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加拿大动画发展简史(一)加拿大动画发展起步较晚,由于毗邻美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相似的文化背景,在动画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受到美国动画文化的影响。但加拿大动画在其短暂的发展历程里,却以它独树一帜的具有实验精神的动画片,成为世界动画发展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加拿大的动画先驱们一直以先锋开拓者的角色,影响着整个世界动画领域。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标志在世界动画以重视市场盈利与票房回收的商业运作氛围里。加拿大动画人却一直能坚持艺术原创,推出品味不凡、独具个人风格的动画艺术作品,令世人耳目一新,为加拿大赢得了艺术动画天堂的地位,也为动画电影培养了众多最优秀的人才。1939年加拿大国家电影局(NationalFilmBoardofCanada简称NFB)成立,该机构属加拿大官方组织,当时正值二战期间,加拿大政府在邻居媒体强国——美国的刺激之下,希望电影局能为本国打造自己的形象,让世界更加了解加拿大的文化以及其它种种面貌。第一任国家电影局长约翰·葛里逊(JohnGrierson,1898-1973)是英国苏格兰人,在出任第一任NFB局长前,已经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记录片工作者,这种成功的电影制作生涯,使他为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带来了不少优秀的电影工作者。诺曼·麦克拉伦1942年约翰·葛里逊邀请年仅27岁的苏格兰老乡诺曼·麦克拉伦(NormanMclaren,1941-1987)来NFB主持动画电影部。诺曼·麦克拉伦这位最具天才的动画大师一生制作了近六十部动画短片,赢得147个国际动画大奖。他在NFB所创下的丰功伟绩,正是使世人举目仰望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第一大功臣。麦克拉伦1914年生于苏格兰,1933年他进入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学习室内设计课程,在校期间发起成立了电影社,并尝试在胶片上制作动画。1934年开始拍摄短片,1935年,他的一部短片在第二届格拉斯哥业余电影节上获一等奖。1936年,麦克拉伦送交了《摄影狂欢会》和《彩色鸡尾酒》两个作品给格拉斯哥非专业电影节,他对《摄影机的狂欢》寄予厚望,在这部短片中,他使用了各种非常有想象力的技法,创造出全新的效果。该片中所应用的动画技巧,引起了电影节的评审委员约翰·葛里逊的注意,葛里逊看到诺曼的一种实验性的手法,直接在底片上描绘,用“无拍摄动画”的前卫创作方式来做动画电影。但葛里逊认为《摄影机的狂欢》在技术方面很成熟,在艺术方面并没太多价值,反而是《彩色鸡尾酒》这部影片最后获奖。后来约翰·葛里逊邀请他加入大英邮政总局电影组的伦敦支部,1936年麦克拉伦开始在那里工作。1937年,葛里逊离开英国邮政总局电影机构后,麦克拉伦开始制作他的第一部专业动画片《爱在翼上》(LoveontheWing,1938),之后麦克拉伦离开英国,去美国拍摄了几部动画短片,其中包括1939年制作的《星条旗》(StarsandStripes,1939)。不久,约翰·葛里逊主持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以月薪四十美元,外加一张宿舍床位,请麦克拉伦来NFB负责成立动画电影部。NFB戏称这样的待遇是“本世纪最划算的交易”,因为这位年轻的临时工(当时诺曼只有二十七岁)却一举将NFB动画电影抬上了世界顶尖的璀璨舞台。在加拿大国家电影局,麦克拉伦除了大量邀请不同国家的动画家加入创作阵营外,他自己亦持续探索动画技法的表现,他的影片特色是不用摄影机,而是直接用手绘方式将形象画在胶片上,故有人称其作品为“纯粹电影”、“绝对电影”。麦克拉伦的抽象动画作品充分利用黑白留白的动态与声轨和图像间的紧密配合(在一秒左右的黑片中突然在其中一两格刮出某个图案,或者使用不按格框滚印颜料与图案,或在透明胶片上让直接着色的图案变成角色,表现出一段故事来)……二战末期,麦克拉伦为NFB创作了一系列优秀动画短片,其中包括《代表胜利的V字》(VforVictory,1941)、《母鸡之舞》(HenHop,1942)、《美元的舞蹈》(DollarDance,1943)、《闭嘴》(KeepYourMouthShut,1944)和《百灵鸟》(Alouette,1944),1948年,麦克拉伦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派遣到中国,在重庆开办动画讲习班,培训了14名动画艺术工作者,并拍摄了卫生科教片《怎么预防霍乱》等。