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宗教学概论1.宗教观观念的内容各种宗教都有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了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它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宗教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基础性的作用。各种宗教观念无论在内容上有何区别,必须用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宗教观念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超出了个人的体验,具有社会意义,就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成了宗教传道的工具。各种各样的宗教的信条、教义、教理都是不同的,但既然是宗教,就有共同的东西,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灵魂观:灵魂观是宗教最重要最直接的观念,形灭灵魂不灭的观念几乎广泛流行于世界各个宗教中。“灵魂”观点是整个宗教的发端,是全部宗教的核心问题。1.“灵魂不灭,上帝存在,意志自由”是基督教的核心。2.伊斯兰教也大体相同。3早期佛教不讲灵魂不灭,但是讲“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其结果则是承认了灵魂的存在,并且以灵魂作为因果轮回的主体。佛教传入中国,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神不灭”则成为中国佛教的坚定信仰。不相信灵魂存在宗教是不存在的,因此宗教与迷信是分不开的。(二)神灵观:1.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观念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但在宗教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人是宗教信仰和崇拜的主体,神是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没有神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这样宗教就无从谈起。所谓无神的宗教是不存在的。如果某个宗教宣扬自己没有神灵,那他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宗教。2.关于人与神的关系。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并不全面。原始民族信仰崇拜的神并未“人格化”。所以,神的人格化并不限于同形,更重要的神与人“同性”。这就是说神与人在思想、情感、意欲方面与人有相同或相似的性格,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一切宗教崇拜的对象都是与人“同性”的。无论是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还是伊斯兰教无任何具体形象的真主,他们在其崇拜者的心中,都是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和意欲,都是按照人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的。一切宗教的神圣对象性能,本质上都是人性,只不过这种人性,在神圣对象身上被进一步神圣化了而已。这样来讲,人格化的神,实质是人性的神格化。3.总之,一切宗教中神的神性就是人的人性,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灵观念之所以产生,是人通过想象力把人的人性和本质异化或对象化为一个神圣对象的结果。因此,宗教中的这种神灵、创始祖或上帝,所有的一切都并没有客观存在,本质上都是人创造的,是幻想的产物。人性的神格化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三)神性观:所谓神性观可以理解为神的能力,能量或神的意志等等。神性也是人的特性的异化。人的特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总是按照人的属性和特征去构造神灵的神性,人的所有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是按照任自己支配和操纵自然社会和人间社会的可能和需要,去设想神灵所拥有的权利。人类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对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对自己能操纵和支配的事物,人们就往往认为其符合了人的意志。自然而然的把人的意志和能力异化为天意和神意,以为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是按照神意和天命运作的。在宗教看来,神是以自己的意志和力量来支配人间生活的,这种支配和操纵就是神的神性的根本。2.宗教的发展的阶段文艺复兴时候的学者其一般把宗教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拜物教时期——多神教时期——一神教时期,进化论的分类方法影响较大,后来黑格尔的宗教分类方法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唯物主义认为,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观念作为幻想,它反映的问题自然是虚构的,但它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不可能产生于刚刚从类人猿变成的早期人类。