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公平与效率视野下农村“撤点并校”的影响及思考万芳【摘要】本文以“撤点并校”政策解析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写起,分别从公平与效率角度下分析了该政策给农村中小学学生、教师、当地政府与农民带来的好处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最后阐述了对该政策未来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公平;效率;一、“撤点并校”政策的缘起2001年国务院出台了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其中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该条具体规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即是所谓“撤点并校”。1这个政策产生的背景是由于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不断的加强,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义务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目前的办学体制上看,农村中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的办学格局在未来的日子里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于是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二、从公平角度分析“撤点并校”政策的现状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应包含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而且是三者的统一体。教育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与自由发展,即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权利是人的发展的最基本的权利之一,这种权利应该公平地被每一个人所享有,包括公平地享有个人发展所必须的教育资源,公平地享有对高级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等。教育公平首先体现在基础教育上,只有缩小在基础教育质量方面的地区差距,才能谈到更高层面的教育公平,其中的关键是要将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改变西部边远省份及经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面貌。教育过程公平的主观方面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公平对待每个教育对象。2(一)“撤点并校”的优势1.教学条件趋于公平1百度百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6—2007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投入较少,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这样的学校被称为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的存在侵害了部分农民子女收教育的公平权利,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公平性、平等性的要求。要使“普九”成果得以巩固和提高,必须改造和消除农村的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3“撤点并校”后,农村中小学的各个方面有了很大改观,虽然与城市教育相比,还有一些欠缺,但在总体上与先前相比,尤其是在给学生提供教学条件上,已大大超过了以前,基本趋向教育机会的平等化。实现规模办学,新的布局调整激活了教育资源,改造了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效的整合了教育资源,提升了办学品位,也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2.师资队伍得到有效改善“教育作为一种认识,是学生的认识。在教学中,学生认识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由教师领导进行的。”4也就是说,教师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主导因素。有了教师才有了教育,受了教育才能成才。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分散且薄弱,特别是偏远小村,一所学校一个老师的“单人校”不乏几十所,还有“夫妻校”、复式教学等类型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并且教师的学历也比较低,有的仅仅收到过高中层次的教育就进行教学。学校只能为学生开设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或者一个教师负责一整个年级的课程。学生同样交学费,却无法享受到好的教师资源,更别说优质教育。部分学校还会因为农忙等事情,随意调整上课时间,甚至停课。这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撤点并校”后,由于学校数量的减少,教师数量相对增多,学校就可以采取优胜劣汰的方法,优先聘用优秀教师任教,在教学资源方面优化了教师队伍,逐步改善农村师资薄弱现象,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增加高学历教师数目。(二)“撤点并校”的劣势1.教育资源流入不均研究发现,在撤点并校进程中存在教育资源配置向示范性高中、重点初中、中心小学倾斜的情况,个别地方甚至把建设“窗口学校”作为政绩工程。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认为,政府对中小学应当实行公平的财政政策,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配置向名校、强校倾斜的不公平做法。5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做法直接妨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制约着教育公平理想的实现。3熊向明,中小学布局调整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先锋网,2007年,10月15日4王策三,教学认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3页5熊向明,对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J],中国教育先锋网,教育与经济,2007年,10月15日2.家庭承担教育成本提高“撤点并校”从表面看来农村学校战线缩短,教育经费开支减少,农村教育成本下降;实质上,对那些因学校被撤并而被迫转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教育成本却因为撤点并校而大大地增加了。这些学生需要到更远的地方去上学,与从前相比,家长需要额外再支出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还要承担学生走读带来的安全风险,这严重加大了贫困家庭的负担。国家对贫困学生虽然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但对于学生上学所需用的所有费用来说只是蜻蜓点水。如果学生在村里上学,农民就可以减少这部分费用。许多父母不放心孩子,学校附近出现父母租房“陪读”现象;这在其它地方也存在类似现象6,这无形中也投入了教育成本。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对当地农民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农民就难以承担这么重的经济负担。3.师生比例过大“撤点并校”后,学生相对集中在一起,尤其镇、县地区的学校出现了班额过大的情况。本来一个教师管理整个班级35左右的学生,“撤点并校”后,班级人数增加到60左右人。并且随着学校寄宿制的实施,管理难度更是大大增加。