他在中国逗留了近两年,为中国的动画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中国回到加拿大之后,因有感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麦克拉伦创作了宣传和平的动画片《邻居》(Neighbours,1952),影片以真人表演逐格拍摄,讲述两位邻居为争夺一朵鲜花而大打出手最后两败俱伤。片中人物动作和音乐制作等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艺术表现。因该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寓意,在1953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1957年制作的《椅子传说》(AChairyTale,1957)是一部非常实验性的动画影片,与传统动画片有很大区别。影片由真人表演加动画特技特作,一个人想坐在椅子上看书,但椅子不让他坐,两者之间展开了有趣的斗争,最终人和椅子达成理解,人舒适地坐在了椅子上。导演通过逐格拍摄赋予了椅子鲜活的生命,椅子的动作滑稽可爱,就像个淘气顽皮的孩子。《镶嵌画》(Mosaic,1965)、《双人舞》(Pasdedeux,1968)和《同步曲》(Synchromy,1971)等作品充分体现了麦克拉伦对舞蹈观念的创作原理。麦克拉伦最后一部影片是《水仙》(Narcissus,1983),影片长22分钟,片中运用了许多他工作生涯中积累的动画技术,也再一次利用舞蹈,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由于只是爱自己而失去一切的故事。(待续)加拿大动画发展简史(二)(2009-05-2112:07:20)20世纪7、80年代的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精英汇集、群星璀璨。其中一位女性导演的成就格外引人注目。在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工作的20年间,她所创作的纯动画片(不包括纪录片、真人动画合拍影片以及为其他导演影片所加动画)不过5部,全部的片长加起来也只有1小时左右,但是几乎每一部短片都颇受好评,并且赢得多项大奖。她就是来自美国的动画家卡洛琳·丽芙。1946年卡洛琳·丽芙(CarolineLeaf)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1968年卡洛琳·丽卡洛琳·丽芙芙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期间创造了一种用海滩白沙在玻璃灯箱上制造影像,并直接拍摄制作动画的方法。她的第一部影片《沙或彼得与狼》(SandorPeterandtheWolf,1969)就诞生于那一时期,这成为她事业的起点。毕业后在波士顿当过一段时间自由动画家。1972年,她应邀加入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从而开始了她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尤其是在1974年到1979年间,丽芙创作出了一系列佳作,包括由爱斯基摩传说改编的《与鹅结婚的猫头鹰》(Theowlwhomarriedagoose,1974);由蒙特利尔的犹太作家莫得盖·雷切勒小说改编、获得学院奖的短片《街》(TheStreet,1976);由弗朗兹·卡夫卡的小说改编、开始使丽芙受到美国电影研究所认可的《萨姆沙先生变形记》(ThemetamorphosisofMr.Samsa,1977);与导演弗露妮卡·索尔合作的带有自传性质的《访问》(Interview,1979)。丽芙自己担当了所有这些影片的改编、导演、美术设计和动画师的工作,而且还往往负责影片的声音元素以及后期编辑,展示了全面的才能。这些短片为丽芙赢得了众多赞誉(仅《街》就赢得过16项国际奖项),同时也奠《街》,卡洛琳·丽芙,1976定了她在世界动画影坛的地位。1981年开始,丽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纪录片的拍摄上,只是偶尔在其他导演的影片中加一些动画,或者制作一些真人与动画合拍的电影。1990年,丽芙进入了她动画片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她在这一年运用与之前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创作出了《两姐妹》(BetweenTwoSisters,1990)。在这部影片中,她改变了自己以前的动画作品一贯的色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从影片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更加成熟的卡洛琳·丽芙。