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西方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龙源期刊网西方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及思考作者:张立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31期摘要:本文沿着西方通识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影响通识教育改革的经典文献为依据,将西方通识教育分为“博雅教育”的缘起,“耶鲁报告”的问世,“哈佛红皮书”的诞生几个大的阶段,分别对各个时期影响通识教育的历史背景以及重要核心思想资源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西方通识教育已经走过的路进行批判性总结,以便为以后高校通识教育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关键词:西方通识教育;历史演变;思考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1-0088-02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亦可称之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通识教育源自古希腊时期,中兴于文艺复兴时期,振兴于工业革命时期,成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发展于当下。”[1]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识教育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这意味着时代背景预制了通识教育的视野和框架,时代不同通识教育内容不同,时代不同通识教育培养的“人之形象”不同,因此,本文将沿着西方通识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影响通识教育改革的经典文献为依据,对西方通识教育在不同历史演进阶段进行阐述,并讨论和总结通识教育演变的基本特征和驱动因素。一、西方通识教育的历史沿革在历史长河中往前追溯,不难发现被现代人所熟知的通识教育理念最早源自古希腊,其原初型态则是所谓“博雅教育”,也可以说,“博雅教育”是现代通识教育的前身。1.“博雅教育”的缘起。究竟什么是“博雅教育”呢?就词源而言,中文“博雅教育”(也可称为“博雅学艺”)一词的对位英文表述为“LiberalEducation”(或LiberalArts),该词可远溯至古希腊术语“EleutherionEpistemon”和古罗马术语“ArtesLiberales”,后者则是由古罗马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西塞罗和塞涅卡率先使用。此后至16世纪方才始有英文形式的“LiberalEducation”概念出现,并于18世纪最先于英国演变为一种深具影响力的教育学说。尽管包括苏格拉底在内的多位古希腊贤哲都被冠以“西方博雅教育理论之父”的头衔,但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适合于自由人的教育”却是最为接近后世博雅教育的概念,他的博雅教育思想在《政治学》一书中得到系统阐发。2.“耶鲁报告”的问世。“耶鲁报告”的问世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方面,自1776年独立建国至1828年“耶鲁报告”问世的这半个多世纪内,美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获得独立后的初步繁荣,现实中的社会运转和经济活动亟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熟练工人和工业人才。另一龙源期刊网方面,此时的欧洲同样也经历着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普鲁士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WilhelmvonHumboldt)于1810年创建了被后世视为第一所现代大学的柏林大学,形成了一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办学原则——“洪堡五原则”,柏林大学也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全世界各国兴办大学的标准样板。英国则于1826年创办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简称UCL),这些对于初生的美国高等教育无疑构成巨大挑战,“美国大学越是注重自然科学,就越是需要学习德国大学”[2],美国大学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一大背景下,耶鲁大学校长杰里米亚·戴(JeremiahDay)于1827年组织教授就此展开讨论并磋商应对之策,其结果于1828年发布,这就是日后人们所看到的“耶鲁报告”。用今天的话来说,“耶鲁报告”是一份综合性高等教育改革方案,其内容涵盖大学教育的多个层面。3.“哈佛红皮书”的诞生。同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美国哈佛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同样也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由时任校长科南特(JamesBryantConant)组织哈佛本校教授和校外知名人士联合撰写并出版于1945年的《自由社会中的通才教育》便是哈佛通识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也被称作“哈佛红皮书”,而因其在通识教育史中的重要地位更是被誉为通识教育领域的“圣经”。南北内战至20世纪初的40年间,著名教育家埃利奥特(CharlesWilliamEliot)执掌哈佛校政,他在任内推行自由选课制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赋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和学习选择权,此一举措不仅在哈佛而且也在美国其他高校渐次推广开来。这种做法虽有巨大优势,但其缺陷也非常明显,最显著之处在于学生由于某一方面的浓厚兴趣而忽视了其他作为人类基本技能所需的知识学习,从而导致个人发展的不均衡。“学生得不到系统的知识,所学知识往往杂乱无章,而学生选修课程过于集中在某一学科领域,势必造成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此外,学生既然可以自由选修,那也就无所谓专业与班级的概念,教师很难在听众中区分本系学生与外系学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授课效率。二、西方通识教育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纵观西方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通识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了不同的基本特征,其具体内容如下:1.融通精神要义日益彰显。在西方通识教育日益兴盛的这一阶段,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提供丰富全面的人文知识远没有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特点和方式重要。具有转换和生成功能知识的价值远远超越于“全面的知识”,转换和生成功能知识能够通过自身架起的融通桥梁不断与外界交流并吸取能量,有效地激活个人对更高知识的追求。2.教学组织方式不但调整。在“哈佛红皮书”孕育阶段通识教育愈加丰富,教育内容主要含盖了六大类,分设了一百多门课程。其次,在教学对象方面,古典博雅教育主要针对拥有充分闲暇时间的自由人即绅士,到中世纪时期脑力劳动者即从事自由技艺的人是博雅教育的主要对象,近代以来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与推广,凡进入非职业类高等院校学习的大学生则都应接受通识教育。最后,就课程模式而言,传统博雅教育是道德哲学+数学+传统的古典学的模式,且整个大学本科均为通识性教育,即非专业化、职业化教育,而现代通识教育则是社会科学+人龙源期刊网文科学+自然科学的三分模式,通识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一部分,是专业教育的平衡力量和有益补充。3.通识教育功能逐渐演变。在古典博雅教育阶段,通识教育功能主要是将那些拥有一定数量财富和闲暇时光的自由人培育成“理想公民”,为他们顺利进入公共领域、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奠定基础,现代通识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面对功利化职业教育和日渐式微的人文精神时,充分发挥其平衡作用,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提供有利条件。三、西方通识教育演变的驱动因素仔细梳理和深入分析通识教育演变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不难发现,引起通识教育发展与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是通识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通识教育的每一次变革,其背后都存在着深刻的经济根源,这不仅缘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原理,更是由于通识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城市文明的空前繁荣,各地大学在大力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内容也从最初的“七艺”扩充到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2.社会民主是通识教育发展的辅助动因。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浪潮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更多享受教育的机会,通识教育被作为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再后来,在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下,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必然趋势,通识教育在人的终身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获得自身长足发展。3.科学技术兴起是通识教育发展的催化剂。面对科技社会带来的种种“异化”问题,重视人类主体性的呼声高涨,要求以批判态度对待科技后果的学派孕育而生,他们重提古希腊早期文明史,复归经典,力主通识教育改革在保留传统自由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由此可见,现代通识教育是西方科技革命最直接的作用对象,它的变化很大程度源于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综上所述,在回顾通识教育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难发现,通识教育自身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其生生不息的主要根源,它能够继承保留古典博雅教育中的优秀传统,合理吸纳现代科学理性,并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和发挥教育功能中不断完善。因此,未来中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改革,应该在立足本土实际的前提下,合理借鉴西方通识教育中的成功经验,让通识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参考文献:[1]李继兵.通识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2]亚瑟·科恩.美国高等教育通史[M].李子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9.龙源期刊网
本文标题:西方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9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