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CMDB建设与运营的方法研究
龙源期刊网建设与运营的方法研究作者:赵樑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8年第11期摘要无论是过去的ITIL体系,还是近两年盛行的DevOps体系,CMDB在其中的重要地位都众所周知。本文按CMDB的建设周期,从需求、设计、流程、平台、应用5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建设以及运营好一个数据中心的配置库。关键词CMDB;配置管理;配置模型;配置流程数据中心CMDB的建设,以及后续的良性运营,在业界一直是个难度不小的挑战。我从事CMDB相关工作将近十年,并有一个该领域的专利,目前维护的配置库有2.2万个节点,关系3.7万条,支撑七个流程的运转。基于这些内容,总结了五条经验如下:1广泛访谈,发掘同向诉求通常在CMDB建设之前,各类内容会以电子表格的形式存在在组织内部,是建设CMDB的数据基础。但这些表格分布在个人终端内,大部分人都不愿改变现状。得到最终用户的支持是建成CMDB的基础。因为他们不但消费这些数据,还承担数据维护的职责。CMDB是否能用好用,他们最有发言权,而这些信息是领导判断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找到这些表格的使用者,详细了解每一列的含义,对下一步建立配置模型非常有帮助。同时,要从帮助他们解决的现实问题切入,找到建设CMDB的共同目标。比如最基本的EXCEL文件版本的同步问题;提供在不同的网段实时共享数据的平台;记录修改日志满足审计需要等。寻求领导的支持是建成CMDB的关键,这点毋庸置疑。访谈领导时切记说太多理论的东西,CMDB作为数据中心运营的关键支撑,这点领导应该比谁都更清楚。建议多提供一些数据,帮助领导下决心启动CMDB的建设。比如格式化的数据模型,能使事件处理时间缩短多少;基于配置项的分级管理,能给变更流程节省多少审批成本等。当然,CMDB最终还是要对部门的战略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如果能助力领导期望推动的重点工作,那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2设计模型,粒度适中可控配置模型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分类模型、属性模型以及关系模型。分类模型确定了整个CMDB的管理范围。收集需求时,可以奔着大而全的目标而去,但是最终定稿千万要注意取舍。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四层,即基础环境层、设备层、软件层和业务层。环境层包括机房UPS、配电柜和空调设备等。设备层包括物理服务器、存储、交换机、路龙源期刊网由器、F5和加密机等。软件层是承上启下的核心,包括应用系统,数据库,逻辑服务器等。业务层包括对外服务和机构商户等。属性模型就是具体一个分类下需要展示的信息。需求梳理时,建议用“是否能自动采集?是否有统计价值?是否需要信息共享?”代替“这个属性是否重要?”举两个例子,一是对于版本信息,自开发的应用版本和操作系统版本,在属性模型中的处理方式就不同,我把操作系统的版本纳入的配置属性管理,因为在操作系统升级的时候,这是个重要的统计信息。而应用版本,与其他配置项基本无关,主要是单个应用在安装时使用,推荐直接写在相关脚本内读取。二是IP地址,它是最具代表性的、能自动获取的属性,这个属性在事件处理与变更实施中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一定要纳入属性模型。关系模型主要是指分类与分类之间的关系,是CMDB发挥作用的核心。主要分影响性关系和拓扑类关系。将之细化,影响性关系可分为组成、直接影响或基于负载均衡架构上的影响。拓扑类关系可分为网络连接、应用调用和高可用。最后再次强调,构建模型时,牢记二八原则,把最重要的内容放进来。如果铺得太大,在收集数据的阶段,就会不全不准没人用,导致项目失败。3强化流程,保证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配置管理流程,明确在设备上电与应用上线的时候,同时新增对应的配置项。规定手工修改配置项,需要通过变更流程或问题流程来执行。对于系统间同步的数据,可以通过预授权来自动更新。设备下电或应用下线时,要同时废弃配置项。除了增删改三大步骤外,还要增加审计的控制点,规定每年对整个CMDB进行一次审计,每个季度可对某个分类或三个月内没有更新过的配置项进行审计。流程中可设置配置经理,配置项所有者,关注人,普通用户等角色。配置经理负责配置模型的修改以及审计的发起,配置项所有者负责配置项内容的日常维护,关注人与普通用户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主动收到配置项变化后,系统所推送的消息。这些角色在平台设计时,是权限控制的基础。4平台建设,优先考虑易用性很多庞大的CMDB系统,最后烂尾就是因为功能复杂,用户使用时先要投入大量学习成本,阻挡了大部分潜在用户,导致最终默默消亡。因此,要特别强调平台的易用性。比如,查询功能要求点击2次输入1次,就能出现查询结果。可智能识别IP地址主机名应用名称和配置ID。对查询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排序,提高首屏命中率。所有按钮都采用拟物化的图标,方便用户理解。在系统多次迭代后甚至取消了新建配置项的页面,只保留了批量上传的通道。龙源期刊网除了人机界面要简单易用,系统间的接口设计也是重中之重。除了后台管理功能之外,其他所有的操作都提供底层接口控制,才能有效解决数据更新困难的痛点,目标是脚本搞定一切。最后,在部署上要做到生产网,办公网,测试网共同访问一个数据源,当然做好权限控制是前提条件。5应用场景化,增加平台黏性平台建成后,一定会运动式的导入一批初始数据,如何保证系统内数据的“新鲜度”是CMDB运营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不断开拓消费场景,是保持CMDB良性运转的关键。代表性的场景就是与事件变更流程结合,发挥CMDB数据价值。比如在对服务器做变更时,通过关系模型自动算出受影响的应用和连接的交换机,并在变更实施过程中对目标服务器、交换机或应用的告警进行降级处理,不开事件单。日常监控开出事件单时,通过告警信息的切词处理,将其匹配到某一个配置项,这样就能将预设在配置项内的应急手册推送出来,同时显示48小时内相同事件和一周内做过的变更,以便一线人员排查问题,快速恢复。在跨领域的数据管理方面CMDB也能发挥作用,比如证书的有效期管理,网络设备、中间件和应用的证书对最终对外服务都有影响,分开管理隐患重重。建立以服务为主线的配置模型,可将各种证书管理要求有效整合。要像风投一样,A轮B轮C轮……不断投下去,CMDB才能枝叶常青。综上所述,前三点层层递进,确保建成后的CMDB框架能满足数据中心的实际需要;后两点相辅相成,是持续运营的源头活水,通过不断迭代充实,来保持CMDB的活力。
本文标题:CMDB建设与运营的方法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9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