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史述姓名:赵碧辉班级:艺设093班学号:2009064102前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风筝的奇妙,令人叹为观止;风筝与人们生活联系的密切,让人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风筝带给人们的愉悦,又总是使人心旷神怡……风筝,是那样的亲近,那样的清晰,只要你抬一下头,仰一下脸,几乎随处可以见到它。然而,风筝又是那样的遥远,那样的神秘,且不会缩它悠远的历史,也不说它的制作、形状、用途曾经发生过如何巨大的变化,单单就说先辈们是怎样想到发明了这个“玩意儿”。就足以让我们心驰神往。1.【风筝的起源——木鸢】风筝起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毫无疑义的。单说到风筝在中国的起源,就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儿了。风筝起源于何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风筝起源与先秦时代的木鸢或木鹊。清代的大文学家曹雪芹就在他的《南鹞北鸢考工记》中说: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可征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或无疑焉。该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补舟辑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曹雪芹认为风筝起源于“木鸢”,“由来久矣”。只是史料记载很少,我们已无法确切知道。春秋时期的墨子(前468—前376)“作木鸢”是最早的准确记载。有学者认为,早早于墨子的《诗经》中,《小雅~四月》即有“匪鹄匪鸢,翰飞扆天”,《小雅~小宛》即有“宛彼鸣鸠,翰飞扆天”等诗句,它们可能是对木鸢的描绘。关于“墨子作木鸢”,《韩非子~外储说上》是这样记载的:”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二败。”墨子花了三年的时间制成的木鸢,只飞了一天就失败了,公输班所制的“木鹊”却飞了三天以上的时间》这或许多少有些个\夸张的意思。《墨子~鲁问》中说:”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风筝的起源关于风筝的起源,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汉代或以后的纸鸢。关于起源于纸鸢之说,又有不尽相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是由汉代的韩信所发明,也有的认为发明与南北朝简文帝是的羊车儿。宋代的高承载他的《事物纪原~卷八~纸鸢》中就持前一种观点: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豯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坠入宫中。韩信做纸鸢放飞空中,根据放线的长短来测定部队距离未央宫的远近,以便于”穿地坠入宫中“。而简文帝或羊车儿在危急之中制作的风筝一次就放飞成功,充分说明风筝的发明要早于梁太清三年(549)。羊车儿和简文帝当时只是把已经发明的风筝拿来利用而已。还有一种意见,则是着眼于“风筝”一词的最先使用,认为风筝起源于五代的李邺。《五代史》则这样记载:时天下旱蝗》…..莫知其然。而帝方与业及聂文进、后赞等猰眤,多为瘦语相诮戏,放纸鸢于宫中。太后数以灾异戒帝,帝不听。无论是公输班做木鹊“以窥宋城”,还是韩信放纸鸢“以量未央宫远近”,简文帝藏剌于纸鸢“冀得达援军”,都是被利用为军事工具。而五代李邺作”纸鸢“于皇帝一起在宫中”相诮戏“,则完全是为了娱乐。南北朝风筝韩信生活的时代,无论历史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还不能证明已经产生了成熟的造纸技术。前所述韩信以纸鸢测未央宫远近的记载,并不见于《史记》、《汉书》等正史,其真实性也就不免使人产生怀疑。梁简文帝风鸢求救之后的第十年,即北齐天保十年(559),文宣帝稿样实行一种用风筝“放生”的手段消灭异己,将北魏拓跋氏和元氏家族的人囚禁于金凤台,让他们“放生”,坠皆致死。其中,有一个叫黄头的人“独能至紫陌乃坠”(《北史)卷十九)。王莽时代制作的载人大鸟“飞数百布,坠”,而黄乘风筝从八丈高的金凤台上飞下来却没有摔死,还能飞到紫陌这个地方。这至少是风筝史撒谎那个的一件大事,标志着这个时期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效果唐代风筝唐代,风筝还有作为通讯工具的作用,用来传递军事情报。唐朝将军张怌被田悦的叛军包围时,就曾利用风筝传信请求救兵的支援,并且取得了成功。《大唐狄公案》中也有狄仁杰用风筝传递军事文件的描述。这个时期,纸鸢的制作技艺和放飞效果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张培在情急之中所做的风筝能放到“高百余丈:的天空中去。由此可见,当时风筝的制作水平已非常高超,放飞效果有非常好,连射箭高手的箭都”不能及“。在唐代,风筝逐渐演变成为人们的一种玩具。