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宗教学原理西南民族大学根旺编著制作版权所有导言宗教学的性质和内容构成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宗教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社会现象的宗教。宗教与哲学、道德、法律、政治、文学、艺术一样,是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一种社会现象,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部门都应该而且可能成为人类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各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宗教学是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它不同于一般宗教观(宗教理论、宗教学说)有两点:其一是它在学科上的独立性。它以宗教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为认识对象,对它进行学术性的考察和研究,真正的宗教学,如同哲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律学等学科一样,应该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其二是它在内容上的系统性。宗教学,应该是在对宗教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宗教的知识体系,而不仅只是个别性的观点和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对宗教各种问题的研究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面的传大贡献在于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用社会的经济基础去说明一切上层建筑的特性和本质,用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来说明上层建设的变化和发展,这就揭示了上层建筑各部分的本质,为我们认识宗教世界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原则。我们虽然主张科学的宗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对于非宗教学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合乎科学的因素,我们都要认真总结,加以吸收,作为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借鉴。第一章:宗教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宗教的本质宗教的本质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回答“宗教是什么”的问题。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对宗教所下的定义日趋多样化。在近代宗教学中,对于宗教的研究有三种方法和倾向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问题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一、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东西,客观上不存在。二、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就说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超出经验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三、说明了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不直接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性。四、它说明了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第二节各派宗教起源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而是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对于宗教的起源和形成,只能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与此相适应的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方面,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万物有灵论图腾论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情况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人的意识和思维能力有了相应的发展,达到足以形成宗教观念的时候产生的。这就是说,当人有了自我意识,并能把自然作为一种异己力量,在支配着人本身和人周围的一切事物,因而产生了最初的宗教观念。据有关考古史料证明,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和宗教仪式出现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当时,原始人已经形成某种与死后生活相联系的灵魂观念,并产生了氏族成员埋葬死者尸体的仪式。灵魂不死观念: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构造,不懂得作梦的科学道理,认为梦境里的景象不是人身体的活动,而是独特于人身体外的灵魂活动。人活着,灵魂寄居于人身体之中;人死后,灵魂就可以离开人身体而单独活动,便产生了。第三节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形态宗教分类方法19世纪以来的西方宗教学非常重视宗教分类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努力按照各种宗教的共同特征进行宗教分类,以求发现宗教和宗教现象的各种类型。宗教分类的关键,在于我们据以分类的原理或原则是否正确。一种被实践证明为科学的、正确的分类原理,实质上乃是关于对象之不同层次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分类原理的发展和提出,是从杂多性的感性认识到统一性的理性认识的进化,也是从认识事物之现象到认识事物之本质的发展。恩格斯提出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自发的宗教“到”人为的宗教“;第二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是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恩格斯的三种提法,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发展过程的历史形态的三种分类。三种分类基本上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的宗教发展过程所做的历史性说明。这三种发展系列之间并不是一一相当、完全同步进行的。宗教发展史的过程和宗教历史形态的演变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间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对一个宗教如何分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本章思考题1.宗教学的任务是什么?2.宗教的产生与灵魂观念产生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质是什么?4.图腾与血缘的关系(下节课讨论)第二章宗教的观念与思想各种宗教都有一套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构成完整的宗教世界观。