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PPT课件(35张)
考点三文化常识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单独命题考查始于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到2015年、2016年、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都单独设题,考查了“姻亲”“母忧”“下车”“收考”“状元”“告老”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这也是对2017年、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一考点的验证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类: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常识、礼俗常识、服饰器物、历法刑罚等。(2017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解题演示】第一步调动积累,逐项辨别。平时做好文化常识储备,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第二步根据常识,逻辑分析。如果加点词语不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不必着急,可以根据常识对选项进行逻辑分析。按照常识,“近侍”意思是左右侍从的人,多指在君主身边侍从的臣子。他们的官职未必是很高的,并且对皇帝的影响也不一定大。【参考答案】C【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取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进宫对答,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要先经过南曹,其次是考核政绩。综合考查时没有法规,官吏得以改动文书做奸邪的事,被选调的人又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的官员,设公堂来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的。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让)代州的土地,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充任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体。”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看宋朝的状元。”等到(和契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许将)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自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才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在一起恣意评论官府政事,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这种习气自然而然止息了。朝廷下诏任命(许将)为兵部侍郎。(许将)上奏章说:“治理军队要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等到对西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许将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问枢密大臣,(他们)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许将)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哲宗用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做的事。”(后来许将被降职)任颍昌知府,调任大名知府。在大名六年,多次以年老请求辞官,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文化常识的两大识记方法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和理解层面。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应考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分类串记法。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可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任、拜、除、征→迁、擢、拔→调、出、徙→罢、免、黜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官职这样举一而反三,能较系统地记住文化常识。(2016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呜,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答案】A【解析】做答本题,首先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按照常识,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错误,礼部掌管内容应该和“礼”有关,不该掌管“土地、户籍”,“土地、户籍”归户部掌管。[参考译文]傅珪,字邦瑞,是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间,授官编修,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的《大明会典》完成,升任左中允。武宗继位,因为东宫的恩赐,(傅珪)升任左谕德,充任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纂修《孝宗实录》。当时的文学侍从之臣不依附刘瑾,刘瑾厌恶他们。说《会典》成于刘健等人,浪费了很多费用,处罚参与编修的官员,降傅珪为修撰。不久,《实录》编成,(傅珪)晋升为左中允,再升为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替代费宏做了礼部尚书。礼部的事比其他部相对简单,但自傅珪开始多次有执争,章奏就多了。皇帝喜好佛教,自称为“大庆法王”。西番之僧乞求上百顷田地作为法王下院,皇帝的诏谕下到部里,号称大庆法王和圣旨等同。傅珪假装不知道,持章表上奏说:“谁是大庆法王?胆敢和皇帝的圣旨等同,真是大不敬。”诏令没有再过问此事,田地之事也最终停止。傅珪闲居无事时就像反应迟钝、呆头呆脑、话语不多的人。等到面临大事,毅然决然地坚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此忤逆于权贵而离职。教坊司的臧贤请求变换牙牌,规制如朝廷官员的,又请求改铸自己的方印,傅珪阻止没有做成。藏贤天天在诸位宦官之间肆意诽谤,希望除去傅珪。御史张羽上奏云南灾情。傅珪趁机竭力陈说四方灾变值得重视。正德八年五月,又上奏四月灾情,于是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有六十九事。现在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雷鸣,天降冰雹,星宿陨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总共四十二次,加之水旱灾害不断,灾祸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正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坚守正义遭到反对,于是阉党就假托帝王诏命让二人辞官。长安和洛阳的谏官上奏恳求皇帝留用他,皇帝不听。傅珪回家三年,御史卢雍称傅珪在位时具有“古大臣”的风范,家里没有储蓄,每天为吃饭发愁,乞求发放每月的禄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正逢傅珪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追录(傅珪)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文毅。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因此,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针对这种复杂性,可以采取以下备考策略。1.全面准确,突出重点。文化常识内容多而繁杂,可以进行分类归纳记忆,如官职、礼俗、科举、地理、典籍、服饰、器物、历法、刑法、音乐等。记忆一些经常出现在传记文里的文化常识,适当突出“礼俗文化”这个重点。文化常识的三个备考策略2.日积月累,集腋成裘。文化常识的学习可以化整为零,逐步积累。一是根据教材进行积累,教材中文言文、古诗词的注释里有许多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对古代典籍《左传》的注释,“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鸿门宴》一课对古代地理术语“山东”的注释,“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二是根据高考题、模拟题等进行积累。三是在平时阅读中对文化常识多加关注,通过查阅工具书等进行积累。3.准确理解,避免差错。高考考查的都是古代传记文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化常识,要求考生对其进行准确的记忆理解。如“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表述就不够准确,应该是“君位一般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但有时也不是,如唐太宗、雍正皇帝等。体现相近事物的名称时,要仔细区分其不同。如“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事迹所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等)、“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年号”(多指历代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高睿幼孤,聪慧夙
本文标题: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PPT课件(35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1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