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的安宁、文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盛行,从而促进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历来被用于军事目的的纸鸢,随着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兴起,用途逐渐产生变化。放风筝逐渐转化为一种娱乐形式,无论民间还是宫廷,都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唐代以后,风筝逐渐由军事转为娱乐。到宋代,由于皇帝的喜爱和文人士大夫的参与,风筝在扎制、装饰、品种、性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放风筝的习俗非常流行,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有精通此术之人。此时的风筝,已成为儿童普通的玩具。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繁荣,民间手工业兴起,提倡传统节日风俗,都为风筝的发展和流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时,放风筝已经成为民间常见的娱乐活动。据《挥尘后录》记载,连北宋的徽宗皇帝在处理完朝廷政务之后,也经常在宫中放飞风筝作为游戏,并且亲自编撰了一本《宣和风筝谱》。《宣和风筝谱》不仅多出记载了帝王贵族玩赏风筝的情况,还记录了大量风筝的谱式。据说,这本书到明国时期还有人见过,但现在已下落不明及至南宋时期,放风筝成为宫廷和民间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当时的周密(1232—1298)在他的笔记《武林旧事》中写道:淳熙(1174—1189)年间,都城“小泊断桥,千舫姘集,歌管喧奏,粉黛罗列,最为繁盛。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门”。少年们操风筝在天空中“以相勾牵剪截”,看谁能把对方的风筝撞下来。这种游戏包含竞技的成分。至今,广东、福建一带流传的“勾牵剪截”的赛风筝游戏在宋代已经形成。从这个时期起,风筝已经进入人们的经济生活,制作和放风筝已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随着中原风筝的普及,风筝也流传到少数名族地区,西藏、云南的大理以及北方的少数名族地区开始制作、放飞风筝。1987年,在吉林省怀德县毛城子乡许菜园子屯出土了一面金代纹铜镜,上面有“放风筝”的图纹,铜镜图纹人、纹物均刻画细腻,珊珊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人们放风筝的情景。纹铜镜边款阴刻“西京官造”四字。这是中国迄今发展最早的一件有关古代风筝形象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金代风筝风俗状况的重要史料。明清时期是风筝发展的空前繁荣时期。我国民间放风筝的习俗,在明代以前主要流传在南方的广大地区。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逐渐北移,南方的风俗也逐渐流传到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广大北方地区逐渐盛行放风筝,专门制作风筝的作坊也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多,工艺越来越精致。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执政后,曾下令缩减娱乐性开支,包括风筝在内的一些娱乐游戏活动受到冷遇,尤其是明代帝王吸取历史教训,如汉代出现的韩信与陈隰用风筝测量未央宫、准备谋反得教训等,曾下令禁止在京都放风筝。因此,我国北方地区清明节放风筝习俗在这一时期受到影响。明初刘侗(约1593—约1636)、于奕正(嘉庆年间人)所著《帝京景物略》(1635)中写道:“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哀往而乐回也。是日簪柳,游高粱桥,曰踏青。”其中有扒竿、筋斗、筒子、马弹解数、烟火嬉戏等多种活动,但唯独没有放风筝的内容。然而,它又明确记载曰:燕(今北京)旧有风鸢戏,俗曰毫儿。今已禁。“——清代的风筝到了明代,放风筝之风更盛,“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嬉戏为乐,童子郊外放纸鸢。”放风筝成为清明时节一项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清初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中,详细记载了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1611—1680),以风筝为媒介,编写了题诗于风筝,互递爱慕之情,终成眷属的戏曲故事——《风筝娱》。随着放风筝的风俗更加广泛普及,放风筝的内容也进入文学作品中。如曹雪芹把放风筝写进《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开创了放风筝内容进入小说创作的先河。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潍县知县郑板桥被罢官后,在其题画诗中层写下了“闲逐儿童放纸鸢”的诗句。