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2013年广州二模作文评讲
2013年“广州二模”作文试题及审题立意一、作文试题:•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美国有句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人们不能漠视数据,数据是科学的度量。•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的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多样,数据的运用和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了种种的挑战和变革。•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二、命题者说——审题立意:•这是一则关于“数据”的材料,由两个段落组成。•第一段两个句子,第一句是美国谚语,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用数据说话,即必须用数据说明事实,证明观点。第二个句子有两重意思,①人不能漠视数据,即不可忽视数据的存在、作用和意义;•②指出数据在科学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意义。是度量,是标准。第二段有两个句子组成,第一句借学者的观点,说明当代数据的作用被发挥到淋漓尽致;是一个“数据时代”,第二句表达由于数据的不断运用和重新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出现了社交网络、移动宽带、云计算、物联网等。在不断变化的数据时代里,公民、政府、社会等都要面对由此带来的变革,并要接受各种的挑战。•从角度看,材料给出两个:•1、数据是科学的度量;••2、数据的运用和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了种种挑战和变革。虽然作文试题角度很清晰,但是在学生那里就不一定清晰了,很可能就是一个公式,一个口号。要想清晰,必须想清楚。为什么数据不能漠视?因为有人漠视数据,不搞调查,不获取数据,或者对数据不做分析,不做研究,不从中发掘、发现社会、生活真实面貌,决策、评估、结论凭感觉,凭经验,凭臆测,凭热情,所谓拍拍脑袋就做出决定,转转眼睛就有了思想,指的就是这种行为方式。•那就理顺一下思路。材料两个角度是交错在一起的。“数据的运用和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了种种挑战和变革”,看起来是网络时代,或者说是“现代”来到中国所提出的问题,其实,观念不变,管你是什么时代,我都是中国时代。因此,真正能“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了种种挑战和变革”的是理念,是对数据的崇尚,是对数据的依赖,其理由是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没有人能垄断真理,当然也不能制造真理,因此,人的局限性迫使我们举起科学的大旗,以科学身份确定数据的位置。数据不是工具,数据是事实,是真相,是规律。倘若我们不把数据从工具地位提升到本体地位的高度,那么数据就可以人为制造,就会浸透水分。•这种行为方式脱离实际,极不符合科学精神。如果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就会做错一些事,说错一些话;如果发生在拥有权力的人身上,那就会成为人祸,我们不久前的历史有许多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中国式的争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双方都可以举一些击倒对方的事例,但就是没有统计数据,因此永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幸的是,随着改革开放,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统计数据的重要性,但是数据依然没有发挥它的力量。比如“极少数”“一小撮”这些模糊数学覆盖了清晰的数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数据就是真相。如果中国公民对数据的崇拜达到了美国人的程度,那么,我们头脑里的“上帝”才会潜遁,云雾就会散开,阳光就会照射大地上,给一切事物描绘出真实的轮廓。•当然,道理永远走在现实的前头,在我们还没实现对数据的虔诚崇拜的时候,我们要来谈谈它的弊端似乎超过了时代。但,既然写文章,那么不妨提及数据崇拜的弊端。比如,数字的客观性会吸尽我们的情感,变成一串冰冷的数据。所以及时提醒是必要的,无论什么时候,人是第一位的。要在数字里看得见人,看得见鲜活的生命,看得见人的尊严,人的意志,人的气息;看得见人的悲欢离合,看得见人的生活。•文章立意的角度落在“数据”或“数据时代”的范围内,都属“符合题意”。