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专项练习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查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页共3页一、选择题[2018·山东菏泽一模]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图K16-1示意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据此完成1~2题。图K16-11.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A.西部B.东部C.南部D.北部2.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2018·浙江湖州、衢州、丽水三市质检]图K16-2为某地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3~4题。图K16-23.自然带③的典型植被为()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寒带针叶林C.温带草原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4.影响①自然带西侧宽度较大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地形条件C.洋流性质D.土壤肥力[2018·广西桂林、百色、崇左三市调研一]图K16-3示意中纬度某山峰附近情况,图中①地和③地气温相同,该山北坡植被生长状况优于南坡。读图回答5~7题。图K16-35.图中①②④三地气温的比较,正确的是()A.①②④B.①④②C.④②①D.④①②6.根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测,该山()A.位于北半球,且③位于迎风坡B.位于北半球,且③位于背风坡C.位于南半球,且③位于迎风坡D.位于南半球,且③位于背风坡7.该山南坡植被生长较北坡差是因为南坡()A.降水量小B.坡度较陡C.蒸发量大D.土壤贫瘠[2018·安徽巢湖一中、合肥八中、淮南二中等十校联盟摸底]图K16-4为我国西南横断山区某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8~9题。图K16-48.该山地东西坡垂直自然带数目差异较大的原因是()A.相对高度B.太阳辐射C.降水量D.坡度大小9.东坡海拔1300米左右的河谷植物多样性较少的原因是()A.大气温度低B.植被覆盖率低C.年日照时数多D.降水量少[2018·江苏苏北四市上学期一模]图K16-5为我国天山冰川面积随海拔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图K16-5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川面积变化与冰川面积累积百分比的变化呈正相关考查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2页共3页B.冰川海拔的最小值约为2500米C.草甸带可能分布在海拔6000~6600米处D.冰川集中发育区位于海拔3600~4800米处11.山体超过一定高度后,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原因是()A.光照增强B.山体面积减小C.气温升高D.大气保温作用弱[2018·广东中山上学期期末]读39°N某山脉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K16-6),完成12~13题。图K16-612.图中最热月10℃等温线最可能是()A.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B.高山草甸与高山荒漠的分界线C.针叶林与高山草甸的分界线D.针阔叶混交林与针叶林的分界线13.据图分析,山体内部()A.垂直带谱比外部复杂B.同海拔植物的萌芽期晚于外部C.雪线低于外部D.森林带分布的高度高于外部二、非选择题14.[2018·广西桂林、贺州上学期期末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线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K16-7中,图甲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乙、图丙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甲山体效应概念模型乙38°N丙40°N图K16-7(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图甲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2)简述图乙、图丙最热月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40°N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5.[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K16-8)。图K16-8(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考查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3页共3页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答案解析1.C2.A[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地处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区,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南部地区干旱指数最低,水分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最高。第2题,读图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干旱指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干旱程度逐渐加剧,水分条件变差,所以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3.C4.C[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③位于温带;①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地区,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③相对①位于大陆内部,降水少,所以典型植被为温带草原。第4题,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①自然带西侧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温相对较高,影响①自然带西侧宽度较大的主要因素是洋流性质。5.D6.A7.C[解析]第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中纬度四季变化明显,阴阳坡对气温影响大。由材料可知,①地和③地气温相同,③地海拔比①地高,所以③地应位于阳坡,而③地在南坡,所以该山位于北半球。①②④三地中,④地海拔最低,又在南坡,所以气温最高;①②两地都在北坡,①地海拔低,气温较高。第6题,由上题可知,该山在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再从永久积雪看,南坡雪线低,所以南坡应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第7题,该山在北半球,南坡雪线低,为迎风坡,降水多,但该山南坡为阳坡,蒸发量大,水热组合不如北坡,所以该山南坡植被生长较北坡差;读图可知,北坡等高线密集,坡度比南坡要陡;该山南北坡纬度相差较小,气候条件相似,所以土壤条件差别较小。8.A9.D[解析]第8题,从图中看,西坡自然带基带海拔较东坡高,相对高度小,垂直自然带数目少。第9题,从图中看,东坡海拔1300米左右是干旱河谷灌丛带,植物多样性较少,说明该处由于干旱出现了非地带性现象。主要原因是位于西南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蒸发强。10.D11.B[解析]第10题,冰川面积的变化与冰川面积累积百分比的变化在低于4200米前呈正相关;高于4200米呈负相关。冰川分布最低处的海拔约为3300米。草甸带分布海拔比冰川低。冰川集中发育区位于海拔3600~4800米处。第11题,山体超过一定高度后,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原因是山体面积减小。光照增强,但气温降低,冰川不易融化,这不是冰川面积缩小的原因。大气保温作用弱,是气温低的原因,不是冰川面积减少的原因。12.C13.D[解析]第12题,结合该山脉地理位置可知其位于北美洲西部。结合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的海拔高度推测,不可能是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或针阔叶混交林与针叶林的分界线。最热月10℃等温线在水平方向上位于60°纬线附近,应是针叶林带的边界。根据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森林带之上是高山草原草甸带,故其最可能是针叶林与高山草甸的分界线。高山草甸与高山荒漠的分界线在山体内外高差小。第13题,结合上题分析,山体内部森林带分布的高度高于外部。垂直带谱与山地的相对高度等因素有关,外部相对高度大,垂直带谱较复杂。同海拔的温度内部大于外部,植物的萌芽期早于外部。雪线高度与气温有关,山体内部气温较高,雪线高于外部。14.(1)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2)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米),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米);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较高。(3)内部高于外部;原因是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西部高于东部;原因是西部气温较高,离海洋(太平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大气的直接热源及山体内、外部大气受热状况原理进行分析。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从山体内部和外部、山体内部之间及其山体外部之间等方面进行说明。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及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判断和分析。15.(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读图能力。由材料可知,正常来说,在苔原带下部地区,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升高,到了高海拔地区,植物多样性降低,所以山地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应该呈低—高—低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阳坡曲线随海拔升高一直呈下降趋势,植物多样性一直降低,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升高再降低。阳坡2000~2300米海拔升高时植物多样性降低,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大,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阳坡和阴坡植物多样性的因素。根据材料中的单峰变化规律可知,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出现在苔原带中部,即图中2300米左右的区域,其海拔低于阴坡最高值的海拔,所以推测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比阳坡植物多样性高。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阳坡和阴坡的温度和湿度的差异。阳坡受太阳光照射时间较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所以地表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低。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小,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对植被分布的干扰强度降低,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本文标题:专项练习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2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