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美好乡村视角下都市近郊村庄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下都市近郊村庄规划建设探讨——以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详细规划为例周熊飞规划设计二所【摘要】都市近郊型新农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类型之一,因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而成为这种变革的先锋,解决城郊型农村的发展问题,对于其他区域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都市近郊型村庄建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明显的区位发展优势,一批村庄依托大城市,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创新农村发展模式,迅猛发展,异军突起,成为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但大部分都市近郊农村依然存在着缺乏经营思路,过分依赖政府扶持等问题,不能与大城市共同发展繁荣。本文以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详细规划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都市近郊村庄规划建设的路径。【关键词】美好乡村都市近郊乡村旅游1.新型城镇化对近郊村庄规划建设的要求。都市近郊村庄由于区位特殊,与城市联系紧密,常常会分担城市的部分功能,如作为产业集聚地、特色旅游区等。近郊村的建设体现着该城市的城乡风貌、凸显城市特色。因此,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也必将深刻地影响着近郊村的规划与建设。对于都市近郊村庄的规划建设的工作重点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宜居。宜居是一个蕴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综合概念和综合发展过程,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抓发展促和谐的一条主线。——特色。坚持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结合,避免“千城一面”,体现城市和地域特色。——保障。从都市近郊村庄所处的区位出发,重点关注如何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如何完善日常生活所需的配套需要,改善居住环境以及完善市政设施配套,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方便、安全的居住环境。2.案例研究——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详细规划2.1规划背景2012年9月10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并下发实施《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要求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城乡一体、统筹发展,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生态优先、彰显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县为主,合力推进的原则,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2.2发展条件分析依据包河区村庄布点规划,该自然村庄为永久保留村庄,为保留提升发展型村庄。村庄北侧紧邻东大圩水果采摘、田园风光、农家乐旅游都市农业公园,南侧紧邻滨湖(大张圩)湿地森林公园。大圩都市农业公园: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都市农业。先后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那个范点”、“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大张圩湿地森林公园:现有林地面积10250亩,集城市森林、湿地森林、文化森林于一体,具有休闲观光、康体健身、科普教育多重功能,是中国独具特色的都市湿地森林景观,2008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游湿地森林公园一睹安徽版的“西溪湿地”风采,体验中国独具特色的都市湿地森林。2.3规划定位包河两大主题公园的观光驿站与中转站,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2.4规划性质大圩都市农业示范园、大张圩湿地森林公园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型生态乡村。2.5规划构思——让村庄成为景点:大圩4A级旅游景区,建议将磨滩、新河、晓南、圩西、沈福、前杨村作为一个美好乡村主题景区体系联合打造,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塑造“一村一景。并利用绿道串联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滨湖森林湿地公园、以及美好乡村主体景区,沿圩西河而下接自环巢湖金项链。(1)结合两大主题公园,建设塘拐旅游服务及集散地随着大圩都市农业园和滨湖森林湿地公园的发展建设,塘拐村的功能区位与交通区位优势日趋明显,建设塘拐旅游服务及集散地迫在眉睫,将打造塘拐村为包河两大主题公园的观光驿站,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农耕文化的展示区和参与区。(2)随形就势,因地制宜以自然布局为主的手法,安排人文景观的建设。通过构建环水、水街两条步行系统,步随景移,结合游者心理过程,在区内形成一条环状“流动的绿色”,串联起整个规划区的旅游动线。同时,结合地形高差和现状村庄建设肌理,形成自由式和规则式两种村庄布局模式,体现村在园中,景在村中的村庄建设风貌。(3)保护环境、合理布局反对单纯以赢利为目的而破坏完整的自然风貌景观的做法,保护整个片区的生态环境。在建筑环境要素中,乡村旅游项目与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合理布局,将建筑环境融于自然景观内,将景观融入项目内,增强游客的参与性。2.6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特色塑造(1)园在水中:在把水环境转变为景观水体的同时,沿河岸适当规划了以亲水为主题的旅游配套设施,为游客驻足观水赏花创造了条件,增加亲子乐园(水上拓展)、垂钓带、湿地水草园、水车坊间等游乐设施,结合亲水景点和游乐设施新规划了部分环湖景观步道,强化滨水游步系统,串联村庄内部景观系统,极大增强了区域的特色旅游氛围。(2)景在村中:建议民居农舍在不破坏原有结构基础上,通过立面改造、院落内外环境整治、围墙改造等方式,打造体现地域乡土风情的“农家旅舍”,注入了旅游功能,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服务。形成了以原住民为依托的农民新村,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风貌。在两排农舍中间结合水系,建设滨水景观带,设置游船码头、观景亭、滨水广场、文化墙、石拱桥、水街;同时结合水系建设亲子乐园、鱼趣园、水车坊间等旅游景点项目。(3)村在园中:结合现状农舍散落布局的特点,充分利用台地、水面、宅前屋后空地等现状布局特征,规划见缝插绿,建设院落核心绿化;景观节点;绿化景观带;景观廊道。使得绿化景观串联每家每户。农舍整治在不破坏原有结构基础上,通过立面改造、院落内外环境整治、围墙改造等方式,打造体现地域乡土风情的“农家餐厅”,为游客提供吃农家菜的场所。