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明清实学产生背景明清实学所呈现出来的鲜明的反理学特征,与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及社会思想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清市民思潮的出现,清朝建立所带来的思想冲击,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影响,这几股潮流汇集在一起,最终产生了反对宋明理学的实学思潮。概述中国实学,实际上就是从北宋开始的“实体达用之学”。从时限上,虽把“中国实学”的起点定于北宋,但明清之际是中国实学发展的高潮时期,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内涵上,它不同于佛、老的“虚无寂灭之教”,是由“实体”与“达用”构成的。“实体”又分为“实理实学”、“实心实学”和“实气实学”,“达用”又分为“经世实学”、“科技实学”、“启蒙实学”和“考据实学”(包括“史学经世”论和“明经致用”论)等,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结构。从学派归属上,明清实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最后历史阶段和独立发展形态。它既是对先秦、汉唐儒学的基本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同佛、老的辩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尽管它在同佛、老的辩论中吸取了佛、老的某些合理思想,但本质上属于儒学流派,而不是佛学和道家。明清实学明清实学的基本特征是“祟实黜虚”。所谓“崇实黜虚”,就是鄙弃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以己意解经,而在一切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中提倡一个“实”字,‘(实体”、“实践”、“实行”、实习”、“实功”、“实心”、“实念”、“实言”、“实政”、“实事”、“实风”,等等。“崇实黜虚”是明清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它具体地表现为四种精神。一,是批判精神二.是经世致用思想三,是利学精神四,是启蒙意识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一、实体实学。所谓实体实学,是就明清实学的哲学基础而言。它包括以气这一物质实体为本的本体论、以实践(力行,为基础的认识论、以“性气相资”为基本内容的自然人性论、以“实功”为主要修养方法的道德论、以利欲为基础的理欲统一说(包括义利统一说)等多方面的内容。实体实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廷相、罗钦顺、崔铣、杨慎、吴廷翰、高棋、唐鹤征、黄宗羲’王夫之、熊伯龙、颜元、戴震等人。二、科学实学。所谓科学实学,是就明清实学的科学内容而言。它既包括中国古典科学,也包括从欧洲输入的“西学,科学实学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时珍、朱载墒、徐光启、宋应星、徐弘机,傅山‘方以智、王锡阑、梅文鼎、刘献廷等人。三、考据实学。所谓考据实学是就明清实学的经学研究而言。它在清乾隆、嘉庆时期达到极盛,故又被称之乾嘉汉学、乾嘉学派。就学风纯朴而言,又称为朴学。明中叶以后,随着实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在经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汉学和子学的复兴,以子学研究代替独尊经学,以专事训诂名物的汉学代替以己意解经的宋学。它是明清实学处于低态势的体现。它继承了汉代“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学风,主张“治经皆主实证”,极力反对宋明理学空疏的学风.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方以智、傅山、顾炎武、毛奇龄、震汪中、焦循、阮元等人。四、启蒙实学。所谓启蒙实学,是就明清实学的市民意识而言,它主要反映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有王艮、何心隐、李贽、黄宗羲、徐谓、汤显祖,袁宏道等人。五、经世实学。所谓经世实学.是就明清实学的社会政治内容包括对社会弊病的揭露和批判,电包括拯救时弊方案的构思与实施。经世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高拱、张居正、顾宪成、张溥、陈子龙、顾炎武、黄宗羲、吕留良、王源、万斯同、金祖望、章学诚、洪亮吉、龚自珍、魏源等人。代表人物明清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廷相、李时珍、张居正、李贽、顾宪成、徐光启、袁宏道、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梅文鼎、颜元戴震、章学诚、颜元、龚自珍、魏源等人。黄宗羲黄宗羲是中国17世纪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提出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黄宗羲是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他关于实学的教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学习和研究黄宗羲的实学教学思想对于目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力学致知——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条件黄宗羲通过对历史上各种教学思想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无论是“静坐澄心”、“格物穷理”、“求之人生以上”,还是“察见端倪”,都不能使人获得成功,而唯有重在自己的“所行所习”,才能“去圣不远”,是人才成长的正确途径。因此,黄宗羲在人的知识来源问题上,非常重视躬行实践。力学致知。他的教学实践始终把“力学”和“躬行”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而加以强调,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和教育学生勤奋刻苦求学。而“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工夫.绝不提倡”。黄宗羲的“力学致知”思想,是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功利化倾向El益盛行的今天,一部分人不安现状,心浮气躁,事事寻求捷径,不想踏踏实实追求真知,急功近利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学风,带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学贵适用——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学贵适用是黄宗羲经世致用思想在教学上的反映。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王安石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也借鉴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的思想观点,在教学上强调实学、实用。