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改性硅溶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0前言硅溶胶是纳米SiO2(二氧化硅)粒子分散在水(或有机溶剂)中形成的胶体分散液。硅溶胶为无色或乳白色透明液体,呈化学惰性,并且具有无臭、无毒及良好的耐腐性等特点。1915年Schwerin[1]首次用电渗析法制备出w(SiO2)=2.4%(相对于硅溶胶质量而言)的硅溶胶,但浓度太低,难以满足实际应用要求。1941年Bird[2]采用离子交换法生产硅溶胶,并且得到大规模的生产与应用。硅溶胶具有许多优良性能(大的比表面积、高吸附性、高分散度、高耐火绝热性和抗氧化性等,并且生产工艺简单、原料来源广泛),因而已成为重要的无机高分子原料,并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纺织、造纸、精密铸造、涂料及电子等领域。然而,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硅溶胶已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故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对传统的硅溶胶进行改进。1硅溶胶的结构与性能1.1硅溶胶的结构硅溶胶胶团具有特殊的双电层结构[3],从而赋予其特殊的性质。通常,硅溶胶中w(SiO2)=15%~35%(最高可达50%),其胶团结构如图1所示,而分子式为mSiO2·nH2O。硅溶胶的基本组成为无定型SiO2,胶核内部结构为—Si—O—Si—链接而成的立体网状结构,表面结合的大量羟基形成极性硅羟基(—Si—OH),故胶核表面呈负电位。在负电位作用下,胶核表面将吸附水化氢离子H3O+及极性水分子,并使极性水分子产生取向,形成吸附层。其中取向的水分子为H3O+的载体,并且n(H2O)n(H3O+)。吸附层与胶核紧密结合,组成胶粒,并随胶核运动;胶粒带有负电位ζ[4],水化氢离子H3O+受到静电作用和热运动而扩散,形成扩散层。扩散层并不随胶粒一起运动,而是与胶粒一起组成溶胶胶团。胶粒所带负电量与扩散层反离子的正电量相等,从而使胶团呈电中性。吸附层和扩散层组成了硅溶胶的双电层结构。1.2硅溶胶的稳定性硅溶胶在pH=8.5~10时相对最稳定,在pH=3~4时则处于亚稳态(比较稳定),在pH≈7时则极不稳定;故市售稳定的硅溶胶通常呈碱性,碱性硅溶胶的化学式如图2所示。收稿日期:2015-09-25;修回日期:2016-08-15。基金项目:宁波市自然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周楠(1993—),女,安徽滁州人,硕士,主要从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防腐涂层等方面的研究。E-mail:zhounan@nimte.ac.cn通信作者:余海斌。E-mail:haibinyu@nimte.ac.cn改性硅溶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周楠1,2,戴雷1,史述宾1,闫立峰2,余海斌1(1.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宁波31520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介绍了硅溶胶的结构、稳定性和理化性能,综述了工业制备硅溶胶的两种常用方法(离子交换法、单质Si一步溶解法),并着重介绍了硅溶胶改性方法(如金属离子改性、硅烷偶联剂改性等)的机制及应用进展。最后对改性硅溶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硅溶胶;改性;制备;机制中图分类号:TQ433.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2849(2016)11-0054-06OOOOHOOSiSiOH3O+H3O+H3O+H3O+H3O+H3O+OOOOSiOOOHOSiOHHOHHOHHOHHOHHOHHOHHOHHOHHOHHOHHOHH图1硅溶胶的胶团结构Fig.1Micellarstructureofludox2016年11月第25卷第11期Vol.25No.11,Nov.2016中国胶粘剂CHINAADHESIVES--54)(667DOI:10.13416/j.ca.2016.11.031胶核表面结合了大量的羟基形成硅羟基,同时还结合了溶液中部分游离羟基,并且连同胶体溶液中的碱金属反离子共同形成了扩散双电层。胶粒表面带同种电荷,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对硅溶胶的稳定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Milonjic[5]讨论了碱金属反离子的吸附量与硅溶胶稳定性的关系。