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从“乾”和“坤”讲述《易经》的哲学内涵
三正易经网|从“乾”和“坤”讲述《易经》的哲学内涵一、问题的提出《周易》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之首,“三玄”(《老》、《庄》、《易》)之一。讲中国学术,讲中国哲学,讲中国思想史,不能不讲《周易》。帛书《要》篇载孔子说:“《易》,……我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又说:“《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1]认为《易》有“德义”,具体而言,既有“以阴阳”表现的“天道”,又有“以柔刚”表现的“地道”,还有“以上下”表现的“人道”,更有“以八卦”表现的“四时之变”。传世文献也有相同的记载。《系辞传》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并借“子曰”赞为:“《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庄子·天下》篇的“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则概括为:“《易》以道阴阳。”《史记·太史公自序》则曰:“《易》以道化。”三正易经网|所以,《周易》是讲“德义”的,是讲“天道”、“人道”的,是讲“阴阳”哲学的,是一部讲运动变化的“变”经,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近代以前中国学界的普遍认识。但是,近百年来中国学界主流的认识却截然相反。陆侃如说:“我们知道《易经》并不是古圣王说教的著作,而是民间迷信的结晶,从起源到写定,当然需要几个世纪。这些迷信的作品,与近代之‘观音籖’、‘牙牌诀’极相近,既谈不到哲理,更谈不到文艺。”[2]高亨说:“我认为研究《周易》古经,首先应该认识到《周易》古经本是上古的筮书,与近代的牙牌神数性质相类,并不含有什么深奥的哲理。”[3]朱伯崑也说:“就《周易》全书的情况看,大部分内容仍属于筮辞的堆砌,多数卦的卦爻辞之间缺乏甚至没有逻辑的联系。所以《周易》还不是《诗经》一类的文学作品,也不是哲学著作,而是一部占筮用的迷信典籍。”[4]总而言之,他们都认定《周易》的“哲理”是后人“加上”去的,是《易传》强加给《易经》的,这是“孔子之《易》”而非“文王之三正易经网|《易》”。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否定《周易》有阴阳观念。张立文说:“在《易经》的卦、爻辞中连‘阴’、‘阳’两字也找不到,当然无法肯定《易经》有了‘阴’、‘阳’的两个基本范畴了”,“《易经》不见”,因此“不能任意”将阴阳观念“附会到《易经》中来”。[5]《易经》“阴”字仅一见(《中孚·九二》:“鸣鹤在阴”)[6],连“阳”字都没有,怎能说《易经》有阴阳观念?怎能说“《易》以道阴阳”呢?所以,他坐定了“以阴阳”解《易》,是《易传》的无中生有。辩之者却认为:《周易》六十四卦,一共三百八十四爻,都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阴爻和阳爻就是阴阳的代表。《易传》将其阐发为阴阳哲学,应该是合乎逻辑的。但否定论者却不信:“《易经》中‘’、‘’符号,后来都称其为‘阳爻’和‘阴爻’,但其原来意义是否代表‘阳’与‘阴’,在《易经》中找不到根据。”[7]强调“”、“”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坚持要有文字来表现阴阳观念。《周易》是否真的就没有阴阳观念?孔子和以《易传》为代表的三正易经网|早期文献“以阴阳”解《易》,是否真的是无中生有?其间是否另有曲折?这是论定《周易》一书的性质难以回避的问题。本文试为之解。二、名异而实同确实,《周易》本经的卦画中只能抽象出“”、“”符号,并没有严格的“阴阳”范畴。但是,中国古人表示哲学范畴,不重形而重实。因此同词异义,异词同义的现象屡见不鲜。汉语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同义词是其语言发达的标志。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同义现象已很突出。如表示看的意思,就有“见”、“观”、“省”、“相”、“望”、“视”、“监”等词;表示洗、浴的意思,就有“沃”、“沐”、“盥”、“洒”、“沫”等词;表示杀伤的意思,就有“蔡”、“杀”、“戕”、“”、“雉”、“岁”等词;表示年老的意思,就有“老”、“考”、“耋”等词;表示给予、赏赐的意思,就有“畁”、“赏”、“锡”、“厎”等词。[8]《尔雅》作为现存的最早的汉语词典,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如郭璞所言“辩同实而殊号者也”。如:《释诂》篇“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是说“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都有“起始”的意思;“天、帝、三正易经网|皇、王、后、辟、公、侯,君也”,是说“天、帝、皇、王、后、辟、公、侯”都有“君”的意思;“如、适、之、嫁、徂、逝、往也”,是说“如、适、之、嫁、徂、逝”都有“往”的意思;“朝、旦、夙、晨、晙、早也”,是说“朝、旦、夙、晨、晙”都有“早”的意思。《释天》篇“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名”,是说年岁的名称,代有不同: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称“年”,唐虞时代称“载”。“春猎为搜、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同样是狩猎,因春、夏、秋、冬季节不同,而有“搜”、“苗”、“狝”、“狩”不同的称呼。换言之,“搜”、“苗”、“狝”、“狩”虽然名称各异,但都是打猎的意思。[9]《吕氏春秋》一书,总共5000词,其中同义词共有472组。每组包括两词的有258组,如邦、国,诵、读;每组包括三个词的有46组,如分、别、辨;每组包括四个词的有24组,如封、疆、境、边。[10]可见其同义词之多。