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2、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4、初创时期: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5、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新趋势?(1)研究领域已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转化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6、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7、俄国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教育心理学》。8、发展阶段: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9、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发展特点:(1)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A。B彼得罗夫斯基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和M。B加梅佐的《年龄和教育心理学》。(2)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最有代表的两个派别:“联想-反射”理论、“学习的活动”理论。(3)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0、中国心理学的起源:孔孟荀墨等。中国的心理学是在清末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192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6年,陆志韦翻译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14、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15、心理发展阶段的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16、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2)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17、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18、中学生记忆发展。(1)有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19、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和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高中生:个性化的情感;浪漫主义的热情;2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发生认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1)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5)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单向思维;思维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具守恒性。运算: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22、影响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皮亚杰把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物理经验指个体通过与物体打交道而获得的有关物体特性的经验,是从物体特性中直接引出来的信息。◆逻辑数理经验不是基于物体的物理特性,而是基于施加在物体上的动作,是从动作及相互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经验。◆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这里的知识,是逻辑数理知识。2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丰富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24、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25、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观;(3)内化学说;(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26、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表现:(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27、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的主要观点。埃里克森。美国。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到24个月);(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4)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7)显示充实感的阶段(24-50岁);(8)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29、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30、智力是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我国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的综合。其中,其核心成份是思维能力。31、智力测验的工具。(1)比内-西孟表;(2)斯坦福-比内量表;(3)韦克斯勒斯坦福比内量表的公式: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韦克斯勒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32、智力的构成:◆(瑟斯顿)提出了七种主要的知力因素: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数字能力、归纳和知觉速度。◆吉尔福德从操作、内容和产品三个维度分析智力的结构。33、三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1985年发表了《超越智商》一书。(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34、多元智力理论。(美。加德纳)。七种不同的智力;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36、学习风格最初1954年由哈伯特.塞伦提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策略和学习倾向。我国认为学习风格划分应从生理、心理、社会进行。37、学习风格主要特征:持久性;一致性;38、学生的思维方式:(1)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美国赫尔曼.威特金)(2)反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3)整体性和系列性;(英国戈登.帕斯克)(4)心理自我调控理论。(斯腾伯格)39、心理自我调控的功能:主动独立型,被动执行型,分析评判型。心理自我调控的形式:专一型、等级秩序型、多头并进型、随意无拘型。心理调控的水平:整体抽象型和局部具体型。心理调控的范围:任务导向型和人际导向型。心理调控的倾向:自由开放型和保守拘谨型。思维对人格具有预测作用,而对智力具有调节作用。40、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41、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的学习除了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之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44、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加涅把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复杂程度,依次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智慧技能)◆加涅提出三种态度: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2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如音乐,阅读等;3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如热爱国家等。45、奥苏贝尔的分类。美国心理学家。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46、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47、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之间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48、桑代克的联结说。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之父”通过实验,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是随着错误反应在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形成的。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本质: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过程:尝试与错误;条件:外在强化;结果:习惯性反应。49、桑代克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50、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机械论和简单化,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他热衷于发现普遍适用的学习规律,但这些规律实际上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的学习。教育启示:1允许犯错误,并在改正错误中进行学习;2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3加强适当的练习;4任何学习要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51、巴甫洛夫,前苏联生理学家。他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作了研究,曾获诺贝尔奖。52、经典实验:狗通过刺激条件反射实验。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条件刺激,指原来的中性刺激4条件反应,指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53、经典性
本文标题:教育学心理学小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6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