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论鼓子秧歌的儒家精神80
1论鼓子秧歌的儒家精神2摘要鼓子秧歌是我国古代民间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本文基于对鼓子秧歌本身的多重价值及其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联系,选择了“鼓子秧歌”这一民间音乐现象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对鼓子秧歌进行理论研究,从而对其发展演变的历史状貌及音乐形态特征进行缜密的观察,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揭示这一地方性音乐文化独特的人文艺术价值。关键字:舞蹈艺术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秧歌文化价值儒家思想3目录摘要.............................................................................................................................................2一、鼓子秧歌的历史渊源...............................................................................................................4二、鼓子秧歌的独特艺术形式.......................................................................................................4三、鼓子秧歌的儒学思想体现.......................................................................................................5四、鼓子秧歌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6五、结束语.......................................................................................................................................6参考文献...........................................................................................................................................74一、鼓子秧歌的历史渊源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高潮日。秧歌队伍庞大,人数众多,角色各异,锣鼓齐鸣,热闹非常。鼓子秧歌的始发地就是“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随着舞蹈事业的发展,鼓子秧歌的艺术价值逐渐被人们认可。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收集整理素材;同时民间艺人也来到各舞蹈院校传授地道的民间舞蹈技艺,其纯朴的舞蹈表现,大大开阔了专业舞蹈者的眼界。尤其是近几年,由鼓子秧歌派生的一批新舞蹈作品,更是显得光彩夺目。因而,鼓子秧歌以它那具有男性阳刚气质的豪迈、沉健的独特艺术表现,成为中国汉民族民间舞蹈的佼佼者了。欣赏鼓子秧歌舞蹈的动态、动势和表演形式会给人以憨直、洒脱和刚劲的美感,这正是吃苦耐劳、质朴善良、耿直泼辣的山东人民特有的性格特征的反映。二、鼓子秧歌的独特艺术形式1、鼓子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稳、沉、撑”三个字。这是因为原先民间表演这种舞时,左手要持七八斤重的手鼓,鼓的重力伞的旋力,决定了它的体态动律不可能是跨越或跳跃的,而是给人一种负重感,因此这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上身重与稍倾斜的体态和“稳、沉、撑”的动律特点。“稳”即稳当,给人一种坚韧的感觉;“沉”即往下沉,给人以负重感;“撑”即动作向外撑开,给人一种很强的张力,如做晃鼓时,突出了身体重心倾斜的晃动和向下向里的力量,从而展示了一种即稳又沉、威武挺拔的气势。2、鼓子秧歌律动的基本特征:幅度极大,给人以占满空间的直感,充分发挥男性人体最大的可塑性。无论鼓或伞,上身主要动律都是晃动和拧身,而步法又不完全随上身,而是靠腰部的控制能力来协调上下身动作。以腰部带动,最大5限度地占领人体四面八方各个空间,形成上下左右,横竖顿圆的扩张形态,表现出人体生命力的张力,给人一种无限丰富的圆满和有力的感觉,因此,动作具有很高的技艺性和艺术表现力。3、鼓子秧歌的节奏特征:对比强烈,静动分明。如在“不倒松”动作中先收缩下肢,然后大幅度的迈步,挺立、缓慢倒后成抛弧线形落下,既有高挺低踏的敦厚之力,又有横圆动律之东方圆美之韵,流畅敦实,粗中有细、高亢而激情。4、鼓子秧歌舞蹈的表现形式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男性表演舞蹈,所表现的情感与个性都具有一种男子汉顶天立地的博大的精神情调,这一点是其他汉族民间舞蹈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有人说鼓子秧歌舞蹈不仅表现了山东大汉粗犷豪爽、潇洒不羁、票悍而挺拔的性格,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作了形象的概括。因此、鼓子秧歌舞蹈这一表演形式是独特和宝贵的。三、鼓子秧歌的儒学思想体现“儒学”作为我们保守文化的主体,其发展可谓源远流长。“礼乐”作为儒家文化的乐舞蹈观,在先秦主要是由孔子传承并光大的。民间舞蹈就是在这片先天土壤里孕育、成长的文化现象。如鼓子秧歌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强烈地透射出重德、务实、自强、宽大的儒学精神,暗示着深远的充满理性的文化意味。