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论孔子的正名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文题目略论孔子的正名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外文题目somediscussionsaboutthenameofConfucius’sthoughtsanditshistoricalinfluence学号0901010019姓名陶红花学院政法学院指导老师李丕洋副教授专业哲学完成时间2013年4月JIANGXINORMALUNIVERSITY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以及法律规定允许的之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完成并以某种方式公开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作的材料。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本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是本人在江西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归江西师范大学所有。特此声明。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学号: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本科毕业生论文目录摘要……………………………………………………………………ⅠAbstract………………………………………………………………Ⅱ一、关于“正名”的各种解释………………………………………1二、孔子其人及他提出正名思想的社会环境………………………1(一)孔子其人…………………………………………………1(二)孔子提出正名思想的社会环境…………………………2三、正名的要旨是恢复周礼…………………………………………2(一)什么是周礼………………………………………………2(二)为什么要恢复周礼………………………………………2四、正名的具体内涵…………………………………………………3(一)以礼为标准………………………………………………3(二)以仁为宗旨………………………………………………4(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5五、正名思想的历史影响……………………………………………5(一)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5(二)有利于更加公平地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和谐…………6(三)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6六、结语………………………………………………………………7参考文献………………………………………………………………8后记……………………………………………………………………9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本科毕业生论文I摘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是其提纲挈领性的政治思想。孔子梦想恢复周礼,而“正名”则是他恢复周礼的基本要求。孔子希望通过“正名”的为政措施,重新确立周礼的权威,达到周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各个社会角色都能各安其分、各守其责的治世,这种“正名”即正周礼之名。但孔子所说的周礼有其特定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情感与道德两方面的重视。他的这种思想对于维护专制统治、塑造国民文化心理及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关键词:孔子周礼正名历史影响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本科毕业生论文IIAbstract:ConfuciuswasthefounderoftheConfucianism,andhebroughtupthename,whichisanexplanatorythoughtofhispoliticalthoughts.Confucius’dreamwastorestoretheritesofZhou,andthenameisabasicrequirementofhisdream.Confuciushopedtoestablishtheauthorityoftheritesbytheenactmentoftheadministrativemeasures,andhispurposewastoletkingbeking,subjectbesubject,fatherbefatherandsonbeson,andherethenameisequaltotheritesofZhou.However,byemphasizingemotionandmorality,ConfuciusshowsadifferentmeaningoftheritesofZhou.Histhoughtsaboutthenamehaveagreatimpactontyranny,nationalculturalpsychologyandsocialharmony.KeyWords:ConfuciusTheritesofZhouThenameHistoricalinfluence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本科毕业生论文1一、关于“正名”的各种解释孔子的正名思想历来颇受争议,学术界专家们对此各持一端,难有定论。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流行的观点:第一、正名分说。这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在当时臣弑君、子杀父的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下提出正名思想的,目的是要恢复周礼所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第二、正文字说。这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出于列国语言、文字的不统一所造成的混乱状况,所以才想统一字义,以正言语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少,笔者也不认为孔子会去做如此繁杂的训诂学工作。第三、名实说。这种观点认为孔子的正名思想是中国逻辑学的先声,他的正名思想涉及到了逻辑学的基本问题——名实关系。名分说与名实说是当今主流的观点,也是多数学者研究孔子正名思想的主要切入点,笔者对这两种观点也持基本赞同的态度。然而,笔者认为正名思想的内涵不止于此,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也是正名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种系统的思想,即以周礼为标准,以仁为宗旨,希望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因此从更全面的意义上来说,“正名”只是孔子实现政治理想的出发点,“正名”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有其更加本质的内容,这个内容正是笔者接下来研究的方向。二、孔子其人及他提出正名思想的社会环境(一)孔子其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年轻时是士,处于统治阶级的最底层,从事的主要是帮助贵族相礼的“儒”的工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①这显示出孔子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礼仪。