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1、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2、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3.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学习重点】儒、道、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概念阐释】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一、历史背景:[自主学习]阅读本课导言及课后第10页“阅读与思考”,从以下角度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时间:3分钟)(6分)(快速阅读——同桌交流——老师点拨——自我整理)1.经济:2.政治:3.阶级关系:4.思想文化:5.学术环境:总结根本原因: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材料二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材料三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战争。时代变化士阶层兴起,使得思想活跃。归纳: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学术环境: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竞相争霸和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体系,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代表人物政治主张人性论其他主张历史地位孟子荀子仁政学说民贵君轻礼法并施性善论舍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先义后利性恶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奠基人,“亚圣”,传统经典集大成者二、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一)儒家:自主阅读第二——五目,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时间:5分钟)材料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以德行仁政者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孟子荀子仁政→民本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材料二:“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材料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思想:儒家:孟子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荀子思想--自然观:朴素唯物思想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知识梳理一: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政治思想异人性论爱人礼法并施性善论仁政为政以德民贵君轻性恶论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二)战国时期的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墨家道家法家兵家[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第二——五目,完成并记住下表。(时间:8分钟)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地位或影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孔子仁、礼、德治、教育创始人孟子仁政、义利观、性善论亚圣荀子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法并施集大成者老子道、辩证法、无为而治创始人庄子齐物、逍遥、天人“不相胜”文学、美学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韩非集大成者。适应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法、术、势相结合;中央集权;变法革新孙膑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战争规律;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墨子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后不受人们重视了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依据表格思考问题(一分钟):1.在人性论上观点分歧的两位思想家是谁?2.儒、道、法三家的治国主张分别有哪些?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火眼金睛]请判断:这是哪一派别、哪一位思想家的观点?(10分)1、“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4、“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5、“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7、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甲:穿衣服要看天气乙:什么身份地位穿什么衣服丙:衣服讲究是一种浪费,要穿得简单丁:你们太麻烦,上面规定,都穿制服练习册甲:全面归隐自然的隐士派乙: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丙: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丁:拥有无限同情与向上心的学派道家(顺应自然)儒家:恢复周礼墨家:“节用”法家:以法治国道家(顺应自然)法家:中央集权墨家:代表劳苦大众儒家:仁、仁政【概念比较】1、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提倡民本,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轻徭薄赋,这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2、韩非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不同。(1)现代的“法治”《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来治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不因为领导人的更换而改变: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实质是专制主义。(2)目的:现代“法治”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主要是为了君主统治服务的。(3)现代“法治”是否定任何特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君权专制下的“法治”。总之,韩非提倡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缺乏现代“法治”的积极因素。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阅读教材最后一段,结合下列材料,从地位、性质、对后世的角度来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6分)(时间:3分钟)材料一教材P10最后一自然段。材料二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教版1、地位:重要阶段,基础2、性质:思想解放运动3、对后世:儒家——政治理想与道德准则道家——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宏观把握】儒家——政治理想道德准则墨家生产力发展思想领域道家——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法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兵家共同构成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10年1月22日《孔子》剧组曲阜祭孔,香港巨星周润发亲拜孔子。请回答:(1)孔子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6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材料二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三字经》请回答:材料二中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现在各地兴起研修《论语》的热潮,研修《论语》有何现实意义?(6分)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现实意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修养。材料三2010年3月2日,开普数学科技学院礼堂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该校与山东淄博实验中学合作建立的南非首家孔子课堂揭牌仪式隆重举行。驻开普敦总领事郝光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引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古训,勉励大家努力学习,成为未来南非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中南友好交往的使者。——中新网请回答: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弘扬的原因。(8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主张为和平化解各种矛盾提供了思想依据;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㈡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足食,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__《论语·颜渊》•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__《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__《荀子·王制》•请回答:•(1)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分)民本思想•(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4分)••(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4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5分)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爱百姓民贵君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唐太宗贞观之治•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墨子》•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湖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兼爱非攻儒家•相同点: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不同点: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行王道之治韩非子重视“刑”的作用,强调用严刑镇压人民反抗,实行霸道之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身体健康!达标检测答案•1-5CDCDC6-10AAAAA•参考答案:
本文标题: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882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