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龙源期刊网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作者:井雨霞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02期摘要资助工作不仅要发挥对学生的物质帮助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资助平台实现其德育功能。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关键词资助感恩责任教育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43StrengthenCollegeStudents'ResponsibilityConsciouswithThanksgivingEducationasthePointcutJINGYuxia(Xiame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men,Fujian361024)AbstractFinancialaidworknotonlytoplaytheroleofmaterialtohelpstudents,butalsomoreimportantistoachieveitsmoralfunctionthroughthefundingplatform.Tostrengthenthemor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Focusonthecultivationofstudents'senseofresponsibility,thanksgivingeducationasthepointcut,tocultivatequalifiedbuildersandreliablesuccessofsocialism,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andbuildingaChinesedreamhasfar-reachingsignificance.Keywordsfinancialaid;Thanksgiving;responsibility;education随着社会进步,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大,各种奖学金、助学金项目层出不穷,2007年国务院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同的资助类型具有不同的感恩教育意义,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应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1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感恩”在我国汉语体系中表述为“仁”、“义”、“孝”。“感恩”在西方,本义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面包和水,之后衍生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的心。感恩的心态是社会文明发展,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它普遍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及整个社会中。目前,从高校的“奖、助、贷、勤、补、免”到政府拨款、社会团体、个人捐助,各类资助项目极大地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虽然受到资助的学生大都能够感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对他龙源期刊网们的关爱,自强不息,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但也有部分学生还是存在着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些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资助和付出缺乏感恩之情。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不懂得感恩父母;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挑三拣四,碍于情面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为了获得资助而争当特困生,不注意节俭,任意挥霍资助金;不积极面对就业,责任心不强等;有的学生获得资助,连说一句感谢话、写一封感谢信都无法做到,也不会主动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大学生“等、要、靠”的思想重,只想通过家长、学校和政府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极少一部分,对党、国家和社会、以及父母等从不知感恩。近年来一些大学生不顾家庭生活的困难和父母培养的艰辛,也没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认识,互相攀比、过度消费,父母成了真正的“衣食父母”,伸手要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南京大学逸夫楼张贴的“伤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凸显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这无疑给大学生道德建设敲响了警钟。2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一是家庭教育乏力。青春期是全世界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和正常表现,大学生正好经历这个时期,容易叛逆,与父母容易产生距离。国外孩子真正的叛逆期一般在14岁左右,但无论贫富贵贱,都以向父母伸手为耻。在中国,这种叛逆期被推迟到了18岁以后。我国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非常溺爱。一跨进大学的门槛,很多家长认为他们上大学后就是一个成人了,应该懂得关心和理解父母。然而,多年父母生活上的大包大揽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情商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和阻碍,认为无论父母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责任意识。二是教育取向偏差。在高考的压力下,许多孩子及家长成为惟分数论者。应试教育体制更让许多高校仍以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衡量尺度,受到这一教育取向的影响,让学生为了评奖评优和获得资助而专攻学习。家长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成绩,而淡化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对人和事的情感越来越淡漠,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三是教育活力不够。目前有些高校依然沿用陈旧的教育模式,陈旧呆板的说教让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感到反感。而信息时代平等互动、真诚坦率的教育尤其重要。另外,学校和社会又没有给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锻炼机会,使得其在实践磨练中受到教育和引导比较少,从而造成大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意识普遍较差,依赖意识太强,责任意识太弱。3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2008年,在抗击冰冻雪灾中,有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有爱就有感动,感动是一种责任!”这句话道出了感恩和责任的重要联系。对我们每个社会个体来讲,感恩是一种对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坚守;感恩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责任的担当。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亟待加强,大学教育必须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让他们真正拥有一颗感恩之心。龙源期刊网一是加强感恩示范教育。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有一句经典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美国一位民族英雄内森.黑尔德说:“我唯一的憾事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祖国。”感恩应该成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多大学校友和企业人士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常怀感恩之心,捐资助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感恩教育的示范和榜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自强自立,过早地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且心怀感恩,将社会给予他的爱心资助设立爱心基金,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先进事迹是感恩道德教育的典型,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加大力度进行典型的正面引导和教育,让大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意识到感恩绝不是简单的索取,或者单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是一种大到对国家、对社会,小到对家庭、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是一种道德追求。二是加强感恩综合教育。父母、师长、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使学生懂得回报父母生养之恩,懂得珍视师长的启蒙教育之恩,懂得回馈社会和大自然的供养之恩,他们就不会轻易有极端行为,为此,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厦门理工学院推出的亲情教育,开展“感恩周”活动,布置寒暑假亲情作业,得到家长的拥戴和学生的响应。家长也应配合学校给孩子上好“感恩”这一课,通过让他们干点家务活,参加义工、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培养感恩意识,让他们多做为父母尽孝心、为社会献爱心的事,把感恩教育落实在行动中,扎根在心灵里。三是培育校园感恩文化。大学时代是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现在很多高校开展“感恩节”活动,围绕节日主题活动使学生反思自己、加强自律、欣赏他人、心存感激,通过开展感恩系列活动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营造感恩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除了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社会和国家。在5.12汶川大地震时,大学生中自发开展募捐、献血等活动支援灾区,学生党员带头缴纳特殊党费,同时还针对灾后重建及管理进行了社会实践调研。感恩教育和责任意识培养应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日常教育,潜移默化、健康生动的主题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和责任意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四是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感恩政治教育的意见》,创新大学生德育内容和方法,高校应将感恩等优良传统道德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感恩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引导学生践行“八荣八耻”,克服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抵制不良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更应明确德育工作的职责,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同时还要以身作则加以示范。在资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依托资助平台,建立受助学生信息库及诚信档案,组织爱心社团,鼓励其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将教育融入到具体的行动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筑中国梦,就要大力提倡感恩教育,让大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报效国家、回报社会、回馈自然。知恩、识恩、报恩龙源期刊网应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在中国梦的远大征程中,培育幸福感、宽容心,增强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参考文献[1]赫崇飞,王继辉,彭勃.试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之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J].福建论坛,2010(6):121-122.[2]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94-96.[3]张晓芳.以育人为导向完善资助机制全面提升资助效益[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8):81-83.[4]彭春丽,张宝.论感恩教育缺失问题[J].求索,2007(9):120-121.
本文标题: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0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