教师不仅要管理学生的学习,同时管理学生的生活,而且还是那样庞大的一支队伍,自然身心疲惫,致使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据业内专家分析,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2006年调查显示:超过82%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6%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1%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5%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2%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7%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同时显示,毕业班的教师和班主任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教师。7三、从效率角度分析“撤点并校”政策的现状“效率”原本为经济学名词,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在一般的物质生产领域,这一比值的大小是可以检测的。教育作为特殊的产业部门,其效率有些可以直接检测,而有些则不尽然。因为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育的“投入”既包括资金的投入也包括精神的投入,教育的“产出”也包括经济的产出和精神的产出,因此,教育效率也应包括经济效率与精神效率,而精神6周维平,创建农村寄宿学校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后的前路思考[J],农村教育,2006年,第4期7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教师生存状况分析[J],新浪教育,2006年效率的大小是难以用数字权衡的。教育的经济效率是指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教育的精神效率是指教育投入所产生的精神结果。8(一)“撤点并校”的优势1.加大教育投入,集中教育资源近年,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投入主要依靠乡镇,包括教育附加费、教育集资和县乡一级的财政拨款三部分,但实际上县乡财政拨款极少,主要依赖于向农村征收教育附加费和进行教育集资,换句话说,完全是农民自己掏腰包,在维持庞大的农村基础教育系统。“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部分人数较少的农村中小学被关闭,教师、学生被整合到较大型的学校,这样就集中了教育资源,减轻农民负担,提升教育效率。2.改造薄弱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目前的情况是农村大部分人都在城市打工,子女也随之来到城市读书,再加上农学学校布点分散,所以许多农村学校都是小班教学,一人一班、一人一年级的现象非常普遍,浪费了师资。同时,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学历偏低和老龄化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改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对于国家提出的关于教育的新政策新理念没有时间进行解读,一味的按照陈旧的思路进行教学,影响学生身心发展。“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原有的学校被整合到附近大型学校,班级规模会得到应有的扩充,教师质量也会大大提升。3.聚集教育经费,创建良好环境国家每年按生均下拨给学校公用费用,农村中小学由于生源数量较少,得到的公用费用额度较低,不能或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又由于学校点多面广,危房改造、校产修缮、教学及生活设施添置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分散后,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加重了政府和农民的负担。“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学生数量增加,使得大型学校得到更多的公共费用,那么用于增加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的资金也会更多,能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撤点并校”带来的问题1.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一前提,升学率不升反降撤点并校后,一些学校的布局不合理,边远贫困地区,尤其是那些一村一校的地区,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把学校撤并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些农村的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长途8李慧,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再探[J],,教育与经济,2000年第3期跋涉离家住校。为了安全,有的孩子由家长常年接送,有的由母亲随同租房陪读,有的举家搬迁,既影响生产,又增加负担,有些农村干脆劝孩子退学、务农或打工,间接导致了升学率的降低。2.大量农村中小学被撤并并兴建寄宿制学校,浪费了原用公共教育投资“撤点并校”政策的初衷,似乎以为会“既便宜又实惠”,比如坚信会使教育资源获得更合理的配置;会提升教育质量;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等等。但事实证明,上述期望,都没有实现。“撤点并校”之后,貌似优秀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备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但随之而来的浪费问题,更加严重。其一,原有的教育资源大量闲置废弃。虽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但事实是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贯彻。其二,县级财政投入虽然锐减,但其他相关财政支出猛增。最直接的财政支出,就是扩大校舍和兴建寄宿制学校。3.过早的寄宿生活,严重威胁农村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极大改善了项目地区的办学条件,为“两基”攻坚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基本解决了中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进得来”的问题。但是,由于项目地区多为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再加上缺乏经验,不少地区的寄宿制学校管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困难和新问题。身体方面的发育因为过早的寄宿制而被摧残。由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学者共同组成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项目组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因长期营养不良,样本区许多孩子的体格发育滞后。其中,非寄宿学生的身高,比世界卫生组织同龄人的平均身高低5厘米,而寄宿学生的身高,比世界卫生组织同龄人的平均身高低9厘米。仅从身高这一维度考察,这些寄宿学生与非寄宿学生之间的身高差距,由一年级的1.3厘米增至四年级的3.5厘米。9在寄宿制学校住宿的儿童特别是女童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寄宿制学校封闭式的教学,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寄宿制学生缺乏生活老师,无暇照顾孩子的特殊需要等问题都亟需政府来解决。4.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中键入“校车事故”字样,粗略分析其搜索结果,不难看出,县城、乡镇一级的校车事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远高于大中城市中小学校车事故的比例,在死亡9中国教育报,人数上更是
本文标题:关于撤点并校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57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