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对生态营区规划理念的思考(文)
对生态营区规划理念的思考今天我来给首长们讲生态营区规划与建设,心中十分忐忑不安,一是因为首长们都非常熟悉营区规划与建设,是营区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甚至是决策者,我来是班门弄斧,并且因为生态营区这个概念还不完全成熟,我也是才开始关注和研究,十分肤浅,对我而言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二是很高兴有这个交流的机会,能让我表达从教书、游学、研究、培养人才过程中而来的对生态营区规划与建设的体会和思索,感到非常荣幸。感谢沈空后勤部的领导,给我一个向首长们学习的机会,我也就放开胆子把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向各位首长汇报一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我汇报的题目是“对生态营区规划理念的思考”。重点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展开:一、营区规划的类型、作用与意义(一)类型营区规划是指军队各单位按照部队建设与发展需要,对营区土地、营房、设施等房地产要素作出总体安排和定性、定量、定位的具体控制;是对营区建设改造、管理改革的总体谋划,是对营区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最优组合。1、按性质划分营区规划包括营区总体规划和营区工程建设规划。营区总体规划是指部队依据基本编制,按照面积限额和部队发展需要,对营区土地利用、营房规模、设施配套等要素做出的总体安排,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房地产管理条例》,一般每十年编制一次。营区工程建设规划是指部队根据建设需要,依据上级批准的营区总体规划和相关建设文件,在建设计划资金的保障下,对营区内新(扩)建和更新改造项目进行的具体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分阶段、按计划进行。2、按时期划分可分为近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远期规划。3、按内容划分可分为营区建筑规划、道路场地(区)规划、绿化景观规划、设备设施规划等。(二)作用多年来我军营区建设的经验证明,在营区建设过程中,营区规划始终处于龙头地位。在营房工作中,我们首先要确立营区规划的先导地位,切实发挥营区规划的龙头作用。1、统筹作用,政绩所在营区规划是对营区土地、营房、设施等要素做出总体安排,是营区建设和改造的蓝图与计划。实施营区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它在营区建设、改造、管理、保障、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处于主导和总控地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营区正规化管理达标、建设绿色营院、营房社会化保障改革等各项工作,都必须符合营区规划的要求,在规划之下展开。要充分认识其地位,善于发挥其功用,正确处理好与各项业务的关系。2、超前设计,造福未来规划设计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形势、新发展等可以使营区的建设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地位。3、形象使命,指导全局——从总体到个体,从营房到环境,从景观到人文,重视天际轮廓与个体形象。4、追求效益,持续发展——从规划发展需要,注重综合效益。(三)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认为:“屯兵设营,规划先行。”这一论断足以说明营区规划的先导性和重要性。营区作为屯兵、养兵、练兵、储备军用装备和物资的基地,其规划布局被历代军事家所重视。实际上,有营区就必然有“规划”或者“布局”的要求。1、实施营区规划是落实国家军事战略力量部署的需要营区的发展与国家军事战略方针相关。到九十年代,我军军事战略从准备打全面性防御作战,转变为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空军战略从“国土防空”转变为“攻防兼备”。军事战略方针的转变,提出了建设发展稳定的、现代化、正规化的营区,必须首先要有现代的、科学的建设发展理念作指导,必须及时摈弃不讲科学、临时凑合的小农建设发展观,坚持从营区规划入手,认真搞好新一代营区的选点、定位及总体谋划。2、实施营区规划是适应我军高科技作战的需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军事技术呈现信息化、职能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成、高效成为发展方向,多兵种配合的“脱离接触,超视距打击”成为作战的重要形式。军队组织结构趋于小型化、多样式,指挥体制纵向层次减少,趋于灵便、高效化。部队的高度机动灵活性,不再讲求营区坐落位置的靠前或靠后,但对营区本身的设施条件和规划建设,却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同类型部队对营区保障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营房类别和功能要求大大增加,营区功能趋向多样化,营区从简单屯兵的场所逐步转变成多兵种屯驻、多装备存放、合成演练的大型综合保障基地。从而,对营区基础设施保障提出了配套化、通用化、组合化的新要求,必然涉及对营区设施空间布局、资源利用的优化组合调整,而营区规划恰恰具备这种功能,营区建设要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必须首先认真搞好营区规划。3、实施营区规划是顺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我军目前90%以上的军级机关部署在大中城市,50%以上的营区依托地方城市实施保障。近十年来,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综合配套不断增强,城市辐射作用日益加大,营区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营区要与城市整体风貌相协调,服从于城市规划的要求;军队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从原来单一的福利分房形式向公寓房与自有房结合的复合保障形式转变,军官公寓住房区和经济适用住房区向地方居住小区模式发展;营区配套方式从自打井、自发电、土法取暖等小配套,逐步依托城市接入市政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管网,成为城市大配套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化发展使营区从小配套、封闭式管理,转变成与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大配套、开放式管理。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营区建设与管理改造,也必须通过加强营区规划,来贯彻落实国家、地方城镇规划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满足广大官兵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精神生活需要。4、实施营区规划是营房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快军队建设的步伐,江主席对军队提出了要重视质量建设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军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是世界军事变革的一种趋势,纵观一些军事强国的未来军事构想,都贯穿着跨越式发展的意图,达到超越自我、超越对手的自的,进而在高科技战争中占得先机。目前,营房保障结构性不合理、重复建设等问题仍十分严重,仍处于数量规模型发展的模式。全军营房总量己经接近3亿平方米,而局部单位缺房新建仍很多,全军每年营房以500万平方米的数量增加,数量需求超过营房保障能力;营房功能单一,多媒体教学、模拟演练、文化活动中心、会场礼堂等用房各建各的,缺乏兼容性;营房很多,但住用质量较差,配套不全,现代化程度很低。