它是宗教行为的内在根据,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第一节灵魂观灵魂观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构造,不懂得作梦的科学道理,认为梦境里的景象不是人身体的活动,而是独特于人身体外的灵魂活动。人活着,灵魂寄居于人身体之中;人死后,灵魂就可以离开人身体而单独活动,便产生了灵魂不死观念。万物有灵观念后来人们把这种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的万物,又产生了万物都有灵魂观念。人们面对纷繁复杂和变幻莫测的各种自然现象,觉得在自己周围的各种事物中都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或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进而把这种力量神秘化、人格化,作为神灵加以崇拜,并企图通过祈祷、祭礼、舞蹈、音乐等形式对其施加影响,使之给人类带来恩赐。在原始社会的各个阶段中,尽管宗教观念的内容日益增多,崇拜仪式也日趋复杂,但人们幻想中主要反映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氏族祖先的崇拜。至于其它的崇拜对象都是这两个主要崇拜对象衍化而来的。由于氏族社会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人们幻想中反映的仅仅是对于自然力量的歪曲、恐惧和崇拜。由此可见,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是原始宗教观念和崇拜仪式的基础。第二节神灵观神灵观念的性质神灵观念的主要类型至上神与诸神的关系第三节关于神的存在问题神性观之:天命观神性观之:神迹观本章思考题1.万物有灵论的产生和影响.2.分析神性和人性的关系.3.怎样认识宗教的观念与思想对宗教的基础作用?第三章宗教的感情与体验。宗教信仰者对各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力量、神灵神性等神性物的信仰,既可在信仰者心中表现为一定的观念形态和概念形式,也可在情绪上引起种种反应,激发起信仰者所谓宗教感情。第一节宗教经验及其种种表现方式宗教经验的含义:信仰者宣称对于神圣物的某种感受和体验例如:12宗教经验的存在:应该把宗教经验作为宗教生活中的事实予以承认表现形式:敬畏感.依赖感.神秘感……..第二节获得宗教经验的方法1.理论的论证2.道德的净化3.药物的使用4.宗教的修习本章思考题1.为什么说应该把宗教经验作为宗教生活中的事实予以承认?2.“宗教感情”事例讨论第四章宗教的行为与活动宗教信仰者内在的宗教体验和宗教观念通过外在的身体动作和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宗教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种形式在各种宗教中都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化到规范化的过程。归结起来,主要的宗教行为有巫术、宗教禁忌、祈祷献祭、宗教礼仪等。这些宗教行为作为宗教体验和宗教观念之外在表现,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宗教的本质。第一节巫术1.巫术的性质:宗教现象—企图命令和控制超自然力量2.巫术的起源: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简介第二节宗教禁忌1.世俗戒忌与宗教戒忌的区别:2.宗教戒忌的特征:力图控制和限制自己的行为,以免触犯神秘力量和神圣物3.宗教戒忌的起源4.功能探讨:第三节献祭与祈祷表现了人对神的感情和态度----依赖感和敬畏感1.献祭与祈祷的性质人对神依赖祈求贡献礼品献祭敬畏表示屈服的行为和言辞祈祷2..献祭与祈祷的种类3.献祭与祈祷的功能本章思考题1.分析巫术和现代科学的关系.2.怎样看待宗教戒忌的社会和道德功能3.献祭与祈祷的类型有哪些?第五章宗教的组织与制度(P.84-89)宗教的思想观念必须通过宗教组织才能形成一个宗教的社会实体,因此宗教组织是其它宗教要素的组织依托,缺乏这一依托,宗教便无法发挥其功能.第一节宗教组织的构架功能1.内部:凝聚①信徒的归属感②自我需要与宗教的总体目标统一③信任并接受导师和组织的领导2.对外:引力①扩大影响②壮大成员第二节神职人员的支撑功能支撑作用:沟通作用:对教义教规的权威:特殊的凝聚作用:第三节信徒的基础功能第六章宗教功能全析第一节社会认同功能居统治地位的宗教具有维护和稳定现存社会秩序的作用.①实现社会控制:如“君权神授”②宗教礼仪的特殊作用:社会价值观念神圣化③界定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宗教看待世俗生活的态度p.110第二节群体整合功能宗教的整合功能,是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和宗教礼仪三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节行为规范功能宗教道德:通过神明意志,并以其严明的赏惩预言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三个特征:①神圣性:②补偿性:③抽象性:世俗道德:通过社会舆论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第四节心理消解功能心理调节:信仰治疗。1人的正常心理需要:2对大自然的依赖:3社会关系中的紧张与消解:4忏悔:心理调节与生理健康第五节情操美育功能陶冶情操,获得超凡脱俗的精神提升和奇特的宗教美感。宗教的超越美:宗教的人性美:①圣徒、高僧的奉献精神,仁慈胸怀等高尚品质所散发的美②师徒间,教友间的无私友爱第六节宗教的经济功能一.宗教特殊的社会实体社会力量发挥特殊的社会经济功能①宗教实体成员数目:②经济实力:二.宗教经济的消费机构开支宗教事务开支社会活动开支三.宗教行业经济四.宗教经济的积累和消费与社会总体经济的关系达玛灭佛事件阿育王崇佛亡国第七章世界三大宗教概述一.基本特点①政治素质②信仰素质③理论素质④文明素质⑤组织素质二基督教历史及特征㈠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时产生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犹太民族所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区.宗教背景犹太教社会背景罗马帝国㈡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你要尽心,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就是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㈢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①从犹太教内部的一个反传统的小宗派走向罗马帝国②从地中海沿岸走向欧洲,成为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共同信仰.③从欧洲走向世界,与西欧资本主义想全球扩张同步,用“基督教文明”取代“异教文明”,企图确立其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三.伊斯兰教简介㈠历史公元7世纪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始人穆罕默德从创教时就以信仰唯一真神-安拉作为新宗教的核心内容.与当时阿拉伯民族传统的多神信仰形成鲜明的对立.伊斯兰教的兴起是一种波澜壮阔的宗教运动.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政治运动.㈡伊斯兰教的教义五信:⒈信安拉⒉信使者⒊信经典⒋信天使⒌信后世穆罕默德的主张:穆斯林皆兄弟,禁仇杀,禁高利贷,行善施舍,赈孤救贫,释放奴隶---㈢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1.阿拉伯帝国2.18-19世纪反抗殖民统治3.20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四.佛教简介㈠.历史(略)㈡.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①从宗教的性质来看,佛教具有完全不同于原始宗教的特性,不强调崇奉氏族和国家的保护神,并不直接把维
本文标题:宗教学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5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