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分享者:何晓燕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直接学习兴趣——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持久稳定)间接学习兴趣——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赞扬,奖学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发展有趣兴趣志趣有趣——从儿时开始都带有的一些“研究”精神;客观世界所吸引而产生的结果。直观性、盲目性和广泛性;学习兴趣的发展有趣兴趣志趣兴趣——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关,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习兴趣;专一性和坚持性学习兴趣的发展有趣兴趣志趣志趣——兴趣与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的产物,决定一个人的进取方向,奠定他事业的基础(归宿)“两眼一睁,学到熄灯”用“眼睛”地学,而不是用“心”地学;“苦大仇深”地学,而不是轻松愉快地学;“急功近利”地学,而不是着“眼于未来与发展”地学;“消极被动”地学,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当前学生学习状态缺:缺少,没有失:失去,丧失学习兴趣缺失:①学生原本有学习兴趣,但基于某些原因而丧失了原有的学习兴趣。②学生原本就没有学习兴趣,或有一点学习兴趣但学习兴趣不足。当前学生学习状态学习兴趣缺失的表现学习兴趣缺失的心理分析学习兴趣缺失的应对策略一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表现(1)对教学内容不敢兴趣,课堂注意力不集中;(2)学生主体性缺失,学习处于被动状态;(3)不按时完成作业,敷衍应对二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心理分析(一)习得性无助(二)低自我效能感(三)意志薄弱(四)学习目的认识不清2.1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即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塞里格曼(Seligman))2.1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过程:(1)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也就是说:“结果不可控”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4)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2.1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原因:(1)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2)不恰当的评价方式(3)不正确的归因2.2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作用: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期望值高、显示成绩、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低自我效能的人——畏缩不前、显示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2.2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3)言语劝说(切合实际,基于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4)情境条件2.2自我效能感2.3不良的个性特征意志薄弱独立性差高傲自大粗心大意抗挫折能力差2.4学习目的认识不清拜物情节(金钱至上、权利至上)浮躁之风(功利主义的学习态度)三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应对策略学校社会个人三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应对策略(一)、进行归因训练,形成积极归因,消除习得性无助感(二)、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提升自我效能感(三)、合理运用奖惩,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一)进行归因训练,形成积极归因(1)归因: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背后原因的推论和分析。(2)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个人)和外部原因(环境);(3)韦纳将行为成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主要原因,并从控制源、可控性、稳定性三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不同的原因维度对情感、期望以及行为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一)进行归因训练,形成积极归因不期望的归因成功→不可控的原因,如运气好,任务容易(外部的、特定的、可变的)失败→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低(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期望的归因成功→可控的原因,如能力强,持久努力(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失败→可控的原因,如努力不够(内部的、特定的、可变的)学习无能(认知、动机、行为缺失)不存在无能和缺失不期望的归因成功→努力、运气、他人帮助→自我效能低失败→能力低→自我效能低期望的归因成功→能力强→自我效能高失败→努力不够、运气不好→维持相当高的自我效能不作努力缺乏坚持性成绩降低努力程度高成绩不降低不期望的归因•成功→运气好→缺乏情绪诱因(如冷漠)、很少增加成功期望→缺乏趋向任务的倾向•失败→能力低→消极情绪(如无能、压抑)、降低成功的期望→缺少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期望的归因•成功→能力强→积极情绪(如自尊、自豪)、增强成功期望→趋向成就任务•失败→缺少努力→动机性情绪(如内疚)、维持较高的期望→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可以获得自信心和自后感,强化未来成功的期待和增强学习兴趣。•——将成败归因于努力,坚信努力会成功,可以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增强内在动机(2)归因疗法(Attributiontherapy)•归因疗法是指在心理治疗中通过引导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的知觉,来控制和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方法。•基本思想–任何心理疾病都和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的不良知觉有关,所以心理治疗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采取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将患者的不良归因置换为某种中性的、无害的归因。a.真归因疗法•指导思想许多心理疾病是由于患者对自己症状产生原因的不正确知觉引起的。因此,归因疗法就是用对患者症状的更正确的归因来置换或代替他所持有的不正确的归因。•步骤:(1)提供倾诉的机会(2)症状是普遍的(3)解释是不正确的(4)给出一种合理的解释b.假归因疗法•指导思想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更改的,但人们对它的知觉却是主观多变的、可以更改的。如果患者对自己症状原因的合乎实际的、无偏的知觉对他是有害的,那么它就是一种恶性的、不良的归因,不妨用一种不那么符合实际但却有益的归因来代替它。——在心理学中归因本无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二)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提升自我效能感(1)自我概念: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形成的对自己存在的体验。(2)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a.社会比较(参照群体)b.他人的评价c.家庭d.角色扮演e.社会经济地位f.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比较的过程平行社会比较向上社会比较向下社会比较准确的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增强(显示优越)提升策略:(1)基于学生情况引导社会比较方式,形成良好自我概念(2)设立恰当的学习目标系统,让学生体验成功(3)交给学生一定的认知策略和技巧,助力成功(4)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激励学生(三)合理运用奖惩,激发学习动机(1)针对学生需要,确立强化物(2)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采用不同强化方式(3)多用奖励,慎用惩罚,禁用体罚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理论内容:(1)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按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成一定的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2)自我实现指完整而丰满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即一个人力求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3)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发展和实现。自我实现是学习的主要动机。当前中小学生最渴望满足的需要是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替代强化:学习者因看到示范者受到外界的奖赏、鼓励或好评,而愿意再现示范行为。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强化理论自我强化:学习者对自我感觉满意的行为付诸行为。直接强化——低段学生主要运用直接强化——中高段学生主要运用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强化与惩罚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2)教学内容丰富化,发掘人文、科学精神,激发审美情趣。(3)教学方法多样化(4)创新评价方式,关注成长和发展(5)力求教育理念现代化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文标题:学习兴趣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9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