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货币供应量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关系
货币供应量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关系目录一、概念: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周期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周期的数据及分析三、货币供给量逆周期调控对经济波动影响四、货币供给量顺周期调控对经济波动影响一、概念经济周期经济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到10年。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经济周期可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MoneySupply):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流通中现金(M0),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其中“单位”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队、部队、学校等单位。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M1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从2001年7月起,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周期的数据及分析使用M1分析的原因:1、M1能直接地反映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M1是企业和居民用于交易性的主要支付手段。2、尽管现金存量Mo对国民经济的运作和发展的影响非常大,但它只反映居民的交易性货币需求,仅仅是M1中小于企业活期存款的一部分,因而Mo对产出的冲击已包含在M1中。3、居民储蓄存款的高比例弱化了央行的政策意图与产出之间的关系。M2等于M1加上居民储蓄存款等部分,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在M2中所占比例很大,1990年以后最低占43.5%,最高达51.11%;1980—1990年均占23.44%。居民储蓄存款的高低由居民控制,央行似乎难以驾驭。如果M2的提高是由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而致,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对产出的影响会打折扣,因此,用M2来度量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其结果会被扭曲。相反,M1脱离了这层干扰,能比较纯粹地传递货币供给对产出的作用。数据分析: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周期图和M1同比变动的这两个图表中:可以大致看出这段时期我国经济周期大致有三个:分别是第一阶段1978至1990、第二阶段1990至2008.第三阶段还尚未行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这三阶段分别在1982、1994和2007年达到波峰值我国经济周期的长度参差不齐,长短不一,差别很大,极不规则。从周期长度的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周期有不断延长的趋势。三、货币供给量逆周期调控对经济波动影响——有效熨平经济逆周期调控:在经济繁荣时为抑制经济过热,央行会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最严厉的可以升息、提高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应量;当经济衰退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当经济处于萧条期,实施扩张性政策,货币供给增加,此时,人们发现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超过了通常的水平,从而增加其货币支出量。增加有两种效应:一是直接效应,即直接导致人们对非货币资产的购买;二是间接效应,即货币的增加量引起利率的下降,刺激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刺激投资者增加资本设备的购买。所以无论是间接效应还是直接效应,货币量的增加都引起对非货币资产的支出。进而导致了总需求,价格水平以经济又回到原来的水平。及总产量的增加,经济便进入了繁荣时期。但产量的增加最终受到资源的限制。此时,货币量的增加只能引起物价的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此时又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量减少,资金链断裂,经济又进入萧条期。波动过程:经济萧条期→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加→扩大生产和投资→原材料劳动力短缺→价格上涨→通货膨胀期→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的减少→生产者资金链的断裂→经济萧条期·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货币供给量调控作用不明显的原因——“时滞”作用名词解释:货币政策指数货币政策指数计算:建立模型:GDP=AM1+BLR+CDR+DDR+E可以看出,M1、LR、DR、RDR对GDP的影响系数分别为A、B、C,D,用各个系数与整个系数绝对值之和的比值作为各变量对GDP影响权重,即可到M,、LR、DR、DRR对GDP的影响权重分别,将该权重乘以历年各变量具体值,并利用回归方程可得历年货币政策指数。“时滞”作用: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时滞,分别是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效果时滞。我国由于在监控、分析和预测经济变量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使得货币政策时滞较长,致使货币政策的运用不能紧跟经济形势的变化,与经济中内生因素一起共同加剧了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认识时滞:指经济金融情况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货币当局认识到这种变化并承认需要调整货币政策间的时间间隔。行动时滞:指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调整货币政策到实际采取行动之间的时间间隔。效果时滞:指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这直接影响货币政策自身传导机制是否顺畅。四、货币供给量顺周期调控对经济波动影响——增大经济周期波动幅度顺周期调控:在经济繁荣时为抑制经济过热,央行会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可以降息、降低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当经济衰退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在经济繁荣期,增加货币供给量:1、信贷扩张,虽然可以注入大量流动性,但是造成资产价格泡沫和经济过热;2、市场需求增加,企业倾向于增加存货投资,存货投资上升会推动生产规模扩大和经济增长。但是实证研究表明,存货投资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贡献度均为正值,说明企业的存货投资加剧了经济波动,尤其是“去库存化”对经济下滑的放大效应尤为突出。名词解释:去库存化企业因原材料商品价格上涨预期、出口形势良好、企业盈利前景看好等各种原因,而增加了大量产成品或原材料库存,甚至扩大投资、购进机器设备,大大扩充了产能,但是当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的形势下,这些就形成了库存,只有消化了这些库存,企业才能重新整装前进,经济才能回到增长的轨道。这将影响市场的效率。参考文献:[1]毛志杰,李博,杨晋丽.货币政策指数及对经济周期的影响[J].西部金融[2]李贺.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周期影响及政策选择[J].财经研究[3]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及经济波动中的表现
本文标题:货币供应量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43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