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厦门沙坡尾传统街区空间特质与行为研究
龙源期刊网厦门沙坡尾传统街区空间特质与行为研究作者:张燕来么文爽来源:《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7年第05期摘要:沙坡尾传统街区位于厦门老渔港厦港片区内。随着捕鱼产业的衰退和旅游业、新型商业的介入,该街区作为新旧交织的空间载体,实现其功能空间的健康转型显得尤为重要。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当下沙坡尾传统街区的空间特质及行为表达,并从空间环境和行为的相互关系出发,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改造建议。关键词:传统街区,空间特质,街道空间,街区改造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38-(2017)05-0058-63收稿日期:2017-02-17越来越多的传统街区因独特的地域性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被发掘,正在进行着规模性的改造与更新。同时传统街区因开发不当也带来许多问题,如翻新过度、环境破坏、街区拥堵、公共服务设施不足、过于商业化和干扰原住民生活等。深入分析沙坡尾传统街区空间特质和人的行为活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能有效避免上述种种问题的产生。1区位概况沙坡尾传统街区位于厦门岛西南角厦港片区内,依山面水。隔海对望鼓浪屿,并与中山路、厦门大学、曾厝垵等一同组成厦门本土特色景观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周边分布有中华儿女美术馆、华侨博物馆、南普陀寺、顶澳仔“猫街”以及2016年投入使用的世茂海峡大厦和演武观景平台等,这些建筑及城市公共空间均强化了其文化娱乐氛围。沙坡尾传统街区在明代时就已经建立了完整意义上的渔港,街区也达到一定规模。近代先后设立了渔业局和渔业管理所,21世纪后因为休渔禁渔政策的颁布,街区功能开始由生产性向生活性转变。该街区经历了近300年历史,街道和建筑的尺度随各时期的生活行为和交通方式发生改变。经过多次修建后,1969年扩建到现在的规模(见表1)。2016年3月厦门大学与同济大学开展联合设计项目,课题为“厦港的历史变迁和现状调研”,本文是在课题研究基础上完成的。2空间特质与行为关系著名城市理论家凯文·林奇在《一种好的城市形态理论》中从社会文化结构、人的活动和空间形体环境结合的角度提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美国学者简·雅各布斯也认为现代城市更新改造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街道“多样性”活力,因龙源期刊网为街区品质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相关。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按照人的活动需求,将外部空间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两者相互渗透”。可见空间特质与行为一直是城市设计和传统街区改造关注的重点。2.1街区肌理与行为从街区肌理图看出,沙坡尾传统街区可划分为小尺度的生活街区和大尺度的工业厂房区(见图1)。小尺度生活街区位于港湾内侧,建筑以居民住宅及沿街店面为主,密度较高,建筑体块呈碎片化紧凑排列。除主要街道平行笔直,两侧建筑体块相对规整外,内部街道多被建筑挤压成缝隙状。不规则建筑体块组合形成较多呈散点状分布的交叉口空间,构成次级公共空间。另外,从街区肌理图看出沿港湾一侧的道路十分狭窄,没有亲水平台,景观利用率低。大尺度的工业厂房区位于港湾外侧,是建国之后形成的渔港工业区,现存大量废弃工业厂房。区域内建筑尺度较大,建筑间的空白区域也很开阔。目前文创类产业融入,使厂房空间被灵活改造为沙龙、酒吧、餐饮及健身会所等。开阔的广场也为文娱、休闲提供更多可能性。目前这一片区开发程度还不够,临水岸一侧也缺少亲水空间。根据调研,本街区有3万多人口,老年人的公共活动区明显不足,集中在小尺度生活区内几个节点,局促闭塞。建议在大尺度工业厂房区改造中加以考虑。另外整个片区改造缺少统一规划,整体感较弱。2.2边界形态与行为2.2.1骑楼与灰空间沙坡尾传统街区现存大量中西合壁的南洋式骑楼建筑。这些骑楼建筑始建于清代,集中分布在现在的大学路两侧,约占街区建筑的71%,形成条带状包裹着避风坞水面(见图2)。骑楼沿街面后退3m左右,形成连续的底层灰空间,并通过柱廊与主街道隔开。骑楼灰空间可遮风避雨、供人通行、摆放货品和座椅,是老沙坡尾人每日贩鱼剥鱼和饮茶聊天的场所。现在骑楼下贩鱼活动很少,新型的餐饮等商业活动频繁(见图3)。调研发现堆放杂物等现象经常打断骑楼灰空间的连续性,需有力整治。2.2.2建筑加建沙坡尾传统街区中建筑自行加建情况普遍,是片区特征之一。加建类型包括屋顶加建、阳台加建、楼梯加建、建筑构件加建等形式(见图3)。加建部分所用材料多为便于拆装的涂漆金属板和金属构架以及木质材料,少量使用石材和砖。依照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折中主义的混合并置,更有城市生活的意味”。若把这里的加建理解为混合并置,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当地生活味道和历史感的强化。在改造中加建现象应得到规范和保留。龙源期刊网同时,目前的加建情况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年久失修、建筑立面较杂乱、天际线无序等。这些在今后的改造中要统一规划整修。