所谓的阴阳观念,其本质就是二元对待思想,也就是对待的统一的思想。[11]这一思想,古人除了用“阴阳”来表示之外,还有没有用其它相近或相似的词来表示呢?也就是说,“阴阳”还有没有同义词?只要我们不是从形式而是从实际出发来思考问题,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三正易经网|先秦文献里表达二元对待思想,“柔刚”与“阴阳”往往无别。我们先来看《彖传》。《周易·否·彖传》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所谓“内阴而外阳”,指否卦下卦为☷坤,☷坤三爻皆为阴爻,故说“内阴”;上卦为☰乾,☰乾三爻皆为阳爻,故说“外阳”。所谓“内柔而外刚”,“内柔”也是指否卦下卦☷坤;“外刚”也是指否卦上卦☰乾。可见,在这里,“内柔”也就是“内阴”,“外刚”也就是“外阳”。“柔”、“刚”也就是“阴”、“阳”。虽然,“柔”、“刚”与“阴”、“阳”指的是阴爻和阳爻,但言外之意,也代表了“天地”、“上下”、“君子”与“小人”。《咸·彖》和《恒·彖》也有“柔”、“刚”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三正易经网|“‘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咸卦卦画为,下卦为☶艮,而上卦为☱兑。恒卦卦画为,下卦为☴巽,而上卦为☳震。依《系辞下传》“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之说,咸卦下☶艮一阳二阴,当为“阳卦”,故称“刚下”;上☱兑一阴二阳,当为“阴卦”,故称“柔上”。恒卦下☴巽二阳一阴,当为“阴卦”,故称“柔下”;上☳震二阴一阳,当为“阳卦”,故称“刚上”。在这里,“柔”、“刚”指的都是阴卦和阳卦。但《恒·彖》“刚柔皆应”说,则是指恒卦的初六与九四、九二与六五、九三与上六阴阳互相应和。“刚柔”也指的是阴爻和阳爻。很明显,这里的“柔”、“刚”是完全可用“阴”、“阳”取代的。所以,这里的“柔”、“刚”也就是“阴”、“阳”。值得注意的是,《咸·彖》的“二气感应以相与”,将“柔”、“刚”所代表的阴爻和阳爻说成是“二气”,是以气化论来解释“柔”、“刚”。而“柔”、“刚”二气,实质就是“阴”、“阳”二气,就是阴气和阳气。再来看《系辞传》:“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这里的“刚柔”,指的是阴爻和阳爻,也可称之为阴阳。故韩康三正易经网|伯注:“相切摩也,言阴阳之交感也。”[12]是将“刚柔”称为“阴阳”。“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孔颖达疏:“以阴阳相合,乃生万物,或刚或柔,各有其体。”[13]“刚柔”也是指阴爻和阳爻,它们的“体”是“阴阳合德”之所生。形式上是“刚柔”,实质上就是“阴阳”。《说卦传》也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两段话表面上说“阴阳”与“柔刚”同中有异,一是“立天之道”,一是“立地之道”;其作用一是“立卦”,一是“生爻”。但紧接着道:“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阴阳”与“柔刚”还是名异而实同。马王堆帛书也有一些记载值得注意。帛书《衷》篇:“《易》之义谇阴与阳,[14]六画而成章。曲句焉三正易经网|柔,正直焉刚。”[15]这是说《周易》的精神是阴阳,在卦画形式上,阴爻“曲句”表现“柔”,阳爻“正直”表现“刚”。“柔刚”实际是“阴阳”的代名词。又说:“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刑,刚柔成浧。”[16]“阴阳”、“柔刚”对文见义。帛书《要》篇:“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柔刚。”[17]此与《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说同。一用“阴阳”,一用“柔刚”,与其说是意义上有别,不如说是修辞的需要。非儒家的先秦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如马王堆帛书《姓争》篇说:“夫天地之道,寒热燥湿,不能并立;刚柔阴阳,固不两行。”[18]“刚柔”与“阴阳”同义。帛书《十大经·观》篇说:“黄帝曰:……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因以为常。……牝牡相求,会刚与柔。柔刚相成,牝牡若形。下会于地,上会于天。”[19]三正易经网|《淮南子·精神》也有相似的描写:“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显然,“牝牡”、“阴阳”、“柔刚”在这里都是同义词。《国语·越语下》载范蠡曰:“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后则用阴,先则用阳”与“近则用柔,远则用刚”意义相同,“阴”、“阳”与“柔”、“刚”完全是相同的概念。由此可见,在表达二元对待思想上,“刚柔”与“阴阳”异名同义,内涵和作用都是基本相同的。“健顺”也是一对与“阴阳”、“刚柔”名异而实同的概念。《泰·彖》云:“‘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三正易经网|泰卦卦画为,下卦为☰乾,而上卦为☷坤。“内健”与“内阳”义同,都是指下卦☰乾三爻皆为阳爻。“外顺”与“外阴”义同,都是指上卦☷坤三爻皆为阴爻。在这里,“健”、“顺”也就是“阴”、“阳”。与《否·彖》的“柔”、“刚”与“阴”、“阳”名异而实同是一致的。《系辞下传》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帛书《衷》篇则说:“川之至德,柔而反于方;键之至德,刚而能让。”[20]乾、坤是“至健”、“至顺”,也可以说是至刚、至柔。这说明,健就是刚,顺就是柔。健、顺就是刚、柔,就是阴、阳。所以,讲二元对待思想,
本文标题:从“乾”和“坤”讲述《易经》的哲学内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64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