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七年级语文下册_第26课《猫》教学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1) 2
郑振铎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作者介绍读准下列词语中红字的读音。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郁闷居然安详怅然诅骂红绫忧郁sèsǒngyǒngbìquánchéngyùjūxiángchàngzǔlíngyōu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哪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整体把握来历外形性格在家中的地位结局描写我心情的句子忧郁,不活泼懒惰宠物喜欢若有若物不太喜欢隔壁家要来的从舅舅家要来捡来的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黄色的小猫花白的毛,很瘦活泼更喜欢更有趣,更活泼病死亡失冤死酸辛怅然,愤恨诅骂难过问题探究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为什么?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写前两只猫为第三只猫做铺垫,前后形成对比猫1、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这两个时间段,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2、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3、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2、这只猫的结局怎么?大家持什么感情?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3、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和不知名的人捉去猫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2、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芙蓉鸟被害案案发现场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1、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冤案案件定性:案件反思: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2、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他明白了什么道理?•1、“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这里表达了“我”的痛苦心情。这种心情比起前两只,因我的武断、冤枉而更加痛苦、内疚和自责。2、对第三只鸟有偏见,主观臆测,妄下断语。凡事不可主观臆测,妄下断语,否则就难免发生谬误,甚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2、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1、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理解: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或者“做人的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2、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想一想,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同学们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小彼此之间的误解?1、文章结构严谨、情节生动。2、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借我之口,抒发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中心,收到强烈得艺书效果。3、在材料安排上有详有略。4、语言朴素,鲜明、生动,贴切,引发读者想象。写作特点课堂小结: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的借物抒情,曲折的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思想感情。在组织材料上,前后连贯、首尾呼应,结构上严谨、条理清晰,情节生动。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_第26课《猫》教学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1) 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24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