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赵中秋-土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土壤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姓名:赵中秋专业:农业资源利用学号:2015308419摘要:土壤是生态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人类获得的食物大部分都是从土壤中生长的,从人类诞生的那天开始,土壤就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农产品安全、食品安全和人体的健康,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我国所面临的土壤污染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因此,从当前的土壤环境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土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理,最后提出解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建议。关键词:土壤;污染;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1.土壤污染的状况1.1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是一个产生较晚的概念,它是基于土壤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性而产生的。有学者认为,土壤污染就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有的学者认为,土壤污染是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得资源和能量,最后再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影响或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土壤污染是指由于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由此对人类健康构成影响的现象。综合来看,我国国内学者关于土壤污染的概念的研究主要涵盖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土壤污染是指外源污染物进入土壤,并且对土壤、植物或环境造成损害的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外源物进入土壤的现象,就是称为土壤污染。其中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土壤中携带的污染物是否必须对环境造成损害。我们说,土壤在自然界中对有机界和无机界起着联系和枢纽的作用。不能只简单地把土壤污染问题理解为一种环境污染现象,而是应该认识到土壤污染是一个涉及到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的问题。基于此,在参考英国环境污染皇家委员会对土壤污染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土壤污染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物质和能量进入土壤,并且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对土壤、植物或环境造成损害的现象。1.2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自身构成物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土壤污染相对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其他环境污染具有独特的特性。第一,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是由于污染物在土壤中长期积累的作用下形成的。一般情况下,需要通过对土壤进行植物产品质量分析检测、植物生态效应监测、植物产品产量监测以及环境效应监测等技术手段才能发现土壤受污染的状况和污染程度。有时土壤污染的严重后果甚至要通过长期摄入由污染土壤生产的植物产品的人或动物的健康状况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发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土壤污染具有了隐蔽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例如,发生在日本的“痛痛病”事件在经历了年后才被人们所认识。第二,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和长期性。各种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由于流动性差,大部分污染物不容易在土壤中迁移和被稀释,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进而超标。同时,由于污染物的增多,会使复杂的土壤组成物质发生一系列转化作用,其中许多污染物的转化作用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由于土壤是一个络合一鳌合体系,土壤中几乎所有的金属离子都有形成络合物和鳌合物的能力,形成的络合物和鳌合物可以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存在于土壤中,在常态下很难分解和转化。②因而,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就很难恢复,土壤污染的治理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三,土壤污染具有难以治理的特性。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具有多样性,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元素等都会造成土壤污染,甚至有的土壤受到多种污染物的混合污染。这些在土壤中积累下来的难以降解的污染物很难靠简单的稀释作用和土壤的自净化作用来消除。这就使得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是很难达到恢复治理的效果的,更多的时候就需要依靠换土、淋洗土壤等高成本的技术方法才能治理污染。因此,土壤污染在治理过程中就具有了治理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的特性。1.3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土壤污染物来源具有多样性,既有化学污染物也有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既有有机污染物也有无机污染物。所有这些污染物主要是通过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化肥、农药等带进土壤并积累起来的。因此,按照土壤污染源和进入途径来划分,土壤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水质污染型。主要是通过污水灌溉,将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地表水用来灌溉农田,其后果是将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带至农田进而污染土壤。第二、大气污染型。大气污染物主要是通过空气的干湿沉降过程来污染土壤的。各种工业企业生产活动排放的有害气体在大气中能够相互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酸雨,通过自然降水的形式进入土壤,引起土壤酸化现象工业企业生产活动排放的粉尘、烟尘等粒子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以空气降尘的形式进入土壤造成了土壤污染。第三、固体废物污染型。各种工业企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在进行堆积、掩埋和处理的过程中,不仅会直接占用大量的地表土地,而且通过大气迁移、扩散、降水、地表径流等又会污染周围地区的土壤,造成土壤的点源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型的污染物种类和性质都比较复杂,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这种污染类型的趋势也日渐扩大。第四、农业污染型。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的不合理、过量施用会造成土壤的污染。例如,农业生产中长期大量施用的氮肥,会破坏土壤自身的物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硬化,使土壤的生物学性质恶化,进而引起农作物产量的降低和质量的下降。而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各种农药虽然具有杀灭虫害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农药中都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长期使用或使用不当也都会引起土壤的污染。1.4我国土壤污染现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形势的不断恶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面临着严峻挑战。2008年1月8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土壤污染的程度不断加剧,且未得到有效控制。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2006年7月18日召开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到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可见,土壤污染不仅造成了有害污染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了各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土壤污染还直接影响了土壤的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发生变化,这些都将对整个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但是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目前土壤污染调查的深度还不够,全国范围内土壤污染的面积、土壤污染分布和土壤污染的程度还不是太明确,这就使得在具体的污染防治中各种防治措施的实施缺乏针对性由于土壤污染防治的复杂性,资金投入的有限性,使土壤科学研究难以深入进行,影响了土壤的恢复和治理进程。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还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更没有形成完整配套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公民对土壤污染危害的严重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没有土壤污染防治的危机感和紧迫感。①这一系列的限制性条件使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第二,土壤污染类型呈现多样性和复合性。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种类繁多,既有重金属、农药、抗生素等传统污染,又有放射性、病原菌等新型污染。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土壤污染主要以重金属污染为主,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全国范围内土壤污染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有机无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中除重金属、农药等传统污染物外,又加入了抗生素、病原菌、持久性有机物、放射性等新的污染物。污染物种类的增多,给土壤污染防治带来新的困难,使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紧迫性和艰巨性双重难题。第三,土壤污染负荷加剧。由于重金属和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能长期积累,致使很多地区的土壤污染负荷不断增大。根据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对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有害重金属抽样检测,其中3.6万公顷土壤中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到12.1%。2000年河南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采集的110个土壤样品中,重金属检出率为100%,有的样品中还检测出含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根据我国各地对土壤状况的监测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中重金属均有超标现象,居民消费的各类蔬菜中砷酸盐含量超标现象更为严重。2.土壤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作为产业基础的农业,其可持续发展思想涵盖农村、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大领域。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持续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以高产、优质、高效和农村共同富裕为宗旨,采用传统精细农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现代工业来武装,现代经营方式来管理,走农业集约化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所制定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强调了农业的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的统一。首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小康和逐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结构也不十分合理,资源配置效益较差,产品质量不高,一直在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追求数量(产值)增长而忽视质量提高的道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在低技术组合基础上依靠高物质投入来支撑,是人、财、物等外部资源大量投入的结果。这种靠拼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不仅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而且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再次,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最后,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人口控制政策,但目前每年仍以1600万的速度迅速递增,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按照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及消费水平计算,届时将出现1/3的粮食缺口,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必将引发粮食危机。粮食安全将成为21世纪我国的又一大难题,这就要求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机理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环境是人类农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人类在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环境与发展并不是相互对立、不可调和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承的。3.1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应遵从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为农业包括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自然再生产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再生产受
本文标题:赵中秋-土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2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