课时学习目标:练习巩固一、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填空):1、文章中的名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将道理与前文所举的事例衔接起来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从思想上谈造就人才要经受磨难的句子是:苦其心志。从生活上谈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从行为上谈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3、经受磨难的益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说明艰难困苦的环境能磨练一个人才干的句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从心理和表情角度论述困境可激发斗志的句子是: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作者从国家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说明导致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高度概括亡国事实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6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一)本文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1)造就人才(2)治理国家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二)孟子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客观: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主观:(1)常犯错误(2)思虑堵塞(3)不被人家理解或人家不理解(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三)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超过20个字)1、明确:不沉湎安逸享乐,应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2、注意:没有字数限制,可以这样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会有国破家亡的危险。)三、能力拓展延伸:(一)《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天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之,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明确:下联。“微福”给人带来内心的痛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二)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干。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明确:“苦其心志”,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后,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来回答。(三)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看法。1、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就等于改正了一半。(列宁)72、知错就该,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3、反省是一面镜子,它哪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地机会。(海涅)明确: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如何看待错误、改正错误,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才能使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逐渐进步,为走向成功奠定基础。五、勾践灭吴地故事,印证了孟子地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简要谈谈你的认识。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对我们仍有现实意义,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超越自己,增长才干,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六、这篇文章发人深省,请简要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我们不能沉湎于安逸享乐的生活,而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振作精神,终会有收获。七、写出关于“逆境”“挫折”的名言警句。1、不幸是一所做好的大学。——别林斯基2、逆境是通往真理的大道。——拜伦3、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5、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八、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1、周文王拘而演《周易》。2、司马迁受宫刑著《史记》。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4、孙膑被削膝盖骨愤而做《兵法》。5、曹雪芹举家食粥,用满腔辛酸撰写了举世闻名的《红楼梦》。6、民间艺人阿炳虽然双目失明,但不因此放弃,坚强的意志化为情意绵绵的《二泉映月》。7、匡衡凿壁偷光而成博学之士。8
本文标题:生于忧患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83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