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欧美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_理论与经验研究
:*、、,Ber2trand。,、。2002~2007810,、。,,、,。根据GATT/WTO第6条的定义,倾销(dumping)指以低于产品的正常价值在他国市场上销售并且出口量激增,对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造成实质损害的威胁。¹同时根据WTO5反倾销协议6有关条款的规定,当倾销行为确实存在时,进口国相关的#31#期3年第2010*世界经济*¹冯宗宪: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710049电子信箱:globalxsc@126.com;向洪金: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电子信箱:xhjin2006@163.com。不同国家的反倾销法对/正常价值0的定义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的反倾销法对进口产品/正常价值0定义为该类产品在出口国国内市场上的价格或其在出口国的生产成本。企业和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本国反倾销法规采取相应的反倾销(antidumping)措施。¹近十多年来,在WTO多边贸易谈判以及地区性自由贸易协议谈判的促进下,世界各国平均关税水平大幅下降,关税、进口配额等传统贸易壁垒的作用受到制约,反倾销逐渐由维护公平贸易的工具演变为各国使用范围最广、实施最频繁的一种贸易保护手段。º世界贸易组织在2007年度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反倾销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全球反倾销案例总数快速攀升,从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成立到2006年年底,10年内全球登记备案的反倾销指控总数已达3037起;二是使用反倾销措施的国家越来越多,不仅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传统的使用者仍经常采取反倾销措施,而且印度、阿根廷、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入频繁使用反倾销措施的国家行列。随着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案例也在不断攀升,加上还有相当多的国家拒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使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随意性。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从1993到2007年,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不仅如此,对华反倾销指控案例在全球反倾销案例总数中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如1995年国外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占当年世界反倾销案例总数的12.7%,到2006年全球共有197起反倾销案例,针对中国的就有71起,占全球反倾销案例的36%。换言之,2006年全世界每三件反倾销案例中几乎就有一件是针对中国的。反倾销不仅给中国出口行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也严重扰乱了中国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者。鉴于中国出口贸易的基本特点,出口反倾销指控是出口行业目前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期所面临的严峻现实,研究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如何影响中国以及竞争国家贸易流量的大小,不仅可以帮助中国出口行业有效地应对和规避出口反倾销制裁,而且也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正确的对外贸易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近年来反倾销问题也逐渐引起国内部分学者的注意,相关的研究文献不少,但文献大多是分析中国对外反倾销问题,如朱钟棣与鲍晓华(2004)、鲍晓华(2007)等。还有少数学者如杨仕辉与王红玲(2002)、冯巨章(2006)等初步探讨了如何应对出口反倾销制裁的策略问题。由于数据缺乏等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文献专门就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进行理论和经验研究,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空白。#32#期3年第2010*世界经济:¹ºWTO5反倾销协议6规定,成员国要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遵守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存在倾销的事实;第二,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威胁;第三,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Stigliz(1997)认为,反倾销措施已经从最初的维护/公平0贸易演变成为各国进行贸易保护的手段,倾销已经不再是反倾销的必要前提。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倾销与反倾销的特征构建了两个Bertrand寡占竞争的理论模型,对反倾销措施的贸易破坏效应、贸易转向效应以及贸易偏转效应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揭示。Bown和Crowley(2007)构建了一个Cournot产量竞争模型来分析反倾销措施贸易效应,但本文认为倾销行为实质上是价格竞争(歧视),因此价格竞争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刻画出反倾销措施贸易效应的内在机理。第二,本文利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案例中8位或10位HTS代码涉案产品的月度数据,就国外对华实行反倾销措施在反倾销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贸易破坏效应、贸易转向效应以及贸易偏转效应进行了经验检验。本文以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第三部分建立了两个Bertrand价格竞争模型,从理论上分析反倾销措施的主要贸易效应;第四部分利用国外对华纺织品反倾销的具体案例初步探讨对华反倾销的主要贸易效应;第五部分对理论和直观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经验检验;第六部分是结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理论界关于非公平贸易问题研究的重点是倾销行为及其对有关国家经济活动的影响,随着世界范围内反倾销案例总数以及使用反倾销措施的国家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反倾销问题成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一)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Prusa(1996)把这些文献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反倾销行为研究,重点分析经济、政治等因素如何影响企业的反倾销申请行为以及政府的反倾销调查和裁决行为;另一类是反倾销措施的经济效应研究,着重考察反倾销措施对有关国家经济活动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根据鲍晓华(2007)的研究,第二类研究又可以分成两个不同层面:一是反倾销对有关国家进出口数量和价格的影响,即反倾销的贸易效应(tradeeffects),这是反倾销措施的直接影响;二是反倾销对市场供求、企业竞争策略等微观经济活动以及对进出口国的产业结构、投资区位、就业、福利等宏观经济活动的影响。