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预算会计第一章 概述
1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教师:陈思颖课程性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财税及会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在于重点掌握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的业务及核算。会计企业会计预算会计政府总预算会计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前言先修课程:《基础会计》课时分配:共32学时。讲授与习题相结合。课程考核:采用双及格线(1)平时成绩占5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20%)考勤情况(20%)课堂问答(10%)(2)期末考试成绩占50%参考书赵建勇主编:《预算会计》(第三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李海波主编:《新编预算会计》(第六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7月孟凡利主编:《当代西方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大连出版社,2005年12月石英华著:《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1月财政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一篇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理论第二篇政府会计四大部分第三篇非营利组织会计(重点讲事业单位会计)第四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与会计核算第一章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概述第一节我国的预算会计概述第二节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要素第三节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规范体系第一节我国的预算会计概述1、预算会计的历史回顾2、预算会计的概念3、预算会计的适用范围4、预算会计的主体5、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6、预算会计的特点7、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一、预算会计的历史回顾预算财务会计制度的形成1、1949-1978年计划经济下的预算会计1949-1978年是我国预算会计的起步阶段。1950年,财政部颁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在这两个制度中首次明确了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记账方法等。这一阶段的预算会计制度模式,是按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收统支模式设计的,把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融合在一起,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它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预算会计已显露出许多缺陷与不足,这也是第二阶段预算会计改革的根本原因。一、预算会计的历史回顾一、预算会计的历史回顾2、1979-1993年计划商品经济下的预算会计1979-1993年,我国进入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时代,财税体制随之也做了调整。1988年8月,财政部对1965年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对《地方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部分修改,修改内容主要有:规范了单位预算会计的名称、扩大了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情况,为实行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种不同预算管理方式的事业行政单位设计了相应的会计科目,规定了具体的核算办法。此次预算会计改革,为我国各级事业单位实行从“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向“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改变,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限制,这一阶段的会计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一、预算会计的历史回顾3、1994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预算会计1994年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随着财政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已不利于发挥预算会计的职能作用,迫切要求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进行改革。随着国家预算管理制度和事业行政单位财务制度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部制定了一系列新预算会计制度。一、预算会计的历史回顾《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于1997年1月1日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并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新的预算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对我国传统预算会计体系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我国预算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改革的要点包括:一、预算会计的历史回顾(1)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预算会计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我国预算会计主要是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除此之外,还有参与总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税收征解会计、基本建设拨款会计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参与国家预算收支执行工作,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形成了遍及全国的会计核算网络。一、预算会计的历史回顾(2)重新确认会计要素,改变了会计核算的平衡方式。将预算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不再将会计科目划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三类;会计平衡公式由“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改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静态上)或“资产+支出=负债+收入+净资产”(动态上)。一、预算会计的历史回顾(3)改变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取消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上实行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种管理方式,对事业单位统一采用“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方式,对行政单位统一采用“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一、预算会计的历史回顾(4)改进会计科目设置,改变了记账方法。取消原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的三套会计科目,使用统一的会计科目。重新归并和设置了会计科目。同时,把预算会计记账方法统一改为采用“借贷记账法”。(5)改变了会计报表。改变后的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必要的附表、会计报表说明书组成。一、预算会计的历史回顾1、预算会计的概念预算会计是指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各级事业单位和各级行政单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财政资金运动及其结果进行核算、反映和监督,以促进财政收支任务圆满实现的一种财政预算管理活动。这个概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会计主体。第二,会计客体。第三,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二、预算会计概念:二、预算会计概念:2、预算会计的前身在古代被称为“官厅会计”,在旧中国被称为“政府会计”,包括税收会计、经费会计、收支会计和综合会计四大部分。3、政府的范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既包括政府的各类行政机关,也包括政府所属的公立非营利组织(如学校、医院等)或称为政府非营利组织,还包括政府举办公立企业或政府企业,但不包括私立非营利组织和私立企业。这些单位和组织执行或基本执行政府职能,其业务运行不以营利为目的。在我国,“政府”的含义比较窄,一般仅指各级政府机关、立法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军队。二、预算会计概念:三、预算会计的适用范围:预算会计适用范围包括:1.有预算缴拨款关系的单位;2.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的单位。财政部门:是指既有负责编制和执行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预算的职能部门;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事业单位:是指不具有社会生产职能和国家管理只能,直接或间接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四、预算会计的主体:会计主体:各级政府、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Ⅰ.行政单位会计主体–各级行政单位行政单位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如法院、公安)、检察机关,以及政党组织(市委等)和人民团体机关(如工会、妇联、青联、学联、青年团、台联、工商联、侨联、科协、文联、记协、对外友好团体)。Ⅱ.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各级国有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包括两大类:1.科学文化事业单位2.公益事业单位(气象、水利、计划生育等)Ⅲ.财政总预算会计主体–各级人民政府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而不是财政部门五、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预算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即预算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地说,财政性资金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就是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预算会计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由于政府财政部门和事业、行政单位执行预算的任务和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尽相同,所以其核算对象也有所差别。1.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各级政府总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预算收入、支出和结余,以及在资金运动中所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2.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事业单位实际出发的各项收入、支出和结余,以及在资金运动中所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3.行政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行政单位实际出发的各项收入、支出和结余,以及在资金运动中所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五、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预算会计的特点是同企业会计相比较而言的。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同企业的性质、任务、资金来源和资金运动的方式不同,两者不仅核算的对象和任务不一样,而且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别,其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具有统一性和广泛性;(二)不以营利为目的;(三)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结账基础。六、预算会计的特点(一)具有统一性和广泛性预算会计体系是与预算管理体系相适应的,预算会计是以国家预算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与国家预算年度一致、收支划期一致、收支科目一致、核算内容一致、组成体系一致。这“五个一致”决定了预算会计必须在全国形成一个预算会计的统一核算体系和信息系统,从预算会计所提供核算的预算收支指标内容看,预算会计具有统一性的特点。六、预算会计的特点预算会计广泛性的特点是就财政总预算会计而言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国家预算收支,它既反映物质生产部门预算收入解缴情况,同时要反映预算支出的使用情况,还要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资金的领拨和适用及其结果。因此,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和范围比企业会计核算内容和范围更为之广泛。六、预算会计的特点(二)不以营利为目的会计为之服务的单位按其业务活动目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并按所有者出费比例进行利润分配的经济组织,成为营利组织;另一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单位,这类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取得了收益也不必按资产提供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成为非营利组织。六、预算会计的特点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决定了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目标、会计核算对象、会计核算原则上都具有显著的差别。六、预算会计的特点(三)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结账基础各级总预算会计和单位会计为了准确地反映报告期的预算资金收支和单位资金的执行情况,应以本期实际收到和实际付出的数字划期,而不能把本期应收未收或应付未付的款项列作收入和支出。这样,才能既准确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又能及时编制会计报表和落实年度预算收支结余。六、预算会计的特点六、预算会计的特点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不同:(1)不提供物质产品;(2)不以盈利为目的;(3)资金来源的渠道主要为财政拨款。其具体表现为:1.会计主体不同预算会计: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企业会计: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企业。2.会计核算的基础不同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对于非生产经营性的业务均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而事业单位在事业业务活动之外所进行的生产经营性、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业务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会计:全部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记帐基础。3.会计要素构成不同。预算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4.会计等式不同。预算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十净资产;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5.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如在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一般应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外投资一般与投资基金相对应等。七、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中央预算政府预算地方预算财政总预算会计预算会计单位预算会计1、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分级(5级):中央、省、市、县、乡(
本文标题:预算会计第一章 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1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