(4)农耕文化展示:划分5个停车组团,每个停车组团之间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以园路串联,沿园路结合绿化规划多处各具生态教育意义的田园雕塑群,将江淮地区的田园文化和农耕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凝固下来,每组雕塑都包含一个趣味的生态故事;在美化大地艺术的同时,提醒和警示生活在现代化城市的人们,保护环境生存环境,爱护生态家园,引起游客深思。2.7交通组织规划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各个城市热切期望发展的新方向。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有绿色交通体系的支撑,大量研究表明,减少出行的需求和出行距离,支持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是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法则。道路系统的组织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规划道路分为车行道路、绿色交通路径及步行路径,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旅游游览、绿道四大功能的和谐统一,形成多类型交通体系,丰富游览流线。重点考虑通过非机动车道、步行道与绿道建设的结合,丰富了绿道的使用功能。2.8村庄整治规划构建“生态村落旅游乡村”的旅游形象。根据现场踏勘,近期本次规划提出“四整治”的村庄整治措施:庭院空间与农宅整治;村容村貌整治;道路整治;饮用水生活污水整治。2.9项目策划(1)旅游服务点(绿色农品展示馆、饮品酿造生活馆、餐饮、旅游商品)为游客提供餐饮、旅游商品购物、绿色农品展示、饮品酿造展示馆等空间场所。(2)农家旅舍结合水街的建设,由原住民自主经营,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功能。形成各自特色的农家旅舍。(3)旅游商品一条街结合农家旅舍,沿水街原住民可自主销售农资农具工艺品及绿色生态蔬果等旅游商品。(4)鱼趣园此项目是见效快的、参与性、趣味性强的娱乐活动,老少皆宜。供给游客自由观赏抓摸,就近农家进行烧烤或者制作。(5)亲子乐园设立“凌波微步”、“水上漂”、“水上行走球”、“鞍马桥”等适宜于家庭团体的水上拓展设施组合项目,让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对难题,携手完成任务,通过体验式的水上活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引导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生态化。(6)水车坊间打造景观水车坊间,设置水磨、水转纺车、榨汁机等器具,让游客打打糍粑、推推石磨、纺纱作线,亲身深度体验传统农事活动,获得自己劳动的果实,是休闲身心,体验农趣的绝好乡村旅游项目。(7)农耕文化雕塑园结合生态停车场,在停车组团之间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以园路串联,沿园路结合绿化规划多处各具生态教育意义的田园雕塑群。(8)景观花海一个临近水面的开放式的花卉带,位游客提供观赏花海的场所。(9)农家餐厅结合自由布局的农舍,由原住民自主经营,为游客提供餐饮农家乐功能。形成各自特色的农家餐饮店。(10)音乐果圃在农舍的间隙适宜栽种小金橘、葡萄、桃树等本地易活果树,可修剪为各种雕塑造型的果树景观。可配合在不同区域的音乐系统的设置营造音乐果圃。2.10开发模式“公司+农户”开发模式:这类具有旅游特色的乡村旅游,通过引进有经济实整治前整治后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环境,指导乡村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这种开发设计充分考虑了农户利益,在社区全方位的参与中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这种开发还可演化成“公司+社区+农户”开发,公司先与当地社区(如村委会)进行合作,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则要经过公司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关的规定,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3.新型城镇化下都市近郊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体会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充分结合绿道建设、村庄环境特色、旅游与城市的关系,最终决定依托水、田、园、村落、周边旅游景点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体验乡村游。积极拓展节庆旅游活动,创造出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合理的生态乡村空间。为增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根据新型城镇化要求,结合合肥市的实际,对于近郊村的规划建设重点关注一下问题:(1)充分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体现人本、宜居、特色的建设。由于新型城镇化密切结合当前城乡发展态势,是以人本、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的集约型城市发展道路。因此,近郊村的建设应充分体现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理念和思路。(2)基于近郊村与城市联系密切的特点,关注城市建设与村庄建设的互动关系以及民生问题。例如,配套设施的相互促进与协调、经济生产的分工与互补、风貌特色的差异化建设与地域特色的凸显等方面。同时,着重考虑未来村庄发展的动力问题。对于村庄的发展动力的研究,应紧扣市场需求,强化城乡发展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方向的判断,在城乡统筹发展格局下促进农村经济综合提升。(3)创新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突破原有村庄规划的编制方式方法,例如,塘拐村形成“概念规划(村庄发展定位)——市场咨询(招商引资与开发模式)——方案深化——村庄规划”的工作框架与流程,使规划成为政府、企业、村委会以及村民四方的共同行动指南。4.小结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农村地区的发展应抓住机遇,实现发展转型。正是因为这样,相关部门必须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原则以及基本要求为基点,提出创新性的村庄规划特别是都市近郊型村庄的规划思路,最终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参考文献[1]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2]合肥市美好乡村规划建设导则(试行).[3]袁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5).[4]张天文.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J].活力.2011(8)[5]黄光宇,陈勇著,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6]张泉.城中村问题与留地安置方式探析——以安徽省凤台县城关镇缪郢社区(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4)[7]张泉.村庄规划[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8]陈静王其东.广东省新型城市化下城市近郊村规划建设探讨——以增城市“莲塘春色”国际生态旅游示范村为例
本文标题:美好乡村视角下都市近郊村庄发展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1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