道光年间的金石学家、诗人郭麟,在所著《潍县竹枝词》中也详细记载了潍县民间春日到郊外踏青和在河滩放风筝、荡秋千的热闹情景。伴随着风筝的盛行与普及,风筝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无论是形制、样式、扎制技术,还是装饰手法和放飞技巧,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风筝,特别是象形风筝,其装饰手法有了很大发展,吸收了中国工笔重彩画技法,重彩浓抹,精勾细描,即使平时挂在家里,也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在生产年画的地区还出现了直接用木版印刷的图纸扎糊风筝。民间艺人更有实用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线、加纸花等方法扎糊风筝的。在音响装置上,除了响弓外,“又以竹芦贴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播响,曰‘鹞鞭’”。北京有一种叫做“太平锣鼓”的风筝,安装风斗,设置拨片、击槌、铜锣、洋皮鼓等装置于其上。风筝放飞空中,风吹带动装置,击槌有节奏地敲击锣鼓,声响可传数里,好像有打击乐队在空中演奏。沿海一带还有用大小不一的葫芦、白果壳做成哨子,声响数十里者。清代风筝的盛行与繁荣,以京津和山东廊坊尤为突出。北京的风筝艺人们除了为宫廷制作风筝外,还在京城开设风筝铺,扎制风筝出售,使风筝市场繁荣。据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制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琉璃厂为市易之。”方朔《枕经堂诗钞》记录了琉璃厂外风筝市场的盛况:纸鸢“能做美人与甲士,儿童之马皆为灯”。鲍东植也在《都门百二咏》中写道:“厂甸开时百货会,肩摩觳击日喧稹。风筝古董兼糖豆,尽赚儿童大老钱。”琉璃厂不仅是北京最大的风筝市场,也是风筝放飞的理想场地。陈文瑞(清乾隆年间人)《瘦松柏斋初集》中的“淳随地奇上腾时,羊角风筝旋旋吹。天半纸鸢飞去稳,缲车闲理手中丝”,击描述了风筝的细节。在风筝市场繁荣的同时,也有一些文人雅士亲手扎制风筝,除了供自己耍玩,还作为礼物赠送给朋友,并视之为风雅之事。他们制作的风筝用料相当讲究,制作极尽精致。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曹雪芹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飞各种风筝的情景。小说中出现的风筝有大蝴蝶、美人儿、沙雁儿、软翅子大凤凰、大鱼、大螃蟹、大红蝙蝠、一连七个大雁、玲珑“喜”字,以及许多各式各样的“送饭的”。其中“喜”字风筝有“门扇大”,还“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这段富有情趣的描写,一方面说明风筝在这时的发展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时也说明了曹雪芹对风筝是很内行的。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传为曹雪芹著《废艺斋集稿》也证实了这一点。外国列强的入侵,打破了文明古国的宁静,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的封建统治,新文化运动使古国走向现代,中国民间风筝的发展也随之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前,民间放风筝处于低潮。在全国人名积极抗战的行列中,风筝艺人们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斗争。为了抵制外国侵略者,他们扎制了“抵羊”、“射日”等风筝,为号召人们起来斗争,坚定斗争决心,鼓舞斗争士气作出自己的贡献。40年代,《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发展和摹抄,对:“曹氏风筝”成为与此期“哈氏风筝”和“魏氏风筝”并列的重要风筝流派。《南鹞北鸢考工志》同时也成为传统风筝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纸鸢获得了新的名称——“风筝”之后,原来的名称并未消失。如前面所述,到明国时期,还有称风筝为“纸鸢”的,只是“风筝”的称谓在口头和文字记载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取代:纸鸢“一词,:风筝”取得一尊的地位,但是在少数地方,特别是南方地区的百姓仍旧称之为“鹞子”。20世纪50年代末,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中国和法国联合拍摄了一部儿童故事影片——《风筝》。北京风筝一热金福忠和他的妹妹金淑琴是这部影片的顾问,影片中所用的风筝也是他们制作的。这部充满了童心般幻想色彩的影片,以风筝为媒介,蕴含了寻求东西方友谊、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意愿。飞鸢操唐\刘禹锡鸢飞杳杳青云里,鸢鸣萧萧风四起。
本文标题:风筝的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6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