卡洛琳·丽芙1991年离开了加拿大国家电影局,重新作为一名自由动画家往返于欧洲和美国,制作一些商业动画短片,帮助一些年轻动画工作者成立的工作室,进行演讲或教学,同时担任过许多动画节的评委。1996年,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上,丽芙荣获了终生成就奖。她创作的动画短片其艺术魅力和影响力是深远的。NFB创建之初,葛里逊局长立下了“鼓励原创性、强调个人风格的自由发挥,并维持小团队紧密协同的工作”的发展策略,用来对抗美式日益扩大生产规模的工业模式。其成功的关键,正是创作者的创作意志,不受任何干涉压抑,并从全局的力量配合支持。NFB动画电影带来的耀眼光环更是在加拿大世界动画史上留下辉煌记录。至目前为止,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动画电影部已经获得三千多个国际奖项,包括十余项奥斯卡奖,其中1989年获得的奥斯卡最高成就奖,就是为了表彰加拿大国家电影局50年来在电影艺术及技术上的不断开拓而颁发的。曾几何时,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成为加拿大乃至全世界动画工作者向往的天堂。综观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动画片,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创办的宗旨。印度人,美国人,荷兰人,俄罗斯人,丹麦人,日本人,法国人,甚至爱斯基摩人都得到了平等发展的创作机会。因此,其动画片的一大主要特征就在于题材多来源于各国民间传说和少数民族的神话故事。例如印度导演伊修·帕特(IshuPatel)极具佛教色彩的《景深深》(Perspectrum,1975)、《来世》(Afterlife,1978)和《天堂》(Paradise,1984),荷兰导演科·候德曼(CoHoedeman)根据爱斯基摩传说改编的动画系列片《猫头鹰与大乌鸦》(TheOwlandtheRaven:AnEskimoLegend,1973)等。别具一格的民族音乐、异国服装,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听感受与作品主题,不经意间反而成了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招牌菜。NFB的管理者并没有狭隘地只坚持“弘扬加拿大民族文化”的指导思想,而是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允许各种文化、宗教背景的艺术家发挥自己的特长,讲述自己的故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才能成为万众瞩目的动画圣地。弗烈德瑞克·贝克加拿大动画史上还有一位重要的功勋是弗烈德瑞克·贝克(FredericBack),他1924年4月8日出生于德国萨尔省首府——萨尔布鲁根的一个亚尔萨斯家庭。年少时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巴黎,勒恩等地成长及求学,直到1948年入籍加拿大。1952年时加拿大广播公司(CanadaBroadcastingCorporation,简称CBC)公司开始发展TV电视节目,贝克因其绘画技巧而受邀加入CBC,担任绘图师及艺术指导的工作。在此期间,贝克主要负责绘图方面的工作,闲暇时则发展他自己特有的玻璃彩绘技巧。直到1968年,CBC公司内部成立动画工作室,主持工作室的休伯特·提逊(HubertTison)邀请贝克加入,由此开始了他辉煌的动画生涯!70年代,他导了几部给儿童看的短片:第一部《魔咒》(Abracadabra,1970)(与GraemeRoss共同执导),是关于一位小女孩如何从邪恶的魔法师手中拯救太阳的故事;第二部《圣火》(Iron,ortheConquestofFire,1971),叙述一个人类和动物如何从电雷之神手中夺取火种的亚尔冈京族(北美印弟安人)传说;第三部《小鸟的创造》(TheCreationoftheBirds,1972)也是改写自一个土著传说,内容记叙如奇迹般变化的四季奇景;贝克在接下来的《幻想》(Illusion,1975)中谴责恶劣的都市开发--不仅破坏自然,更因消费主义的泛滥而导致过度的诱惑,最终结尾时以一个虚幻的盼望,但愿下一代能将我们带回远古时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游行》(Taratata,1976)描写一个游行队伍,和一位用爱在内心重新改造整个事件的小孩子的心情;《一无所有》(NothingEverythingnothing,1978)则主要审视自宇宙创生以来,人类对大自然充满着的矛盾情结。这部影片算是贝克动画生涯中第一阶段的最后一部作品。不论是作为艺术家、画家或是动画导演,贝克的表现总是
本文标题:加拿大动画发展简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7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