人类学家认为,原始人的墓葬按一定方式埋葬,一方面表现他们的眷恋之情和畏惧之心,说明人们之间已经结成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形成了氏族制度,另一方面表现了原始人已经有了某种灵魂不死和死后生活的遐想。(一)原始社会的宗教崇拜:1.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崇拜形式主要是图腾崇拜和女始祖崇拜。(1)图腾意为“他的亲族”,来源于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认为每种氏族都是起源于某一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的,这些动植物或自然现象是他们的祖先,被视为亲属(不杀食)。同一图腾的人不通婚。他们相信图腾祖先是他们的保护者,同时认为图腾的兴衰象征着他们氏族的兴衰。所以他们要保护他们的图腾。(2)女始祖崇拜实际上图腾崇拜的一个发展形势,是生产力进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进入氏族社会以后,原始人支配自然地能力提高,妇女地位提高,子女为母亲所生这一现象为当时人们共睹。于是,人们便幻想出始祖与图腾接触或感应而繁衍人类的情况,从而打败了图腾崇拜时期,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观念,使人与自然有了区别,提高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一大进步。女始祖崇拜是介于图腾崇拜之间的,常表现为半人半兽,或亦人亦兽。这就和图腾崇拜中图腾祖先的形象基本相同,严格来讲,女始祖崇拜还是属于图腾崇拜的范畴,是对自然和人自身结合的崇拜,只不过是人的崇拜比重加重了。2.对自然精灵的崇拜和祖先灵魂的崇拜。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了农业、畜牧业,特别是农业起到了决定作用,人类学会制作陶器、纺织等,支配自然地能力大大提高。定居的出现有利于私有财产的保存、专制制度的建立。人类支配自然地能力大大提高,增强了人的自主感和优越感,人类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并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于是出现了对自然精灵的崇拜和祖先灵魂的崇拜。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不仅在经济上占重要地位,而且也是血缘关系的纽带。所以女性族长成为氏族单位的维系者,生前受到从尊重,死后他们的灵魂也被认为是本氏族的保护神,这样就出现了早期的祖先崇拜——女性祖先崇拜。同女始祖崇拜是不同的,女始祖崇拜从严格意义上讲还是一种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在一块;而女性祖先崇拜是对独立的人的崇拜。在女性祖先崇拜的同时,还存在灵物崇拜、魔力崇拜等各种崇拜,但总体上说,这个时期的崇拜分为两大类:女性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随着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又出现了男性祖先崇拜。以父权制为主体的氏族制度反映到宗教观念上,首先是对男性生殖器“祖”的崇拜,“祖”是男性祖先崇拜的前提和思想基础。在某些地方也存在男性崇拜和女阴崇拜的结合。男性祖先崇拜是父权制在宗教观念上赤裸裸的反应,男性祖先崇拜赋予了男性不可一世的超自然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重要的宗教崇拜形式之一。3.天神崇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私有财产,出现了等级,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反应到宗教观念上来,生前的地位决定死后的地位。统治者,特别是统治集团的最高代表往往通过祭天等活动说他自己是“受命于天”,把自己说成是“天子”,于是天神崇拜就出现了。天神崇拜的出现应该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阶段,盛行于阶级社会。“天子”实际上反应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结合。(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原来的氏族宗教变为了国家宗教及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1.国家崇奉的主要神灵与统治国家的君主肯定有密切的关系。如常说的“王权神授”就是这个意思。此时的国家神往往是祖先神或是有祖先神发展而来。国王将自己成为“天子”或是“神的后代”。2.社会上形成了专门侍奉神灵的祭祀和巫祝阶层,他们享有宗教特权,如印度婆罗门。在某些地方,君主就是主祭,君权和神权结合在一起。3.阶级社会的国家宗教虽然具有明确的阶级实质,成了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工具。但是作为国家体制的一部分,它强制全体公民新教,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国家宗教具有种族宗教或民族宗教的特征。古代宗教国家的例子:古代印度的印度教、古代伊朗的琐罗亚士德教、古代希伯来宗教和犹太教等等。(三)氏族宗教和国家宗教之后又出现了世界性的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它们具有超种族,超国家的共同特点。1.氏族宗教充其量不过影响了一个(原始氏族)部落,国家宗教也不过影响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世界宗教已经跨越了血缘的关卡和国家的界限,在不同种族、肤色、语言和国度中找到自己的信众。