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一、苏联解体的原因(一)、政治体制僵化1.新型政治体制的确立俄国是一个具有三百多年专制制度统治的历史国家,俄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长期落后欧美国家,在政治上亦同样如此。俄国的政治现代化起步甚晚,而且走着一条艰难的发展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苏联人民推翻了统治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工农临时政府---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布尔什维克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型政权的建立,苏联人民刚沉浸在解放的喜悦当中,还没来得及庆祝,就遭到美国为首的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又一次遭到严峻挑战。10月15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采取一切措施反击国内外武装分子,保卫莫斯科。最终以协约国联合俄国国内的反苏反共势力的失败而告终。1918年随着《布列斯特合约》停战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苏联从一战中正式撤出,也标志着帝国主义的反苏的阴谋的瓦解。使苏联从一战的泥潭中撤出,为苏联政权的建设和巩固赢得了建设时间和相对和平的建设环境。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苏维埃开始了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在政治方面,成立以苏维埃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国家组织体制,并下设内务、外交、农业、劳动、财政、司法、工商法、粮食、教育等12个部门和一个陆海空人民委员会的国家行政机构。然而从组成成分来看,构成这些国家运行体制的人,都是清一色的苏维埃布尔什党员,所以就其实质来说,苏维埃政府是一个迥异于高度民主的体制,它以权力集中为特点,虽然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保障了社会主义,然它在整个国家体制中,没有真正负担起执行无产阶级政权的职能,造成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局面,同时整个体制中缺乏权力监督机制,列宁在其晚年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苏维埃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极少有重大的改变,这些机关仅仅是在表面的稍微粉饰,从其他方面看,仍然是一些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我们称自己机关的这个,那个机关,实际上是和我们格格不入的,它是资产阶级和沙皇制度的大杂烩。”【1】由此可看出在苏维埃政治初期的改革和建设中,只是在旧有制度的基础上的稍微改动,封建残余和资产阶级仍然存在,其实质还是办事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监察制度不全,正当不分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这种模式对其下一代领导人的改革提供了错误了改革路线,为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的发展埋下了思想的模式种子,也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20世纪,特别是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于1922年就任党的总书记,为了完成党向社会主义的过度的历史使命,提出要通过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的,有计划地,严格的国家组织,最终过渡社会主义的提纲方案,在这种政治思潮的支配下,斯大林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初步形成。它主要表现为:一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与“人民自治”向党对苏维埃实行“监督”最后向政党合一的政权管理方式转变【2】。二是由苏维埃民主制向缺乏民主的高度集权制的转变,三是强调权力集中和思想集中。通过这些措施,2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最终确立。并以宪法的形式对其这一政治模式进行确立。导致权力过于集中,中央与地方权力不可协调。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建设让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但也造成工农业发展失调,而斯大林的权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使总书记拥有“无限权力”,而这种政治体制直接导致的是,个人权利过于集中,政党不分,个人崇拜和盲目信任,并沿袭了整个苏联改革和建设的始终,从而使政治制度僵化,最终走向崩溃。3、高度集中政治体制下的“冒进”、“求稳”与“崩溃”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历史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阶段,在此关键时期,赫鲁晓夫新的苏共接班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顶着党内外的重重压力对政治体制进行了锐意的改革,首先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开展了清除“贝利亚”运动,又发表大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些措施的实施导致了在党内大肆批判斯大林及他的个人崇拜,造成了党内外对苏联社会主义先辈思想的否定和恶意恶化,同时由于他缺乏对当时国内外国情和国际情形的客观认识,过度批判斯大林,造成了党内思想的混乱,具体方针政策上主观随意性,在改革中急躁冒进,并提出20年建成社会主义的口号。他的这种主观主义的冒进改革是在缺乏实践基础缺乏理论指导,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反复和微调粉饰,最终还是走向斯大林模式的老路,最终导致在实践中的失败。在政治方面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最为稳定的时期,党内部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情绪相对稳定,苏维埃联盟相对稳固。国际环境相对和平,美苏处于“势均”,为了清除赫鲁晓夫时期造成的思想混乱和党内组织的涣散,迫于压力只是对政治方面进行了微调,由此可看出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时期从整个国际到党内和他所进行的改革都是在“求稳”的路线下实行的。综上可看出在斯大林逝世后,改革的总基调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微调,并没有成功突破这种体制,这种徘徊的发展,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停滞,政治制度的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关键原因。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1985-1991)苏联正处在历史上急剧动荡时期,国内民族矛盾激化,国外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都使这个国家处在危机的边缘,而他却忽略客观的国际情形本国国情和民族矛盾,主观臆测的进行全面改革,这种错误的认识最终将苏联送上解体的边缘直至崩溃。二、发展落后的经济体制(一)列宁时代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初首要面临的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变苏联沙皇时代所遗留下的满目疮伤的国民经济现状,完成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提出了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斗争的口号,他认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起点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解放生产力,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恢复国民经济,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苏维埃颁布法令,宣布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禁止商业贸易,最大限度的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经济的战时共产主义,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战时共产主义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价格机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所带来的矛盾,列宁在战时经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目前我们正处在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在列宁的指导下苏维埃政权及时的调整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型经济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完成农业集体化;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初步完成了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标志着一个新型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制度在全球的建立,但就其本质来说它仍然是一个不成熟,处在探索阶段的,不稳定,不完备的经济实体。