研究表明:硅溶胶中适量的碱金属反离子能平衡体系的电荷,对胶体起到稳定的作用;当碱金属离子过量时,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促进胶体聚集),故在硅溶胶的制备过程中应保持合适的碱金属离子浓度。硅溶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通常为50~400m2/g),粒径为5~100nm,故表面能也相对较大,是不稳定体系。为降低表面能,溶胶粒子易自发聚集,由小颗粒形成大颗粒,进而发生聚沉或凝胶现象。电解质、pH、温度、粒径及浓度等的改变均能引起硅溶胶稳定性的变化。贾光耀等[6]研究了pH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pH=4~7时,易产生凝胶;当pH=2时,溶胶的ζ电位为0,溶胶极不稳定。Lee等[7]采用电渗析法制备了硅溶胶,研究了离子交换膜上的残留物与硅溶胶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溶液的pH、粒径和电解质浓度等都对溶胶稳定性有影响。解决硅溶胶的稳定性是其生产与应用过程的重点与难点。通常,ζ电位、布朗运动及溶剂阻隔的协同作用,可使硅溶胶具备聚集稳定性和动力学稳定性。这3个稳定性因素中有1个因素发生改变,则溶胶的稳定性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现阶段溶胶稳定性机制的研究还未成熟,通常采用聚沉作用、DLVO理论及空间稳定理论来解释其稳定机制[8]。1.3硅溶胶的理化性能基于硅溶胶独特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硅溶胶通常具有下列多种特性[9]。(1)较强的吸附性:因聚合产生的网络结构包含大量的孔隙,对溶液中的其他物质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如硅溶胶能吸附水中杂质,加速杂质的絮凝和沉降分离,故可作为净水剂使用)。(2)良好的绝缘性:电阻一般为8×105Ω。(3)较好的粘接性能:无需固化剂,自身风干即可产生粘接强度,并能牢固黏附在固体表面,而且成膜温度较低,故其可用作电视机显像管中荧光粉的胶粘剂。(4)良好的分散性:分散均匀、黏度低,将其浸入固体物质或多孔性物质中,能使其质地细腻,表面平滑。在铸造工业中,使用小粒径硅溶胶制造的薄壳强度大、光洁度好,其铸件精密度大幅提升。(5)良好的反应性:硅溶胶比表面积大,溶胶表面的大量羟基使其具有优良的反应性。硅溶胶可用作催化剂载体(如用丙烯氨氧化法制备丙烯腈,催化剂与硅溶胶混合使用,丙烯腈产率比原来提高了30%~40%)。(6)良好的耐磨性:硅溶胶涂覆在固体表面,干燥后形成的纳米SiO2颗粒会使摩擦因数增大。Tahmassebi等[10]研究了疏水纳米SiO2对丙烯酸/三聚氰胺汽车清漆涂层耐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纳米SiO2掺量的增加,涂层耐刮擦性能明显提高。(7)润湿性和抗静电性:胶粒表面的吸附水和硅羟基赋予其较好的湿润性和抗静电性能(如磁带经硅溶胶处理后,能防止带电)。此外,硅溶胶还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良好的亲水憎油性等性能,并且还可与其他材料复合使用产生优异的性能。由于硅溶胶具有上述优良特性,并且对环境没有危害,故其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精铸、造纸、纺织、制药和电子等领域[11-13]。2硅溶胶的制备水溶性硅酸盐、SiCl4、(RO)4Si或单质Si等均可用作硅溶胶的原料[14]。硅溶胶的制备方法按原理划分可分为两种:①凝聚法。在溶液中以含Si有机物或无机物为原料,经过化学反应生成活性聚Si微粒,再使其生长、成核,得到硅溶胶。②机械法。利用机械力作用使SiO2微粒均匀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硅溶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按制备工艺划分,硅溶胶具体制备工艺主要有离子交换法、单质Si一步溶解法、电解渗析法、直接酸中和法、胶溶法、渗析法和分散法等。工业上主要采用离子交换法及单质Si一步溶解法,而其他方法则在产品质量或工业应用中均存在较多缺点。2.1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法通常分为4个步骤。