下面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反倾销贸易效应的一些重点文献。Staiger和Wolak(1994)是对反倾销措施贸易破坏效应进行经验研究的经典文献,该文不仅明确提出并定义了反倾销的三种/非关税贸易效应0(nodutyeffects):调查效应、中止效应和撤诉效应,而且通过利用美国1980~1985年4位标准工业分类(SIC)反倾销案例的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美国反倾销调查具有较为显著的调查效#33#期3年第2010*世界经济应和中止效应,即不论终裁结果如何,反倾销调查过程本身也会使涉案产品的进口减少。¹Krupp和Pollard(1996)是另一篇研究反倾销措施贸易破坏效应的重要文献,他们利用1976~1988年美国化工行业的7位关税税则(TSUSA)下的17种涉案产品(其中12种产品终裁征税,5种产品被否定性终裁)的月度数据,详细地分析了反倾销申请、初裁、终裁三个时间点前后6个不同阶段涉案产品进口量的变化情况。经验结果表明,对绝大多数产品而言,不论终裁的结果如何,反倾销调查也往往会使涉案产品的进口量减少,即存在所谓的/调查效应0;文章还对不同裁决结果的贸易破坏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有不少文献重点分析了反倾销措施的贸易转向效应,但是不同研究尤其是经验研究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Prusa(1996)最先对贸易转向效应进行经验分析,他利用美国1978~1993年反倾销的年度数据,考察了美国反倾销措施对指控对象国、非指控对象国进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国反倾销措施对指控对象国存在显著的贸易破坏效应,对非指控对象国存在明显的贸易进口转向效应,而且由于贸易转向效应的存在,抵消了反倾销措施贸易破坏效应的作用,但是不论是指控对象国还是非指控对象国的产品价格都有所上涨。Prusa(2001)得到类似的结论:美国反倾销措施使非指控对象国对美出口量增加了40%~60%,具有显著的贸易转向效应。Bronten(2001)则通过对1989~1994年欧盟98个反倾销案例的年度数据分析,发现欧盟反倾销措施具有显著的贸易转向效应;然而Lasgani(2000)利用Prusa(1996)的方法对欧盟1982~1992年部分反倾销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欧盟反倾销措施的贸易转向效应非常有限。Konings等(2001)利用1985~1990年欧盟246个反倾销案例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与Lasgani(2000)类似的结论。Niels(2003)则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没有发现明显的贸易转向效应。不过,在上述文献中,除了Krupp和Pollard(1996)外,其余文献分析的反倾销案例来自不同的行业。Durling和Prusa认为,由于不同国家同类产品之间替代率会因行业而异,相同的反倾销措施在不同行业所导致的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向效应往往也不相同,因此应该根据不同行业来度量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例如Durling和Prusa(2006)利用不同国家(142个出口国和112个进口国)1996~2001年6位海关税则号#34#期3年第2010*世界经济:¹根据Staiger和Wolak(1994)的定义,调查效应(investigationeffect)指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反倾销调查对涉案产品进口的影响;中止效应(suspensioneffect)指出口企业承诺中止倾销行为,指控国政府部门中止反倾销调查对涉案产品进口的影响;撤诉效应(withdrawaleffect)指申请反倾销调查的企业撤销申请对涉案产品进口的影响。作者将这三种效应统称为/非关税贸易效应0(nodutyeffects)。(HS)热卷钢反倾销案例,重点分析了热卷钢(hot-rolledsteel)行业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主要结论是:反倾销措施对指控对象国的贸易破坏效应明显,但是对非指控对象国的贸易转向效应并不显著。相对而言,研究反倾销贸易偏转效应和贸易抑制效应的文献比较鲜见。Bown和Crowley(2007)在美国针对日本反倾销研究的基础上,对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进行了较全面的归纳,总结出反倾销措施的四种主要贸易效应:即贸易破坏效应(tradede2structioneffect)、贸易转向效应(tradediversioneffect)、贸易偏转效应(tradedeflectioneffect)、贸易抑制效应(tradedepressioneffect),并对这些贸易效应的基本含义进行了解释。他们利用美国对日本1992~2001年6位HS分类产品的反倾销案例数据,首次对贸易偏转效应和贸易抑制效应进行了经验分析,发现美国对日本的反倾销措施具有明显的贸易偏转效应和贸易抑制效应。平均而言,美国对日本反倾销措施导致日本涉案产品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增加了5%~7%,而美国对第三方国家的反倾销措施导致了日本同类产品对第三方国家的出口减少了5%~19%。在此之前,Durling和Prusa(2006)在对1996~2001年不同国家热卷钢反倾销案例的分析中也对贸易的偏转效应进行了研究,可是并没有发现明显的贸易偏转效应。(二)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近年来,反倾销问题逐渐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的注意,有关的研究文献也不少。杨仕辉与王红玲(2002)对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和最新发展进行了总结,并对中国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杨红强与聂影(2007)利用反倾销强度指数分析了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例在数量上的相对变化趋势。鲍晓华(2004)探讨了中国对外反倾销对国民经济影响的传递机制和反倾销对产业、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宾建成(2003)对中国首例进口新闻纸反倾销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了产业和贸易层面的评估,肯定了反倾销措施对国内新闻纸产业较好的产业救济效果。沈瑶与王继柯(2004)以1999年中国对美国、日本、德国的丙烯酸酯案为例,对中国反倾销措施的贸易进口转向效应(原文中称贸易转向)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贸易转向效应的存在减弱了中国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救济效果。鲍晓华(2007)利用1997~2004年中国反倾销案例8位数税则号的涉案产品数据就中国对外反倾销措施救济效果进行了评估,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尽管中国对外反倾销措施存在贸易转向效应,但是由于贸易破坏效应的作用,贸易救济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另外,唐宇(2004)从实施反倾销措施后对进口国可能会产生的贸易转
本文标题:欧美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_理论与经验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83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