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书法史书法字体发展历程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大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不断繁荣阶段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及以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草书大篆1.甲骨文甲骨文又叫卜辞或殷墟文字,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用来记录占卜、祭祀等活动。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2.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铜器铭文,是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金文较之商代的甲骨文进一步稳定,更趋规范化和符号化。散氏盘散氏盘大盂鼎虢季子白盘3.大篆大篆又称“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它是我国最早的刻石。大篆的字体,介于古文与秦篆之间,是周代金文到秦代小篆的过渡。1.小篆(秦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由李斯等创制了小篆,作为全国的官方标准字体。小篆的创立,使我国文字走向了规范化和统一化。秦代把这种书体广泛应用于刻石颂德。据传它们大都出自李斯之手。泰山刻石会稽刻石会稽刻石琅琊刻石2.隶书(汉隶)隶书,历史上也称左书、史书、八分,相传这种字体是秦代一个叫程邈的隶人创造的,所以称隶书。篆书的草写即发展成隶书。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两汉,是汉代官方的正式书体,直到魏晋楷书广泛流行之后,才被楷书所取代。礼器碑局部《礼器碑》历宋认为是汉隶的极致,精妙峻逸。其笔法大都承接青铜器之特色,有钢筋铁骨之称,为历来书家所陶醉,影响极大。在结构处理上,无论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还是包围结构,都能取势颐盼,体态优美,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同时,线条的粗细及所分割出来的空间形成了黑与白、轻与重的强烈反差,从而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曹全碑局部《曹全碑》属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汉魏晋南北朝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草书隶变是古今文字的一个分水岭,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书法从东汉开始进入了繁荣期。东汉时期的几个特殊现象,为书法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第一,纸的发明完成。第二,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第三,出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第四,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崔瑗的《草书势》。此外,还孕育出第一位书法理论家——蔡邕。3.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著名的章草碑帖有皇象本《急就篇》、索靖《出师颂》等。皇象《急就章》此帖点画简约、凝重,亦较含蓄,又多隶书笔意。结字工整,法度森严。整篇观之,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对喜爱章草的人来说,是学习章草的优秀范本。因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到了皇象时代,已十分成熟,且为众多书家所擅长。而皇象所书《急就章》,形体已经很规范化了。索靖《出师颂》此书属较典型的早期章草书体,“蚕头凤尾”带有隶书遗痕,“银钩虿尾”具草书特征,整体书风规整而不失变化,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古朴又典雅,是六朝以来创立规范章草的传统体貌,唯稍增飘逸之势,与隋朝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体大致相近。3.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章草成就最大的是东汉书法家张芝,被称为“草圣”。张芝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他临池学书,水为之黑,可见功夫之深。后人把学习书法叫做临池,就出自这个典故。章草在张芝的时代达到了顶峰。张芝《八月帖》本帖字迹高古可爱,冠绝古今。用笔古朴含蓄,圆润健劲,结体随行气的趋势而变,自然流畅,是张芝章草的代表作。该帖章草少有夸张形式的“燕尾”,收笔含蓄,大多作点或捺点,或者回钩下连,具有今草气息。3.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今草由张芝创立。他看出了章草便捷有余、美观不足的弱点,他大胆革新,在章草的基础上创造了今草。在一幅字中,今草不仅可以上下字相连,而且还可以大小相间,粗细杂糅,正斜相倚。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传世著名今草碑帖很多,如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正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墨迹》等。王羲之《十七帖》点画静中有动,笔断意连。一是起笔迅疾力大,落笔入纸便以形成笔势;二是行笔内敛沉着,既劲挺遒健又流畅而恣美;三是收笔或断,或顺势,或连下一笔。四是转折、提按、使转、节奏、虚实等十分自然,笔法、笔势清晰。字形的斜与正,主与次,疏与密、虚与实、收与放、轻与重、呼与应等等,达到了既矛盾又和谐统一之高境界。字体大小的组合,字距疏密,连带、行气、呼应以及通篇的相互配合、协调,堪称经典。智永《真草千字文》智永《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一笔不茍,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孙过庭《书谱》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3.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狂草,是比今草更加潦草狂放的草书。它不大计较一笔一字的工拙,而着意力求通篇气势的畅达雄放。笔势连绵回绕,离合聚散,大起大落,变态无穷。如“草圣”张旭的《残千字文》、怀素的《自叙帖》等都是典型的狂草作品。张旭《残千字文》张旭的《残千字文》,必定为醉后所书。这是今存他的墨迹中最为狂放的一件。残石尚存三百余草字。其线似魔力附体,其形如银河泻落,其章法布局鬼斧神工。不少字狂怪诡异,有的如高山墜石,有的似天外飞星,有的如骇兽夜奔,有的似惊雷泻地,其笔墨狂达简直是上天入地,纵横无羁,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张旭《残千字文》张旭《古诗四帖》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怀素《自叙帖》《自叙帖》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承前启后,在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它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人称“天下第一草书”。4.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端庄、工整的字体。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所谓楷书,就是标准字体。因此,楷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使用频率最高、学书者最多、最能体现方块汉字特点、最为实用的书体。从魏晋至今,楷书一直保持着它的正统地位。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頫(fǔ)(赵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赵孟頫《胆巴碑》5.行书行书是伴随着楷书的流行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楷书的直接快写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楷,如《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行草,如王羲之《丧乱帖》、王献之《十二月帖》等。《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王羲之《丧乱帖》《丧乱帖》是王羲之为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所作。《丧乱帖》结字转折圆活流畅,字峰富于变化,墨色枯燥相间,整个书帖由行至草,活泼灵动。细细品来,无论是笔法上的精深造诣,结体上的以欹求正、虚实相生,章法上的率意灵动和用墨的饱与枯、字的厚重与轻盈等变化,都给观赏者带来美不胜收的愉悦感。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王献之《十二月帖》本帖代表着王献之行草书中独创风格的典型作品。此帖开笔的“十二月”三字作行楷书,第四字便转为行草书,笔势连属。第二行共七字,前六字一笔贯通而下,优游疏爽。其后连多断少,形势宏逸。现在所能见到的《十二月帖》是刻本,笔画映带的细微变化,墨色泣燥的质感,已损失良多。如果是毫发毕见的墨迹本,草纵之致,宏逸之势当更显神骏。最得王献之笔法、笔意并发扬光大,卓然成为大家的米芾认为《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筋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行书易于辨认,又独具体态、灵活多变,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字体,因此,从产生至今,一直盛行不衰。“书圣”王羲之就以行书著名于世。行书的特点是多圆少方,多露锋少藏锋。行书之中,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苏轼《寒食帖》《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三国时期,魏国的书法成就最高。当时最杰出的书法家是钟繇。他的楷书笔法遒媚,结体朴茂,气息高古,被后世奉为“楷书之祖”。代表作品有《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等。《贺捷表》备尽法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书法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51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