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周教案)
教案首页任课教师蒿景兰课程名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习者在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其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掌握教育信息化与IITIC的概念并理解教育信息化与IITIC的关系;2.理解IITIC的发展历程、内涵与实质;3.了解IITIC的误区及其正确的实施途径与方法;4.巩固并了解IITIC的学科理论基础;5.掌握IITIC教学环境的创设方法、ISD方法、资源设计与开发方法;6.理解IITIC的常用模式,并在相关案例学习基础上应用相应的模式开展教学;7.掌握IITIC的评价方法;8.了解AI的发展及其对IITIC的深化与丰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考核方式考查教材选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参考资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理论课授课教案任课教师:蒿景兰课程名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授课章节课程说明及安排班级人数12大349人12大447人授课时数2授课时间2016年9月5日授课地点F213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内容结构框架知道本课程作用地位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本课程作用地位难点:本课程作用地位教法与教具讲授法多媒体授课提纲1、师生相互认识2、导入课题3、说明本课程的性质与平时要求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地位与作用5、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作业预习第1章本章小结本节是第一节课,先让同学们了解这么课主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它,这样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雷冰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备注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一、师生互相认识二、导入课题同学们,毕业后有一部分同学会从事教育职业,那么在信息化时代如何进行教学实践,传递教育信息等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问题。因此,为了有效指导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本学期我们开设了信息技术月课程整合这门课程。三、说明本课程的性质与平时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对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们知道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本课程要求:认真听讲做笔记每一章结束后会布置一次作业期末考试:拟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地位与作用(一)提高学习效率(二)扩大教育规模(三)引发教学方式的改变(四)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五、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1.培养与提升良好的信息素养;1)信息素养的内容2)信息素养的定义。2.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问题讨论与延伸:如何达成上述目的?3.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课堂讨论:你认为如何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理论课授课教案任课教师:蒿景兰课程名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授课章节1.1认识教育技术班级人数12大349人12大447人授课时数2授课时间2016年9月6日2016年9月8日授课地点F213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教育技术的概念,并理解信息技术的核心;2.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规定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造;3.理解教育信息的概念,并理解其基本特征与相关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教育技术的概念难点:教育信息化教法与教具教法:讲授法谈论法教具:多媒体授课提纲1.导入2.讲授新课3.总结作业思考:信息时代,有哪些工具软件运用到教学中本章小结本节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教育教学中的技术应用,探讨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并详细讲解了教育技术的起源、发展。讲解过程中结合生活实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雷冰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备注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一、导入浏览第一章内容结构框架。说明本章重难点。二、教育技术概念(二)看图片,说说图片的学习方式与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有什么不同(5分钟)(三)AECT国际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94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三、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四、案例研读教学中可用的技术工具资源包括哪些?理论课授课教案任课教师:蒿景兰课程名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授课章节1.2技术如何运用于教学班级人数12大349人12大447人授课时数2授课时间2016年9月12日授课地点F307教学目的与要求知道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难点:工具资源的分类教法与教具教法:讲授法谈论法教具:多媒体授课提纲导入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工具软件的分类小组分工作业小组调查一个工具本章小结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之后进行案例讨论分析,让同学结合实例更深入理解体会技术在教育教学的运用。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雷冰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备注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一、导入回顾上节学习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技能要求基本技能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三、工具软件的分类信息加工工具:文字处理工具,培养信息组织、意义建构能力。如:Word知识建构工具:“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创作作品能力。如:Photoshop知识表达工具:“集成”工具,培养信息组织、表达能力;如:Powerpoint交流协作工具:培养信息获取、组织、交流能力。Prontpage教学评价工具:评价教与学的效果如:SPSS四、观看《未来的教室》视频五、案例讨论理论课授课教案任课教师:蒿景兰课程名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授课章节2.1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班级人数12大349人12大447人授课时数2授课时间2016年9月13日授课地点F307教学目的与要求能阐述信息技术的组成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技术的组成教法与教具教法:讲授法谈论法教具:多媒体授课提纲1、导入2、信息技术的概念3、信息技术的组成作业无本章小结本节结合教学实例重点讲解了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的组成。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雷冰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备注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教育技术及要素组成,那么技术如何与课程进行整合?二、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何谓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1.信息技术的若干典型定义1)利用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2)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的技术。三、IT技术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四基元)1)感测技术。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2)通信技术。即信息传递技术,其作用是传递、交换和分配信息。如光纤通信、卫星信号传输等。3)计算机和智能技术。即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有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4)控制技术,即施用技术,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3.信息技术四基元及其功能系统;信息技术体系及其层次;理论课授课教案任课教师:蒿景兰课程名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授课章节2.2信息技术如何整合于课程班级人数12大349人12大447人授课时数2授课时间2015年9月19日授课地点F307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影响理解信息素养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素养教法与教具教法:讲授法谈论法教具:多媒体授课提纲1、导入2、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3、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作业无本章小结重点讲解信息素养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雷冰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备注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一、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一)信息时代中教育的若干发展方向1.培养与提升良好的信息素养;1)信息素养的内容2)信息素养的定义。2.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问题讨论与延伸:如何达成上述目的?3.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课堂讨论:你认为如何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二、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一)课程体系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角色;(二)决定课程体系的相关因素;1.人类所积累和需要发展的知识2.当前社会对教育的欲求;3.相应的社会环境、条件;4.学习者的认知、心理等特点;(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上述四个决定课程因素的影响1.知识爆炸vs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2.传统文化传承方式vs信息文化3.传统课程vs信息化课程理论课授课教案任课教师:蒿景兰课程名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授课章节2.3探究影响至深的整合教学经历班级人数12大349人12大447人授课时数2授课时间2016年9月20日2016年9月22日授课地点F307教学目的与要求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功要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技术对学生的作用难点:技术对学生的问题教法与教具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授课提纲1、导入2、小组讨论3、小组成员汇报4、总结作业无本章小结本节以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探究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经历,结合生活实例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雷冰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备注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一、导入技术已经与我们的学习分不开了,那么技术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影响,你所经历的整合经历有哪些?二、小组讨论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学习任务:教师创设了五一黄金周出游的情境,要求学习者通过单元活动,包括查询、整理分析数据,小组论证,制订出假日旅行路线和旅行计划,并向全班呈现结果,交流汇总。学习目标:(1)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时间、路程、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2)主题探究形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信息获取、加工、表达等技能三、小组汇报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哪些环节与信息技术整合?四、总结理论课授课教案任课教师:蒿景兰课程名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授课章节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班级人数12大349人12大447人授课时数2授课时间2016年9月26日授课地点F213教学目的与要求阐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教学重点与难点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教法与教具教法:讲授法谈论法教具:多媒体授课提纲1、回顾上节内容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4、总结作业预习下一章内容本章小结本节结合案例讨论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让同学结合实例更深入理解体会了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雷冰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备注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一、回顾上节内容如何理解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二、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功能1、资源获取、加工、利用2、知识创建、展示、演示3、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4、交流、通信、协作5、练习、测试、评估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1、授导型教学:作为知识演示工具2、资源型学习:做为资源获取利用工具3、探究性学习:作为问题解决及合作交流工具4、情境化学习:作为情境创设和模拟手段四、总结理论课授课教案任课教师:蒿景兰课程名称:教育传播学授课章节3.1什么是有效教学班级人数12大349人12大447人授课时数2授课时间2016年9月27日201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周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