《论语·卫灵公》记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②可见孔子周游各国时对诸侯推荐的是周礼,而不是争一时长短的行军打仗之术。孔子曾短暂地当过鲁国的大司寇,摄相事,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孔子从事礼仪方面的工作,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不论在侍君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很重视对礼仪的遵守。如,《论语·乡党》中记载:“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等等。还有,在日常生活中,“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①易行,孙嘉镇校订,《史记》,【汉】司马迁著,第231页,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②【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第219页,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07年。(由于《四书》广为人知,下文凡引此书则只注篇名)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本科毕业生论文2等等。由于孔子好问,学无常师,所以在当时他就得到了“多能”、“天纵之圣”的美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一个故事:“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愍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信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肃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分异姓以远职,使无忘服。故分陈以肃慎矢。’试求之故府,果得之。”①这个故事中孔子向陈国的使者解释了陈国的肃慎矢的来源,显示出孔子的博学,就连反对他哲学思想的墨子也不得不承认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②(二)孔子提出正名思想的社会环境孔子生活于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奴隶主贵族没落的时代。在当时,社会的大变革主要表现为周天子不再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威,某些诸侯的权力也旁落到大夫的手中,甚至出现了“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周礼所确立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名存实亡,臣弑君,子杀父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夫僭用诸侯的礼仪,诸侯僭用天子的礼仪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在这样一个靠强力说话的时代,周礼所确立的君臣父子关系已不再有约束力,各个新的势力崛起,纷纷建立自己的统治秩序,社会连年战争,对于博学好礼的孔子来说,这个社会已经陷入了“觚不觚”(《论语·雍也》)的境地,不仅社会关系混乱了,连物的名称都被弄混淆了。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状况,孔子致力于宣传周礼,希望以周礼来匡扶社会的秩序。三、正名的要旨是恢复周礼(一)什么是周礼周礼,相传为周公所创,政治上主要是宗法等级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嫡长子继承王位,庶子或其他嫡系分封为诸侯;诸侯也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庶子或嫡系分封为大夫;大夫也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庶子与嫡系分封为士。天子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士也同样既是大小宗关系,亦是上下级关系。这样就形成了等级严密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二)为什么要恢复周礼孔子十分推崇周礼,如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他还说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①《史记》,第233页。②谭家健、孙中原注译,《墨子今注今译》,第38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9年。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本科毕业生论文3恢复周礼,从而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孔子要恢复周礼,首先是因为社会环境对他的刺激。孔子十分反感那些不遵循礼乐制度的诸侯与大夫,如他对于季氏僭用天子的礼仪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怒吼,他认为拥兵叛乱的臣子是“亲于其身为不善者”(《论语·阳货》),对于这种人召他,他采取“君子不入也”(《论语·阳货》)的态度。其次是孔子认为周礼有其可资借鉴的地方。对于臣弑君、子杀父的乱世,孔子认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袭制、等级制、分封制,对于纠正这种乱世局面是十分有指导意义的。第一,以“亲亲”为原则的周礼遵循了人的自然情感与倾向,孔子在人的自然情感的基础上强调对礼的遵守。如,(《论语·阳货》)记载: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在这里,孔子认为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必须的,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因此守孝三年,是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必须遵守的,他批评不守礼的宰我是个不仁之人。第二,在孔子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永远遵循一个常理,因此他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种不变的常理在他那里即是父子之情、君臣之义。孔子认为血缘情感是人类最不可摆脱的,不管制度如何变迁,最基本的血缘关系必定是每个社会的最基本关系,而周礼无疑为处理这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四、正名的具体内涵(一)以礼为标准孔子关于正名的论述见于《论语·子路》篇中: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在这段话中,孔子把“正名”看成为政的第一步,认为只有“名正”才能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本科毕业生论文4“言顺”,继而“事成”,继而“礼乐兴”,继而“刑罚中”,最终“民有所措手足”。孔子“正名”的最终
本文标题:论孔子的正名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7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