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笔记)[1]
-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笔记)第一单元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二、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1、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2、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3、统一的意义:①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②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三、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四、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五、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加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用了6年时间,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中心、起始点(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6、四个组成部分(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8、流通七省区:(略)9、开凿大运河的影响(意义、作用):①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②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③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④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四.问题探究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答:大运河的开凿既有它的积极作用,又有它的消极作用。积极作用:①沟通了南北交通。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2-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2、唐朝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建立时间:618年都城:长安二、唐太宗“贞观之治”1、主要内容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2、效果评价:①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②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③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李世民(唐太宗)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贞观”。唐太宗重用人才: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魏征著名谏臣,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贞观新政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思考:1、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答: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无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2、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项目汉武帝唐太宗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3-5、《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重大影响。6、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省审核,尚书省执行。7、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一、武则天1、原为唐高宗的妃子,兼通文史,多谋善断,受到高宗的宠爱和倚重。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2、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主要:①统治前期,重用酷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大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③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④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点)。二、“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姚崇被誉为开元初年的“救时之相”。三、“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1、时间:唐玄宗统治前期,2、具体表现:①农业:修建水利工程、治理蝗虫灾害、农耕技术大发展:创造出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水稻广泛种植、大量蔬菜从西域传入。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②手工艺:丝织技术高潮(以蜀锦最有名)、四肢花色品种增多、陶瓷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与唐三彩最为有名)③商业:大都市林立:长安、洛阳、扬州、成都;长安是国际大都市;长安城内的“坊”是居住区,“市”是繁华的商业区。3、评价: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4.唐朝全盛局面出现的历史启示: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②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局面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③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四、唐朝的经济高度繁荣表现:①在农业生产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②唐手工业在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面都超过了前代;③唐初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唐玄宗时增至一千多万户;④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五、唐朝几位皇帝的顺序: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武瞾zhāo)—唐玄宗(李隆基)-4-第四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一、科举制度1、定义: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废除于清末(1905年)。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2、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处理政事的能力。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3、作用: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④他们推动而了以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为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⑤19世纪英国的文官制度,就是仿照科举制度的。4、|科举制的结束①明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八股取仕”,束缚人的思想,科举制走向了反面。②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5、科举制的影响①改善用人制度,使得国家获得大量人才,有利于国家管理和发展。②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读书的风气盛行。③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④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二、衣食住行时尚:1、①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还好吃面食;②唐人喜好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③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④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2、原因:①盛唐时期国运鼎盛,政局安定;②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革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3、表现:体现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宏放、汇纳百川与充满时代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三,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长策”指什么?他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长策”是指科举制度。影响: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5-第五课“和同为一家”1、天可汗:西北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因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政策。具体做法:在东突厥当地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与生活方式;与吐蕃和亲等。3、文成公主入藏:①吐蕃是藏族的祖先。②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③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笔记)[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0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