主张求学贵在致用,这样“方是真儒”。他说:“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从这一思想出发.黄宗羲强调只有适于实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并且,他还将是否有真才实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为了充分地贯彻这一思想,黄宗羲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突出地把广泛、实用放在首位,发挥每一种学科的价值优势.努力实现培养货真价实的人才目标。如他重视经学.并且把它列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为他认为经学可以经国济世,可以改变学风;他重视史学,可以从“古今治乱”中汲取经验教训;重视诗文,因为诗文可以陶冶情操。并有实用价值;重视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因为它们是“治世强国”的根本,为我国实学的开设提供了创造性的开端。黄宗羲提出这一教学思想观点,是针对当时自明中叶以来理学教学的空疏无用而提出的。当时的各种学者,大都严重脱离实际,热衷于空谈心性,专注于八股时文,而对正在发生剧烈变动的社会却漠不关心。黄宗羲的“学贵适用”思想,折射出当时那些比较注意实际,迫切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城市工商业者对教学的要求。对于改变当时的空疏学风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诚如全祖望所评论的:“前此讲堂锢疾为之一变”。学贵独创——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求学贵在创新,提出独立见解.反对“墨守一先生之言”.这是黄宗羲教学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黄宗羲的教学创新观是一个系统的创新思想,他确立了创新的基础——由博致精;确立了创新的理念——重视“异同之论”;提出了创新的方法一深思、能疑、辩难。颜元颜元(1635~1704)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原字易直,更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今属河北省)人。一生以行医、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亦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材,猛烈抨击宋明理学家“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主张。其主要著述为《四存编》、《习斋记余》。教学主张批判传统教育颜元极力批判自汉以来二千年的重文轻实的教育传统,包括玄学、佛学、道学以及宋明理学。他提倡实学,亦有其历史依据。他认为尧舜周孔就是实学教育的代表者,如孔子之实学注重考习实际活动,其弟子或习礼,或鼓瑟、或学舞、或问仁孝、或谈商兵政事,于己于世皆有益,而宋儒理学教育却相反,主静主敬,手持书本闭目呆坐有如泥塑,在讲堂上侧重于讲解和静坐、读书或顿悟,其害有三:一是“坏人才”。即理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柔弱如妇人女子,无经天纬地之才,他指出,如果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即使读书万卷,也是毫无用处的。这种教育不仅害己,而且害国。二是“灭圣学”。他认为理学家只从章句训诂、注解讲读上用功,从而陷入了一种文墨世界,国家取士、教师授课、父兄提示、朋友切磋,皆以文字为准,这就丢弃了尧舜周孔的实学精神。尤其是倡行八股取士后,为害更大。三是“厄世运”。汉儒宋儒之学败坏了学术与社会风气。学术完全成了一种文字游戏,统治者更是利用科举八股把士人囿于文字之中,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社会道德、经济、人才的腐败与衰竭,皆与此有关。结论:以实学代理学。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是批判宋明理学教育,这是实学教育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颜元是这一思潮中的重要代表。他的批判主要有三个方面。1、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端颜元指出,传统教育一个最突出的弊病就是脱离实际,把读书求学误以为是训诂,或是清谈,或是佛老,而程朱理学更是兼而有之,故其脱离实际更为严重。传统教育培养出的人既不能担荷圣道,又不能济世救民。所以他认为,这种教育“中于心则害心,中于身则害身,中于家国则害家国”。他指出:“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这表示了他对传统教育,尤其是程朱理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深恶痛绝。2、批判传统教育的义、利对立观传统教育的另一个弊病,就是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把“义”和“利”、“理”和“欲”对立起来。颜元针对这种偏见,继承和发展了南宋事功学派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命题。他认为“利”和“义”两者并非绝然对立,而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其中,“利”是“义”的基础,“正谊”,“明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利”和“计功”。同时,“利”也不能离开“义”,而且“利”必须符合“义”。颜元的这种思想,冲破了传统的禁锢,使中国古代对于义、利关问题的认识近乎科学。3、抨击八股取士颜元深刻揭露了八股取士制度对于学校教育的危害,对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正当途径,而那种传统的科举制度,以时文(八股文)取士,是用八股文代替实学,不仅不能选拔真才,反而会引学者入歧途,贻误人才。所以他指出:“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反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激烈态度,跃然纸上。诚然,颜元是打着古人的旗号批判传统教育的,即所谓“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然而,在当时“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的社会条件下,他无惧“身命之虞”,而敢于猛烈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把抨击的矛头集中指向程朱理学,这是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精神。这在当时的思想界起了巨大震动。梁启超说颜元是当时思想界的大炸弹,这是颇有见地的。顾炎武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顾炎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学术思想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
本文标题:第七讲,明清实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84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