(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为了进一步加强经济体制建设,探索更加完备更为符合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完整经济制度,苏维埃第14次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任务,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应该最大限度的符合军事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中发展重工业;随着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启动,“指令性经济”被彻底引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局中,政府在只给予人民必要的生活生产需求情况下,政府决定全国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完全建立在“计划指令”的范畴中,所有的五年计划都是为了提高工业生产值,造成“高度集中的工业体制”,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农民生活艰难,情绪高涨,为了稳定国内人民的高涨情绪,苏维埃政府迫于压力和为把苏联建设成更高水平的工业强国计划,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战略方针,以工业化耕作促进农业发展,协调工业生产值。但是这种过分强调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严重的超越了苏联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人民的认知能力,在苏联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弊端愈加严重,导致经济停滞。(三)赫鲁晓夫时代“农业”的全面改革赫鲁晓夫素以农业专家自居,它的经济改革更是侧重于农业,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工农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赫鲁晓夫在农业上进行改革,所采取的措施有:一是提出垦荒运动;二是扩大农业自主权,改革农业计划管理制度;三是调整国家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使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定下的指标不切实际,许下难以兑现的承诺,助长了浮夸风,到1958年农业就走上了滑坡路,甚至农产品不能自足,到了进口的地步,改革没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由此可看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只是在斯大林模式上的计划农业,最终还是在旧有经济体制下徘徊,没有突破和创新,经济体制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四)“加速战略”下的经济僵局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处于急剧动荡时期,国内思想混乱,国际上美苏全面对峙,在这样敏感而特殊时期,勃列日涅夫在没有审视清国情下,冒然提出与国情不相符合的“加速战略”,加速发展社会主义,造成国内混乱,经济停滞,党员纷纷退党,最终挫败将社会主义送向灭亡。综观整个苏联的经济改革,都是建立在与国情不相协调的计划指令性,高度集中性,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的,忽略市场调控,发展落后的经济体制,这种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落后体制最终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思想理论滞后(一)马克思主义沿袭下的列宁思想苏维埃政权是建立在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人民矛盾激化不可协调的的基础上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十月革命前后,列宁的指导思想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沿袭和预测,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只是照搬马克思设想,然后直接运用在俄国社会主义生活中去,结果遭到挫败,在新经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探索中,总结出了关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这些想法从总体上构成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二)斯大林高度集权思想由于列宁的逝世,“对怎样建成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没有做出具体的回答,斯大林上台以后,从“怎样建成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出发,辩证的提出了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果实;如何在艰难之中建成社会主义;成为巩固政权首要解决的问题,它还在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成怎样的社会主义和对未来发展重大规划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发展。在斯大林思想的的指导下,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和思想垄断局面。同时斯大林思想被二战后新型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并以其作为绝对的社会主义正统思想为多数国家所采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斯大林思想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否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思想僵化,改革权力过于集中,贯穿了整个苏联建设的始终。的并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而愈加明显。可以说没有斯大林思想的启发,就没有20世纪苏联以外各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创新,但应清晰客观的应用辩证的思想评价这种思想体制。(三)指导思想的混乱--赫鲁晓夫时代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认识到个人崇拜和高度集权对党和自己统治权的制约危害,对其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思想理论和建设路线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是却在如何能消除斯大林弊端影响和如何制定新的思想路线上,他过度批判斯大林及其形成的建设思想路线,没有运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观点去全面的看待问题,在批判个人崇拜破除个人迷信时,没有用辩证的唯物论,缺乏客观的评价,没有把握好批判的尺度,和掌握马克思想的适度原则,以个人崇拜为出发点进而全盘否定斯大林思想,对斯大林的批判上升到全面否定。最终造成了思想的混乱,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开始崭露头角,由于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时,没有认清国情对向社会主义过渡采取盲目乐观态度,并提出20年建成社会主义,这一系列的措施,严重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们在思想上更加混乱,最终导致在实践中的失败。(四)指导思想的混乱-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27后,随着“新思维”战略改革思想的提出,为了吸引人们积极的参与改革事业,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公开性”和“民主化”的口号,以此深化人民的社会主义自治,进一步完善和发扬民主,社会主义民主让许多党员难以接受,并失去信心。改革逐渐偏离社会主义道路。1988年3月3日《苏维埃俄罗斯报》刊登了《我们不能放弃原则》的社评;对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得到不少人的响应,认为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
本文标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98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