孔子的学说全部贯穿着“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他赞叹中庸是一种至高极难的美德。鼓子秧歌作为舞蹈其审美情趣等无不深深的烙上儒学印记。鼓子秧歌这一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传承过程中积淀下深厚的儒学文化。文化是在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及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发展的。人类创造的文化千姿百态,但是不论古今,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在时间的推移中原封不动。人类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传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这种渐进过程中,被传承的舞蹈蹈文化有其固定的部分,又有能够发挥和变革的部分。我们从鼓子秧歌舞蹈思想的传承能够看到这种情况,它的发展史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鼓子秧歌体现了舞蹈的阴阳相济的思想。所谓阴阳从舞蹈艺术范畴来说就是指对比,鼓子秧歌就是利用对比的手段展示了它的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最简明最直观最深刻最含蓄丰富的内涵。鼓子秧歌所有的场子都是内方外圆。道具中鼓是圆的、伞是圆的、棒是圆的—圆通周海。圆满的美学法则是东方艺术的,而鼓子秧歌正是将这一观点体现的淋漓。而这些正是孔老夫子“中庸之道”的一种外部呈现。6四、鼓子秧歌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1、深度探索挖掘鼓子秧歌的艺术价值随着当今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人们开始逐渐关注我国的不同民间艺术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对鼓子秧歌的分析与研究逐渐认识到鼓子秧歌所具有的宝贵文化价值以及独特艺术魅力,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被选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而为其接下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往对鼓子秧歌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商河鼓子秧歌长远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鼓子秧歌的文化影响鼓子秧歌作为流行于山东商河惠民济阳、阳信等地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浓郁的山东地域色彩。它虽然被当地人民所熟知并热爱但是却并不被这些地域以外的人们所了解。所以将鼓子秧歌向社会各界推广开来迫在眉睫。我们应该积极利用现代传媒,通过影像方式记录鼓子秧歌,通过电影电视电脑等传播途径向外界宣传鼓子秧歌使得人们了解这种独有的民间舞蹈形式并被其中所散发的粗犷豪迈的主体风格所折服,扩大了鼓子秧歌在普通人民群众中的影响。3、传承创新保证鼓子秧歌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鼓子秧歌在传承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其中有些变化是积极的比如逐渐取消了原有表演中通俗的说唱的不足,通过对这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在的很多艺人对于某种角色动作风格的把握也远远地超过了以往艺人所能做到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特别注重保持民间艺人的个人表演风格。他们在学习并掌握了以往民间艺人的表演个性之后将其全都积累到自己身上并在后来的表演及教学中予以保留并强调,使这一艺术形式迎来了他的又一个春天。五、结束语鼓子秧歌这一独特舞蹈形式贵在继承,重在创新。六十年来,大批的舞蹈艺术家深入生活,长时间地向民间艺人学习,挖掘整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逐步解决鼓子秧歌舞蹈的普及与提高、继承与创新方面的关键问题,也创造出一批精品、展示了鼓子秧歌新时代的新发展,显露出鼓子秧歌本身顽强的生命力和永恒的价值。未来我们将继续高举弘扬民族文化这面大旗,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这支艺术奇葩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7参考文献1、萍生;浅谈山东三大秧歌音乐[J];齐鲁艺苑;2001年02期2、黄允箴;漫游在秧歌的海洋里——山东采风散记[J];音乐爱好者;2000年03期3、张式敏;民间歌舞的瑰宝——秧歌[J];中国音乐;1993年02期4、刘柳;浅析山东鼓子秧歌及儒学精神的影响[J];东方艺术;2004年S1期5、马体亚;鼓子秧歌一路走来[J];文教资料;2005年25期6、刘凤兰,李文青;民间舞蹈中俏花——山东秧歌[J];走向世界;2002年03期7、唐娅;齐鲁之风——“鼓子”浅谈[J];戏文;2004年03期8、李宝铎.;山东鼓子秧歌与鼓子秧歌文化[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04)9、山曼等;《山东民俗》,山东友谊书舍1998年3月版10、张浔,刘志军;《山东鼓子秧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本文标题:论鼓子秧歌的儒家精神8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9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