图2碱性硅溶胶的化学结构Fig.2Chemicalstructureofalkalineludoxm SiO2nSiO3-22(n-x)H+mnmn2xNa+2x-周楠等改性硅溶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25卷第11期--55)(668中国胶粘剂第25卷第11期(1)离子交换反应(如图3所示):一般以水玻璃为原料,采用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去除其包含的Na+和其他阳离子杂质;为获得更高的纯度,可联合使用弱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除去体系中的Cl-和其他阴离子杂质,制备出高纯度活性硅酸溶液。此时,聚硅酸溶液浓度较低,并呈酸性且稳定性较差,可快速加入少量NaOH或其他碱性试剂作为稳定剂,使其pH尽快达到8.5~10.5(在此pH范围内,溶液呈稳定状态)。反应后,应尽快处理离子交换树脂,使其再生,以供下次使用[15]。(2)晶种的制备:晶种的制备主要经历了2个阶段[即形成晶核和晶体长大(即结晶)],从而得到新的溶胶相;此时,得到的含有胶粒的溶液可作为母液。(3)粒子增长反应:将制得的活性硅酸溶液按照合适的速率加入到母液中,可得到单分散、粒径可控的硅溶胶。(4)浓缩和纯化: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得到的聚硅溶胶通常固含量较低,可按要求对其进行浓缩。浓缩的方法较多,主要有加热蒸发浓缩法、旋转蒸馏浓缩法、真空减压浓缩法和超滤机浓缩法等。浓缩过程中需不断取样检测,使硅溶胶的浓度达到指标要求。所得产品中可能包含少量杂质,需将产品进行离心纯化,以得到高纯度的硅溶胶制品。离子交换法制备硅溶胶的工艺已比较成熟,并且可按照要求对生产工艺组合进行优化,以制备性能不同的产品。其缺点是:需控制反应物浓度,否则浓缩过程能耗较大;此外,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的操作还会产生大量废水。2.2单质Si一步溶解法单质Si一步溶解法是指Si粉经氢氟酸等活化后,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水溶液反应,生成水合硅酸;水合硅酸单体再逐渐聚合成二聚体、三聚体直至多聚体,最终形成碱性硅溶胶。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工艺流程如图4所示。单质Si一步溶解法的产品中杂质含量较少、结构致密、胶粒圆整均匀且稳定性较好,并且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较少,过程较易控制。单质Si一步溶解法也可与离子交换法联用,实现制备工艺优化。然后,其反应速率较慢,并且Si粉转化率较低[16]。3硅溶胶的改性与应用虽然硅溶胶具有较多优良性能,但其稳定性、粒径较难控制,故其作为原料在制备有关化工产品时,终端产物的韧性、稳定性等理化性能存在较多缺点。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要求的不断提高,普通硅溶胶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对硅溶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可提升其原有性能,进而大幅提高其应用价值。硅溶胶的改性方法有化学改性及物理共混两种:化学改性可得到更优异的性能,而后者则因无化学键形成而稳定性较差。常见的化学改性方法有金属离子改性、硅烷偶联剂改性。3.1金属离子改性用金属离子对硅溶胶表面进行改性,可有效改善溶胶的稳定性,制得高稳定性的硅溶胶。其改性原理是:在溶胶中添加多价金属氢氧化物或金属氧化物,胶粒表面部分的硅羟基被金属离子所置换,金属离子起到稳定剂的作用。为制备带负电的硅溶胶,需注意控制表面改性的程度(即胶粒表面金属原子替代Si原子的物质的量分数)。其中,研究较多的有铝改性、硼改性硅溶胶。铝改性硅溶胶的原理是通过铝酸盐与硅溶胶表面硅羟基反应,形成铝硅酸盐负离子,从而制得高浓度稳定的硅溶胶。用铝酸钠作为改性剂,将其溶于水后可产生Al(OH)4-,进而使OH-与硅羟基反应,从而达到改性的目的[17-18]。其改性机制如图5所示。由于带负电的无机微粒加入,使硅溶胶的电负性得到提高,故硅溶胶的稳定性大幅提高。Zelenev等[19]将铝改性的硅溶胶与蛋白质分子混合,发现铝改性硅溶胶的稳定性高于未改性的硅溶胶。1991年约翰逊等[20]制备出一种铝改性硅溶胶。研究表明:该硅溶胶的稳定性有较大提高,并具有较高图4单质Si一步溶解法的化学反应和工艺流程Fig.4Chemicalreactionandprocessofone-stepdissolutionmethodofelementalSimSiO2+(2m+n)H2mSi+(2m+n)H2O
本文标题:改性硅溶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4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