题目中四句话的材料可分别作为“引发”的“思考点”,从思考点中展开写作。写作时可以将材料引入文中,也可以不引入,内容只要是从材料含意里引发出来的,都属“符合题意”。材料第一段可引发的立意有1通过数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正向立意)2重视数据是求真求实的体现。(正向立意,但不能脱离数据谈求真求实)3要关注数据、尊重数据、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向立意)4数据要真实可信(正向立意)5数据胜于雄辩(正向立意)6数据是把双刃剑(辩证立意)7不要迷信、盲从数据(反向立意)8对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要大胆质疑(反向立意)9数据不是衡量真理的标准(反向立意)10莫让数据蒙蔽了双眼(反向立意)11漠视数据,灾难无穷。(立意角度落在“数据”、第一段的第二句)材料第二段可引发的立意有:•1.数据的运用和创新带来的变化•2.时代,不能忽视数据。(立意角度落在“数据”、“数据时代”、第二段的第一句)•3.变了。(立意角度落在“数据时代”、第二段的第二句)•4.应如何面对网民的声音。(立意角度落在“数据时代”、第二段的第二句)•5.在数据的海洋中迷失了自己•6.莫做数据的奴隶•7.政府,请用数据说话•8,数据引领时代•2.基本符合题意•若学生在“数据”或“数据时代”的范围内写作,但角度杂糅、观点不清晰,则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的作文。•3.偏离题意•若忽视了材料中“数据”这一关键词,而只抓住材料中其他某一词语来写,属于偏离题意,如只抓了材料中“创新”一词,或把“数据”偷换为“网络”、“科技”等概念者。三、范文欣赏•让数据不再冰冷作家梁晓声曾把现今的中国分为三个中国:数字中国,网络中国,身边的中国。而美国也有一句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数据,已走进并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数据成为了我们度量科学、衡量生活的标准。但生活在数据之中的你我,可有冰冷的感觉?让数据不再冰冷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谢植宣•曾经,我们无限地推崇数据的重要性。百年中国,屈辱百年,一穷二白的我们急需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证明我们的进步。回首那疯狂的大跃进时代,我们把强国梦幻化成那“赶超英美”的钢铁生产数据;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也把富国梦量化成那不断飙升的GDP数据;而具体到个人,我们也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异化为那一连串不断增加的人民币数字。国家的振兴富强,个人的自我实现,好像都和数据紧密相连,数据的作用被无限地放大,以致衍生出可怕的“唯GDP论”、“财富论”。当一个国家、个人,把自己的前进仅仅寄希望于数据之上时,难道没有一丝冰冷的寒意?没有一种被逼迫至死角的压抑感?•无可否认,当我们对一个事物进行评价时,数据有着其一定的客观性、合理性,尤其在崇尚科学的西方,数据成了科学的度量,成了度量一切的标准。但东方千百年来的智慧也告诉我们:物极必反。当把一个标准的作用放至无限大的时候,也是这个标准产生异化的时候。在数据说明一切的思维下,我们的钢铁产量喜报捷报,但质量却不敢恭维,大跃进变成了数据的浮夸,变成了经济大倒退;我们的GDP一路飙升,但其中又有多少是注了水分的数据,不得而知,而在光鲜的GDP数据的掩盖下,又有多少民生问题被解决了?又有多少百姓诉求被接纳了?当我们手握现金,抑或是看着银行卡了那一串长长的阿拉伯数字时,我们的双手是否干净?我们的内心是否安稳?我们的人情是否依旧?数据不是唯一,更不是万物的尺度,它只是不同的数字,而冰冷的数据不会温暖我们的内心。•但幸好,人终究是人,我们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数据所控制,以致只能生活在冰冷的数据之中。我们的政府不再只是一味追求GDP发展的数据,国务院政府报告也不再把保持8﹪当做预期目标,而把目光放在了民生问题的解决上,民众的幸福成为关注的热点;当2008年汶川地震,今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时,政府也不再把伤亡人数用一个冰冷的数据来代替,而是把所有的遇难同胞的名字进行公布,让死者安息,生者欣慰。试问,当看到一个个同胞的名字在电视屏幕上滚动时,是不是比看到一个冰冷的伤亡数据更加温暖,更加贴心?•拒绝那些冰冷的数据,让数据也能温暖人心,此时,我们就离幸福不远。
本文标题:2013年广州二模作文评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85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