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弘扬儒家文化(讲课版)
1弘扬儒家文化,激发领导干部的内驱力先由一个案例引出这专题:2014年9月24日上午,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且做了重要讲话早在2013年11月26日,他就参观儒家圣地曲阜孔府,并在孔子研究院拿起《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这两本书翻阅,说要“读一读”;孔子学院院长:杨朝明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到北大看望了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汤一介是著名哲学家汤用彤的儿子,汤用彤哈佛三杰(陈寅恪,吴宓)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精神领袖人物,是唯一还活着的称得上国学大师的人。他最在的贡献就是提出集全国之力编撰《儒藏》一、领导干部学习和弘扬儒家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时代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归(1)传统文化被丢掉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把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扫进历史的垃圾桶。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在倡导新文化的同时,传统文化遭到错杀。在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就像一个糊涂的老太……”。(2)传统文化丢失恶果显现:道德缺失:没有公德,亲戚到台湾旅游的见闻;自己去河边看见随手垃圾人情淡漠,人性冷漠:举老人跌没人扶,不敢扶,扶了被老人讹诈;上海80多岁的老人无人养,自己生活。一个小伙出车祸很多人围观,无人打120,自己打电话。各地杀父母的案例层出不穷。钱文忠在一次讲座中谈到自己为了讲《弟子规》让学生为他准备杀父母的案例,足了一包纸,再谈一些标题就够吓人:心灵空虚,信仰缺失:举例1:假活佛行骗,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位自称活佛的人白玛马奥色为张铁林坐床的视频,说张铁林成活佛了,最后四川甘孜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认定此人为假活佛,就是一个商人。举例2:于丹现象:2006年十一黄金周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论语》短短7天就红遍大江南北,形成了种于丹现象,于丹成了学术超女,学术明星。但是很多专家对于丹提出了严厉的批判,比如我们的老师陈卫平,就指出了很多的硬伤:比如,于丹把孔子说成了指引人们精神心灵的至圣先师,事实上,孔子的理解并不为人所知,有如丧家之犬,到处碰壁,他们的弟子也没有于丹讲的那么忠从,广为传播孔子思想,其实陈蔡绝粮之时,孔子的很多弟子都离开了,孔子的两大心腹弟子子贡和冉求都离他而去。2教育去中国化:举例:强化英语的作用,强制所有人学习英语,而不是选修。而中文却被边缘化,古文很多人都读不懂了,就连中文专业的学生也读不懂。举例:画家陈丹青2000年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博导,4年招不到一个硕士,博士因为英语分数不够而无法录取,最后愤而辞去了清华大学职务。鲁讯老先生的文章被请了出去,现在连古诗词都放删除(上海小学一年级课本删除所有诗词)。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有问题的,比如对物植物的介绍都有问题。教育重技能,轻文化,举例,比如,中国的文字是很有文化意义的,但是现在的新华字典却把它简单化,比如清朝一个学堂叫“澄衷蒙学堂”,校长自己编了一个语言课本,叫《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四卷八册,选3291个汉字,插图762篇,天。《新华字典》释义有六:地面以上的高空;自然的;日;气候;季节、时节;迷信的人指神佛仙人或他们居住的地方。《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至高无上曰天”,然后对十一岁以上学生这样解释天空——“天积气也,气包乎地,近地者气浓,离地俞远则愈薄。气尽则空,故曰天空。”物,《新华字典》解释有二:东西;“我”以外的人或环境,多指众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义为,凡生天地之间者皆曰物,分动物、植物、矿物。党:《新华字典》的首要义项是:“政党,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第二义项为——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集团,第三义项为偏袒,最后一个是——旧时指亲族,如父党、母党、妻党。《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五百家为党,如乡党、党人”;这是对十岁以下,对十一岁以上的更进一步:“周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党,朋也,助也,朋助而匿非,则为偏党朋党之党。”前者没有知识,自始至终不告诉读者“党”的本义,由近及远远而无根;后者由知识生发意义,令人信服。2.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核心道家是一种“出世”之学,大多都是事业不顺心,受到挫折,家庭不幸福的人往往容易从道家思想中找到心灵的共鸣,从现世退出来,回到原来的的简单状态。东晋时代的大隐士陶渊明三次为官不顺最后才辞官出世。佛教既不是入世之说,也不是出世之说,而是修“来世”。有一个宗教学的同学读研期间出家为僧的例子。还未入世何来出世,更不要谈修来世。二、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历史悠久,从孔子创立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儒家有十三部经典,儒家本来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但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就把《乐经》给烧了,就只剩下五经了。3《左传》中国第一部编年史,也是文学名著;《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两部著作。《礼记》西汉时期的戴圣对秦汉以前的汉族礼仪的记录;《孝经》是孔子后人记录的关于孝的伦理思想的书。《尔雅》是辞书之祖,第一部词典,全书收录4300多个词语,1.“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对于个人行为的道德约束与规范体现为“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而核心就是仁,我们学习儒家文化,最为核心的就是理解仁。对仁的解释孔子、孟子是最全面,最权威的。孔子把仁做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论述仁是与弟子颜渊(颜回)的一段对话,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进一步追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仁的内容:这就是仁的内容,就是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的人就认为他做到了仁。