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世界中古史(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陈志强教授第三章欧洲文化(二)•拜占廷帝国(330-1453)又称东罗马帝国,是中古时期长期称雄东欧地中海世界的政治实体。在千余年中古历史中,拜占廷人以古典希腊文化为基础,以基督教为信仰核心,在古代罗马政治传统框架内,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廷文化,并以此逐渐同化了东欧广大地区存在的多种民族,建立起与西欧和西亚地区不同的政治文化范畴。该文化圈至今保持其强大的影响,我们熟悉的东欧地区就是在拜占廷文化影响下保持其特色的。第一节拜占廷帝国1、前言•“拜占廷”名称的来源“拜占廷”这一名称最初是指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古城拜占廷。当时,原罗马帝国东部被称为“东罗马帝国”,其君主自称为“罗马皇帝”,当地的居民则自称“罗马人”,连他们的首都也冠以“新罗马”。1526年,德国学者赫罗尼姆斯·沃尔夫在最初奠定《波恩大全》编辑基础工作中,首次使用“拜占廷的”一词,以示这部丛书的内容有别于古希腊和近代希腊的历史文献。1680年,法国学者西维奥尔·杜康也使用这一名称作为其《拜占廷史》一书的题目,用来说明这个以古城拜占廷为首都的东地中海国家的历史。从此,学者们就将涉及这个古国的事物冠以“拜占廷的”,东罗马帝国也被称为“拜占廷帝国”。•拜占廷国家的形成及其历史开端拜占廷国家历史始于330年,这一年,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启用古城拜占廷为东都“新罗马”,后来该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长期以来拜占廷历史起始年代一直是史学界聚讼不休的问题,学者们对这一年代的判断相去甚远,意见多达近十种。本人采用330年作为拜占廷国家史的开端。•拜占廷历史分期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大体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公元330-610年,中期为610-1204年,晚期为1204-1453年。330年为君士坦丁堡建城启用的时间,610年为伊拉克略一世建立新王朝的年代,而1204年是西欧十字军骑士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廷政府流亡的年代,1453年则是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并灭亡拜占廷帝国的时间。•拜占廷疆域拜占廷帝国疆域变动不定。4世纪的帝国疆域大体与罗马帝国时代相同,5世纪的疆域因蛮族入侵而失去对西部领土的控制,6世纪末,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大举侵入巴尔干半岛,波斯军队则进犯帝国亚洲领土,兵抵地中海东部沿海,伦巴第人的进攻也使拜占廷军队龟缩于拉文纳总督区,至7世纪中期,阿拉伯人更以凶猛的进攻夺取拜占廷帝国在亚洲和非洲的领土,从而导致帝国疆域的巨大变化。8世纪时,拜占廷帝国疆域仅包括以阿纳多利亚高原和幼发拉底河上游为东部界标的小亚细亚地区,和以马其顿北部为边界的巴尔干半岛,以及爱琴海及其海岛。此后,这一边界大体保持不变,上述领土构成拜占廷帝国版图。•拜占廷民族早期拜占廷帝国的居民基本上是由原罗马帝国东部地区各民族构成的。他们包括东地中海沿海地区各民族,即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人、希腊化的埃及人、叙利亚人、约旦人、亚美尼亚人,以及小亚细亚地区的古老民族,如伊苏里亚人和卡帕多西亚人等,还包括西地中海的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等。虽然,帝国的民族构成复杂,但是,希腊人和希腊化的各个民族是拜占廷帝国的主要民族。这一时期,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民间语言则主要包括希腊语、叙利亚语、亚美尼亚语、科普特语等。6-7世纪,早期拜占廷民族构成发生巨大变化。斯拉夫人大举迁徙进入巴尔干半岛,并作为帝国的臣民定居在拜占廷帝国腹地,在与希腊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拜占廷帝国的主要民族之一。这样,中期拜占廷帝国的主要居民包括希腊人、小亚细亚地区各民族和斯拉夫人,他们使用的官方语言是希腊语和拉丁语。2、早期拜占廷帝国史:君士坦丁时代•早期拜占廷的历史主要包括君士坦丁时代和查士丁尼时代两个阶段。君士坦丁时代的欧洲,社会变革非常剧烈,拜占廷社会也经历了在危机中寻求出路,在普遍的动荡中确定发展方向的过程。“公元3世纪大危机”使罗马帝国腐朽的社会结构遭到巨大冲击,罗马社会经济全面崩溃,这次危机对整个帝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其它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帝国大厦将倾之际,日耳曼诸民族迁徙的浪潮成为促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力量。