佛教中的佛、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基督教的上帝不再是某一个特定种族或国家所专有的崇拜对象。2.世界宗教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包括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从根本上讲,这些宗教从一创立开始就放弃了以前宗教的狭隘性。从宗教观念方面讲,基督教中的上帝不再是犹太人的“父”或“主”。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也不单是古代阿拉伯人的“主”。佛教更是为一切“觉悟者”打开了大门,宣称自己可以“普渡众生”。所谓这些观念都是吸引一切人的,这些观念为不同肤色、语言、种族的民族所接受。3.一种宗教走向世界,总是借助世界帝国的军事政治力量。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广泛传播,并向欧洲传播,最终走向全世界,与罗马帝国以及欧洲列强对世界各地的殖民扩张分不开。而伊斯兰教的真主权威也是随着哈里发帝国的军事扩张而走向全世界。至于佛教,也是由于孔雀王朝、贵霜王朝以及中国隋唐王朝对于佛教的支持,进而走向世界。3.原始佛教的基本内容:“初转法轮”指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指释迦摩尼最初的说法。不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等宗派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它分为:“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一)“四谛”:“谛”有“正义之意”。1.苦谛:说人生如苦海,苦的内容有七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2.集谛:佛教中也称“因谛”。这是说苦产生的原因。苦是由人的烦恼而造业,由造业而得到苦的果报。3.灭谛:解脱痛苦的可能。4.道谛:灭苦的方法。(二)“十二因缘”:由“四谛”得出“苦由集起”。即苦的产生是有原因的。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缘起”。佛教所有的教义都可以说是从“缘起论”产生的。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是一种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这种关系和条件,就不可能产生任何一种事物或现象。“若此有则彼有,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生则彼生,若此灭则彼灭。”佛教所讲的“十二因缘”就是这个理论,即“诸法由因缘而起”。1.无明:没有智慧,正由于没有智慧而产生了贪欲、瞋恨、愚痴这“三毒心”,使人心里迷惑。2.行:即业行。因为有无明的迷惑而使人执“法有我有”,起惑造业。3.识:由于过去世所造的业力,今世感受果报,妄念生起,进入母胎。4.名色:即身心。人入胎之后,胎儿的身心状态。5.六入:胎儿在母亲体内的生长过程。生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觉器官。佛教中又称为“六根”。6.触:胎儿出胎之后,“六根”就要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接触。7.受: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后,就会有感知,之后就会知苦知乐。产生思量分别,对所触之境就会有快乐与不乐之分等等。8.爱:产生思量分别之后,对称意的东西会产生爱。这样,一个人就会产生“厌苦欣乐之心”,人就会贪财、贪食、贪睡、贪色、求名,这就是佛教所讲的“五欲”。9.取:既爱就取。对其贪爱的东西产生取着心,这样则贪得无厌。10.有:取来则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不爱之境,将其舍去。因此,又做出了种种恶业,又要导致未来世的生死轮回。11.生:由于今生早了种种恶业,导致未来世的生死之果,又得生,又要接受来世的色、爱、想、行、识,即“五蕴之身”。12.老死:接受了“五蕴之身”之后,将来又要经历衰老、死亡。“十二因缘”说明了人生的由来和生命的流转过程。从前生、今生到后生之间的因果关系。佛教将这种因果关系称作“三世两重因果”。宣传“十二因缘”的目的是为了要人们明白“四谛”中的“苦谛”“集谛”的内容,即人生是苦海,苦是由“无明”到“老死”这三世因果而来。(三)“八正道”:既然人生一切皆苦,而且知晓苦的由来,就应该设法断绝苦海的根源,断绝苦海的方法即为“八正道”。1.正见:正确的见解,以“三法印”为标准。“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即事事无常,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人要追求涅槃寂静的境界。2.正思维:以正见为基础来思虑“正见”的内容,即“正确的思维”。3.正语:有了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维,要用语言表达,一个人不得对人妄言欺骗、呓语淫词、恶口辱骂,而要善言劝勉、爱语安慰等等。4.正业:人要从事正当的事业,不得从事杀生、偷盗、淫乱等等恶业。5.正命:要用正当的谋生方式,不得以骗术及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谋取不义之财。6.正精进:一个人应该时时鞭策
本文标题:宗教学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56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