要实现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型,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最佳切入点,就是通过营区规划,对营区建设发展做出长期的、统筹的、科学的安排,探索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保障路子。近年来,全军基建营房系统坚决贯彻江主席压缩规模的重要指示,开展营房限额住用工作,提出了空余房地产调整处理方案,在营区划分为军事行政区和家属住房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公寓区和售房区,为实施新一代营区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我军营区建设及规划思想的发展(一)我军营区建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大家有目共睹,新中国的军营经历了四次大规模建设,已经发展到第四阶段。五十年代的简易营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目的是保证志愿军回国后有房可住,解决营房短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低造价的“干打垒”;这一阶段的营房已经使用了50年,进入更新换代期;六七十年代的“山、散、洞”——为解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隐蔽疏散问题,其营房布局提倡“山、散、洞”,有的干脆就是工事营房一体化的“地窝子”;这一阶段营区功能分区不明确,营房质量较差、布局分散,很多需要拆除重建;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营区综合整治——营房是改革开放后在忍耐中求发展的产物,简易楼房,砖混结构,清水墙,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营区配套很差;营房由于配置简陋,规划好的可以整修加固,影响布局的也面临重建。世纪之交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世纪之交以来建设的新营房,反映了解放军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军队进入跨越发展期,军事斗争准备的牵引力拉动着现代化军营的建设。提出了生态营区建设理念。(二)营区规划思想的发展军队营区规划思想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方面与不同时期军队的使命和国家的军事战略相一致;另一方面又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从我军营区建设的四个发展阶段来看,我们认为我军营区规划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倾向:功能性——整体配套——花园式(绿色营区)——生态化。1、功能性规划思想也称功能主义,以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为主,讲究实用性。在第一、二阶段的营区建设中明显的体现出来,部队有地方住、能住得下,各种设备、物资、材料、装备有层存放地,道路可以行走即可,用水靠自打井,、自己发电、简易或自采暖等。根本没有涉及到舒适性、美观性等问题。2、整体配套思想以解决部队的“五难”问题为出发点,适应军队武器装备改型的需要,全面提高军队营区的整体配套水平。在整体配套思想的指导下,营区规划趋于功能分区合理,营区结构逐步完善,水、暖、电、气等整体配套;配合军队住房改革完成了营区划区,促进了营区管理体系的正规化。其主要做法就是“整建制”推进营区建设,优点是较彻底地改变了营区面貌,功能分区更加合理,部队住用条件明显改善,为花园式营区建设创造了条件;缺点是大拆大建,缺乏对于拆去建筑物的必要的评估体系,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经费投入的膨胀。3、花园式营区规划理念军队常称为绿色营区建设,是不准确的。从国际国内专家学者的观点与工程实践来分析,绿色营区应与生态营区属同一个概念,从现在起,我国把过去的“绿色建筑”、“绿色城市”、“绿色社区”等统一称为“生态建筑”、“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等,使其概念趋于统一。所以,我在这里倾向于采用“花园式营区”的概念。这种规划思想,要求进一步完善营区功能和功能分区,以及各种配套设施建设,实施营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重点关注营区绿化规划与建设,极大改善营区绿化状况,提高了营区的舒适性。4、生态营区的规划理念军队的环保绿化工作一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从内容上来看更多的局限于种草栽树。随着生态环境意识的深入人心,我军借鉴生态城市、生态小区的概念,提出了生态营区概念,不过最初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远比现在要肤浅。几年来,经过不断深化,生态营区的概念、内涵,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提升。新世纪伊始,中央军委基于对国情、军情的深刻认识和对国内外发展趋势的超前洞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了在全军开展创建生态营区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军营区建设理念从“绿色营院”向“生态营区”转型。今年四月二十日,军委办公厅印发了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制定的《军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建成50个生态营区。随着人类对于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如何以生态的方式建设和发展营区,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完善营区的生态环境,在创建绿色营区的基础上,进行营区生态化建设,创建生态营区,已成为我军营区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三、生态营区规划理念的形成(一)生态营区的概念及其特征生态营区的内涵有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2002年出现生态营区概念后,长期缺乏比较完整准确的表述。2005年7月,全军在洛阳召开生态营区建设暨环境监测工作座谈会后,对生态营区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表述,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军事功能、文化功能和居住功能整体协调,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营区。基本特征,就是在以保持、提高战斗力为总目标的前提下,实现营区自然化、和谐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简称为三化一持续)。所谓自然化,就是营区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最大限度地依靠自然、贴近自然、保护自然、融入自然。所谓和谐化,就是营区建设要与当地人文、地理、营区性质等条件和谐协调,营区的人、建筑和生态环境和谐互利。生态营区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营区,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这种和谐性是生态营区的核心内容。所谓人性化,就是营区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创设人文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满足官兵工作、训练、学习、生活的需求。生态营区是营造满足人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营区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
本文标题:对生态营区规划理念的思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24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