拜占廷帝国在危机中寻求着摆脱困境的出路,同时也加速拜占廷国家的形成,这一过程发生在君士坦丁王朝统治时期。•君士坦丁王朝(324-363年)由君士坦丁一世创立,统治时间仅30余年,历经五位君主。该王朝存在时间虽短,却由于它作为拜占廷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而在拜占廷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王朝创立者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期间制定的一系列方针大计对整个拜占廷历史影响极大。•君士坦丁生于273(或274)年,其父君士坦提乌斯为罗马帝国东方达吉亚行省人,与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有血缘关系,行武出身,官至达吉亚行省总督,后升为高卢大区的大区长。戴克里先实行“四帝共治制”时任命他为大区长之一,统领高卢大区全部兵马。305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退位后,君士坦迪乌斯成为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的主宰。306年7月25日,其父去世,他于同日在不列颠被部下拥立为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及其后继者主要致力于四件大事,即建立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接受基督教为国教,制定灵活的“蛮族政策”和深化政治经济及社会其它方面的改革。•君士坦丁堡的建设是君士坦丁一世主持完成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君士坦丁一世统一帝国后,帝国东西部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迁都的计划势在必行。君士坦丁一世最终选定拜占廷城作为建设新都的城址。这一选择具有战略眼光。拜占廷原是古希腊商业殖民城市。公元前7世纪前半期,希腊商人首先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一侧建立了卡尔西顿城,几年后,又在卡尔西顿城对面的欧洲一侧建立起新的商业据点,并使用其首领柏扎思的名字为新城命名,称拜占廷城。君士坦丁一世认识到这座城市具有的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军事战略重要性。它座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一侧的小山丘上,南临马尔马拉海,北靠“黄金角”海湾,东面扼制博斯普鲁斯海峡,控制赫力斯滂(今达达尼尔)海峡,把守马尔马拉海北面出口,西面居高临下俯瞰色雷斯平原,易守难攻。•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发布命令兴建“新罗马”,指派得力重臣着手进行建筑工程的准备工作,并下令建立专门的建筑技术学校培养大批急需的各类建筑人才。次年,建筑工程正式开工。君士坦丁一世对这项工程极为重视,亲自跑马勘测,圈定城市界标。他还调集帝国各地的建筑大师和能工巧匠,按照罗马城的规模精心设计,并从帝国各地收集大量的奇石异物和无数古代的建筑装饰及艺术品,罗马、雅典、亚历山大、以弗所和阿提卡半岛是主要的古代艺术品来源地,黑海沿岸原始森林的优质原木、爱琴海岛屿出产的各色大理石也源源不断运抵黄金角海湾。君士坦丁经常亲临施工现场,为了加快施工进度,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5年后,新都基本完工,一座规模宏大、豪华典雅的“新罗马”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侧拔地而起。新罗马的面积超过旧城十几倍。330年5月11日,君士坦丁一世举行盛大的新都落成典礼,拉开了持续40天的庆祝活动的序幕。人们把“新罗马”称为“君士坦丁堡”,意即“君士坦丁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是拜占廷帝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因为,此后拜占廷帝国历史就是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国家史。作为拜占廷帝国首都的君士坦丁堡成为其兴亡历史的主要舞台。自此,以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围地区为核心的东罗马帝国也被后代史学家称为拜占廷帝国。•拜占廷国家的基督教化是君士坦丁时代社会演变的重要方面。基督教最初产生在罗马帝国东部的巴勒斯坦地区,后在东地中海沿岸和小亚细亚地区广泛流传,逐步形成其独立的教义、教会组织和礼仪,发展成为跨地区、多民族、成分复杂的世界宗教。4世纪初,基督教影响迅速扩大,帝国统治者对它不得不给以更大的注意。