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23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抛锚式教学方法初探何伟祯广州市三十三中学Tel:020—84400874E-mail:juno_he@sina.com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受到重视。抛锚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通过生物抛锚式教学实践,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进行初探,以及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生物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关键词: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自主能力生物教学1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受到重视。抛锚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通过生物抛锚式教学实践,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进行初探以及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生物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理论基础人类进入信息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以建构主义理论的教育思想逐渐受到重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大纲明确要求课程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参观、讨论、实习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等能力。可见,建构主义与生物教学目的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抛弃了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抛锚式教学就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形象地将确定所需表达的课题作为“抛锚”,一旦课题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如同轮船被锚固定住一样。因此,抛锚式教学也称“基于问题的教学”。3生物抛锚式教学方法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多次尝试将抛锚式教学方法引入生物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对抛锚式教学的认识。在下学期初本人接受了以初中生物沿海版第二册第八章第二节动物的生长发育为课题上一节区级公开课的任务。这节课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沿海版教材小综合体系的特点。课文可选取题材丰富多样,包括鱼纲、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我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把按教学内容把学生随机分为四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课前利用图书馆、报纸、网络资源,查找与自己小组要完成的主题有关的资料,包括录象、图片和文字说明,也可以亲手养殖小动物,并坚持每天写简单的观察日记,最后把所饲养的小动物制成标本。经过小组讨论,整合筛选,整合出典型题材,在课堂上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新知识。经过各小组同学的共同协作,最后各组都能以各自特有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小组智慧的结晶。例如第一组的同学以给录象配音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了昆虫生长发育过程;第二组的同学以讲解饲养心得和标本展示的形式向同学们介24绍了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第三组的同学以童话式的小品向同学们介绍了鸟类生长发育过程;第四组同学以网页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哺乳动物生长发育的多样性。展示形式生动活泼,同学们在掌声、赞叹声、欢笑声中掌握了新知识,同时也获取了成功感,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也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主导作用,在每一组展示过程中,或完毕后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或作出小结性发言,使学生深入认识各个代表动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特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按照传统教学,这节课的可选题材较多。正因为可选题材较多,也是讲课难点所在,教师容易陷入为举例而举例的误区中,而且,丰富多才的动物生长发育过程很难用语言。另一方面,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也较容易被众多的例子多惑,没认识到生长发育的本质。这节课成功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4生物抛锚式教学的特点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抛锚式教学方法运用于生物教学,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情景下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抛锚式教学以确定的主题或事件作为“锚”,要求学习者自己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通过获取直接的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的讲解。抛锚式教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情景创设和确定主题:首先选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若干主题,要求学生分组根据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选择一个主题,并针对这个主题创设接近于现实环境呈现学习内容的情况,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情况中发生。这样,学生有机会在不同情况中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从而变封闭的“小课堂”为开放的“大课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酝酿、想象、探究,改变传统课堂的传统教学,形成探究学习氛围,增强课堂教学价值。(2)自主学习:当学习主题确定后,家伙司并不是直接想学生教授学习方法,而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帮助、引导学生确定学习内容表,明确完成问题所需知识点。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资料、视频资料、CAI或INTERNET查阅等)来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能够建构自己的知识链,培养了发散思维,掌握了主动获取、分析和应用相关信息资料的能力,构建所学知识的意义,形成较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3)协商学习:抛锚式教学是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完成的,在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后,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不同意见观点的交流、补充,加深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协商学习,建立起一个学习整体并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其中一员。这样,学习群体的思维可以被每一位学习者共享,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4)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过程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亲自参与了对知识的构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根据自身学习的反馈信息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动态的了解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将学生的认识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5关于抛锚式教学方法应用于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任何一种理论或方法都不是完全使用于某一学科或某一堂课,我们不能不加思考的生搬硬套,而是为我所用,取之长,补己短。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抛锚式教学应用于生物学科也有一定的局限性。5.1抛锚式教学较适用于动态生命现象、规律的教学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发现、学习、建构,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生命科学中涉及到许多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等生命发展规律,这些知识动态变化过程,探索性强,较适合使用抛锚式教学方法。另外,生命科学中还涉及到许多生物结构基础,这些知识是静态的客观真理,要识记的内容多,可探索性不强。因而涉及这些知识的新授课如果使用用抛锚式教学方法,效果还不如采用传统教学效果好。255.2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学习,并利用网络的扩展让学生自由表达,是学生不受教师“话语”权力的限制。表面上看来,教师的作用似乎已不再像传统教学那么重要,但是,实际上教师的责任和作用非但没有减弱,而且必须加强,才能真正运用抛锚式教学。在在课题的拟定上,教师必须考虑到血色怀念感的接受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在课件的运作中,教师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协作作用,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的查阅资料,以致事倍功半,挫伤学习热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协作讨论中,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探索,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效果评价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指导和鼓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说,运用抛锚式教学,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者、协作者、促进者的作用。5.3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多种方法交互使用生物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必须充分认识到生物教学的特点,不一定单纯地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学习整体由许多学生组成,而每个学生又存在个性的差异。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应该考虑并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另外,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有许多基础原理或生命现象适宜用传统讲授或演示方法,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运用抛锚式教学进行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灵活地加以运用,或以某种为主,其他为辅。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交互使用,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6结论在进行抛锚式教学实践中,我也受益匪浅,并对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重视学科声的自主学习,这是教学发展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无事可做.教师作为群体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的协作者,应该把“教“融化在学生学习中,唤起学生更活跃的思想。今后,我们应该在这一领域内开展更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使之更加适应我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目的,更好的为生物教学服务,为教育服务。参考文献[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2]李添甜.英语抛锚式教学方法探索.全国首届“学科四结合”年会.山东省日照市.2001.207-211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