2.2.3立面材料及洞口形式沙坡尾街区的地域性建筑多用闽南特色红砖贴面,奠定了主要街区的历史氛围。除此之外,部分居民住宅立面还有涂料、碎石贴面、石块等材质。金属材质的外立面多在这几年改造过程中出现。由于建筑所建年代和风格的不同,立面开洞形式和门窗构件形式也不尽相同。调研汇总了六种开洞形式:长窗和方窗组合式、立面退台式、小窗洞的排列组合式、大窗式、长向长条窗和竖向长条窗(见表2)。总结了六种门窗构件形式:柱式限定窗、有窗眉的窗、有包口的小窗洞、整片窗、现代式大窗及个别阳台构件(见表3)。根据汇总表发现一些问题:部分旧元素缺少细节使立面显得过于粗糙;部分新元素又因为太过跳跃干扰到界面的视觉连续性。在改造中要针对这些问题,在总体上提高街区的视觉品质。2.2.4建筑空间类型通过大量入户调研,建筑空间类型分为店屋类型、纯商业类型和纯住宅类型,三种使用类型的建筑分别对应不同的空间形式。店屋底层为开敞通透的商业空间;二、三层住人,以隔间为主,商业入口和居住入口有的共用有的分开。纯商业建筑多经过改造,把原来的小隔间连成通透的大空间,为争取更多公共空间设计屋顶花园、开辟中庭、挑空内部。纯住宅多分成小隔间,有狭窄的庭院和局促的室外平台(见表4)。2.3街道空间尺度与行为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对于街道宽度和高度关系的定义是“设街道宽度为D,建筑外墙高度为H,当D/H=1时,高度与间距的关系均称;D/H大学路道路宽度平均值在10m左右。西边界平均高度为8.1m左右,东边界平均高度在10.3m左右,高宽比平均约1.4。据统计,高宽比略小于1的断面占28%;宽高比略大于1的断面占72%(见图4)。总体上,大学路路段尺度感亲切富有变化,是主要的商业步行街。蜂巢山路宽度平均值为7.3m,两侧多6-7层建筑,有内聚感。当地贩鱼活动早上在路边摊点进行,贩鱼结束后还会有鱼腥味残留。另外,古早味店铺很多,大约开到晚上10点,市井气息浓厚。中埔头巷路比蜂巢山路整体尺度偏小,是当地居民的集市和菜场,没有大型的机动车辆通行。买卖热闹的时间段商贩摊位延伸至路中间,繁忙中展现了老沙坡尾传统街区的历史风貌。今后的改造一定不要对现有尺度和氛围造成破坏(见图5)。居住区内小巷子宽度平均值在2.5m,街道与建筑高宽比约0.3,围合感强烈。小巷除供人通行,沿巷边的零用品售卖摊位也占去部分宽度,更显狭窄。小巷空间曲折延伸,地形因在山龙源期刊网脚有小范围的高低起伏,走在其中有种探险趣味。若是在改造中运用色彩对侧界面或是底界面进行艺术性提亮并结合标识系统的设计,会对住区内部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见图6)。3行为表达的解读沙坡尾传统街区活动人群主要包含两类:依然生活在这里的传统居民、外地从业者及游客。行为表达也是围绕这两类人群进行划分。3.1生活行为由于空间肌理密集、公共空间缺乏,居民生活行为被迫向街道延伸。生活领域的私人属性和街道空间的公共属性相互交融,成为具有场所特色的传统街区空间。调查显示街道上的生活行为有晾衣服、洗菜、休闲饮茶等,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是社区归属感形成的关键。虽然传统街区的物质环境经过较长时间的洗礼,已经达到一种稳定状态,但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在与时俱进。改造中要考虑改善老街区的生活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便利。3.2商业行为沙坡尾地区的商业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新型餐饮、文创店,店面大多经过改造装修,外表时尚。另一类是经营当地特色食品及百货的老店,多未经特别装修,保留原始味道,是街区的宝贵遗产。商业活动空间分为店内、店外延伸及移动摊点三类,分别对街道空间景观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经过规范化引导。3.3民俗文化行为“送王船”是福建省沿海渔港的民俗,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厦港片区“送王船”都由龙珠殿举办,届时进行舞龙和歌仔戏等民俗表演。龙王宫前广场、水中戏台成为市民重要的文娱活动节点。另外,沙坡尾街区居民多为“疍民”后裔(疍民:中国广东、福建、广西等沿海港湾和内河船居居民的旧称),宗教信仰多元化,街区内建有30多座宫庙。改造中对民俗活动场所进行合理的修缮,不仅能提供公共活动空间,还能强化地域特色。4总结传统街区的空间塑造与人的行为是激活传统街区活力两个重要因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传统街区的空间活化提供理论依据。要使改造的构思、设计、建造与使用既能合理利用街区的现有物质条件,又能关照街区精神遗产,激发创意,使街区得到良性发展。对于厦门沙坡尾传统街区而言,建立在以上思路基础之上的更新改造设计将使其成为集历史感、归属感、时代感于一身的城市公共区域。参考文献:龙源期刊网凌世德孙佳潘永询.在地建筑:建筑的介入与锚固——以厦门沙坡尾避风坞传统商业空间再生为例.中外建筑.2014.06作者简介:张燕来,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么文爽,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基金项目:厦门大学校长基金资助课题“闽南地域建筑可持续设计研究及实践”(项目编号20720150085)。注:研究小组成员:胡艳红、杨肖依、杨树睿、么文爽、方林、刘佳。感谢梅青老师、张燕来老师对联合设计项目的悉心指导。
本文标题:厦门沙坡尾传统街区空间特质与行为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2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