君士坦丁一世作为精明的政治家,充分认识到基督教在其统一帝国和建设新国家的事业中将发挥的特殊作用,采取一系列支持基督教的政策,他因此被后人称作第一位基督教皇帝,从此,揭开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的序幕。•君士坦丁一世推行基督教化政策的重要步骤是实行对基督教的宽容。君士坦丁在其统一帝国的斗争中,为争取基督教信徒的支持,于313年发布著名的《米兰敕令》,宣布对基督教实行无条件的宽容,废除以前所有迫害基督教信徒的法令。敕令指出:“从今以后,所有希望共同遵奉基督教信仰的人都将无条件地被许可自由信奉基督教,其信仰将不受任何骚扰和侵害。我们认为下述各点有助于以最完整的方式表明你们所关心的事情,象你们可能了解的那样,我们已经完全地无保留地给予所谓基督教权威人士施行其信仰的权力”。《米兰敕令》还明确规定,发还教产,许可教徒向教会捐赠各种形式的财产。这个法令使基督教获得和其它宗教同样的合法地位,将基督教置于国家的保护下,因而,为基督教发展成为国教作准备。此后,君士坦丁一世继续通过多项法令扩大基督教信徒的特权,承认主教在教会的领导地位,免除基督教神职人员的劳役和赋税,授予教会接受遗产和馈赠的权利。•君士坦丁统一帝国后,于324年在尼西亚召集第一次基督教主教会议,来自帝国各地的318名主教参加会议。他亲自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会议取得重要成果:制定了以“三位一体”为基础的《尼西亚信经》;确定三位一体为正统信仰,肯定三位一体派的正统地位;谴责反对三位一体教义的阿里乌派为异端;确立皇帝为教会最高首脑,拥有包括召集宗教大会、解释教义和任免主教在内的教会最高领导权。会议还完善基督教教会组织,决定按省划分教区,允许各地主教建立本地的宗教会议,并规定主教的权限和神职人员的义务。尼西亚会议确定基督教实际上的国教地位。•君士坦丁开始推行的基督教化政策为其后的皇帝们所坚持,成为早期拜占廷帝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特别是在塞奥多西王朝(379-457年)统治时期,为恢复君士坦丁王朝末代皇帝朱利安(361-363年)迫害基督教政策造成的破坏,采取更加彻底的支持基督教的政策。•塞奥多西一世(379-395年在位)在登基之后第二年便在帝国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今塞萨洛尼基)受洗皈依基督教,而后,公开宣布支持《尼西亚信经》,反对任何其它异教异端学说,驱逐阿里乌派教士,企图以国家政权的力量平息宗教分裂。380年和此后颁布多项支持基督教的法令。塞奥多西于381年召集第二次基督教大会,重申基督教的正统信仰,明确君士坦丁堡教区的首席地位,其目的在于尽快恢复社会安宁。392年,塞奥多西再度颁布立法,最终正式确认基督教的国教地位,再度确定《尼西亚信经》为唯一的正统信仰,这标志基督教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国教的过渡,也标志着拜占廷国家基督教化过程的结束。•公元前2、3世纪,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即开始了长期的迁徙运动,其中属于日耳曼民族的哥特人首先侵入东罗马帝国东部省份,他们从波罗的海南下俄罗斯平原,经维斯瓦河流域,进入第涅伯河与顿河流域的草原定居。定居在第聂伯河以东的哥特人被称为东哥特人,以西的哥特人则称为西哥特人。•蛮族政策:238年,哥特人大批涌入罗马帝国的多瑙河下游、希腊和小亚细亚地区。他们作为东罗马帝国的臣民和同盟者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哥特人定居在帝国边境人烟稀少的荒野和沼泽地带,将荒地开垦成农田,为帝国政府提供赋税,成为帝国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他们为帝国军队提供相当充分的人力资源。哥特人以其勇猛善战成为帝国军队重要的组成部分。君士坦丁一世即依靠哥特人军团击败军事对手李基尼乌斯,据记载,他的军队中有4万哥特士兵,其中一些人还担任军队重要职务。他们在其居住的罗马边境地区形成阻遏其他游牧民族侵入罗马帝国的屏障。哥特人对拜占廷社会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经济生活中。随着哥特人进入拜占廷社会,在日耳曼人中普遍存在的农村公社为拜占廷国家经济增加了一种新的经济生活方式。然而,哥特人进入拜占廷政治军事生活也产生诸多新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定居拜占廷边疆地带的哥特人多次举行起义,造成新的危机。哥特人领袖阿拉里克(395-410年在位)于395年发动的民族起义,在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和马其顿地区产生巨大震动。另一方面,哥特军事贵族政治势力渗透进拜占廷国家统治机构,激起以希腊人为主体的拜占廷贵族集团的极大恐惧,他们联合起来
本文标题:世界中古史(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2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