规范就是“恭宽信敏惠”,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仁者要有五种品德,保持尊严和恭敬,就不会招到侮辱;待人要宽厚,支使百姓,百姓不怨恨,以团结更多的人;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善于思考,行动果断,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好的成绩;善于给别人带来实惠和好处,就可以使人尽力地工作。孝悌:孔子认为恢复周礼就是仁,而周礼是建立在宗法“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做为仁的基础和前提,要做一个仁者,首先必须懂得孝悌,行孝悌。孝悌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行,孝就是对父母还报以爱,对父母孝顺,悌就是对兄弟姐妹的友爱,爱护兄弟姐妹,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以,首先要孝悌,学习都是次要的。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了孝悌的品德,这就是君子的本,立了本,就入了道。有人对孔子的孝道认为是迂腐的,落后的,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了,其实是对孔子的误解,是后人对孔子的刻意改造。孔子对孝的认识很全面。孝悌并不是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孝悌也不是单方面只是儿子的事。孝悌是双方的,是互动的,“父慈子孝,兄恭弟敬”,另外,孝悌也是讲究方法技巧的,不是无条件地服从父母兄长,父母兄长做得符合礼仪的,要听从,如果父母做说得话做得事不符合礼仪规范。这个时候怎么做呢?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4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几,微也,父母如果有过,应当向父母进谏,但是进谏的方式应该是和气悦色,以温柔的声音微微表露自己的意见,只要让父母觉察到自己的观点即可,千万不可认为自己有道理,就大声训斥父母,指出他们的不对,并要求父母该如何如何,这样做是孔子不允许的。是不符合孝的。领导干部不尽孝道例子:原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昭耀。因犯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死刑,有1300多万的非法财产,却不尽孝道,父母和弟妹却很清贫,父母住的破房子,弟弟是个临时工,妹妹是农民。但是他却对妻子的亲属很照顾,两个妻弟都因为他得到提拔。领导干部尽“孝”的例子:周永康修祖坟。(2)仁是主动的,自觉的德性。不需要我们去费力去到处找,不用到书中求,也不用向别人学,它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尔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正喜爱仁道的人和憎恶不仁道的人。真正喜爱仁道的人,他觉得世上再没有比仁道更可爱的事物了。真正憎恶不仁道的人,他实行仁道,不使不仁道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真有人肯花一天的功夫用力在仁道上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或许真有这种人,但是我还没见过啊!所以,孔子承认人性的缺点,人人都有欲望,但是人人都有做好事,做正确的事的能力,孔子不是要消除人性的不足和缺点,这是办不到的,而是要让人保持做好事,做符合仁德的愿望,所以,孔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有这种自觉做仁义之事的自觉愿望。孟子说讲了一个例子,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怜悯之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这就是一种本能,一种本心,孟子说,如果你连这种本心也没有,那你就不是人,没有达到做人的最低标准。反观现在,我们在讨论一个老人跌到要不要扶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伪命题,老人跌倒,你看见了,你就应该有测隐之心,出于道德的本能你就应该去扶一下,而不是考虑对方是不是要讹我。现在我们给道德加上了太多的功利主义让道德蒙上一层灰。道德应当是一种自觉,而不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选择。举一个电车难题。实现仁的方法:那么如何实现仁呢,孔子说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雍也》)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你就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需求要满足。反过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我不愿意他人如何对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孔子认为仁者简单说就是爱别人,这一点孟子做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5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义利观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义利关系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必要认真学习儒家的义利观。义、利含义:所谓义就是道义、道德、公正、正义;利就是私利,个人利益。(1)见利思义。如何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呢,这是义利观的核心,孔孟认为,人不可不重义,也不能离开利,一般情况下,二者的关系应当是统率和从属的关系,应当用义来统率利,用义节制利,个人的利获取应当符合义的原则,应当有助于促进义的实现,为了利而失义是绝对不允许的。子路问成人,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就是说子路问如何才是完美的人,孔子说,有如藏武仲(鲁国大夫)的智慧,公绰之(孟公绰chuo)寡欲,卞庄子的勇武,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文饰,可以成为一个完人,又说,现在完人不必如此,见有利可图,就要想到是否符合道义,见到紧急情况勇于献出生命,与他人的约定,时间虽久,但不忘当初许下的谎言,做到这些就成为完人了。(2)重义轻利。孔子赞赏自己的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强调的是道德上的幸福感,而不是物质的享受。领导干部要向颜回学习啊,清淡饮食,简装素行。彭更曾问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回答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孟子的意思是只要符合道,吃多少都行,否则,一碗饭也不行,领导干部可以爱财,但要取之有道,贪污受贿哪怕只有一分钱,也不可取。如果义利可以兼得最好,这也是理想的境界,但如果两者不能两全,有冲突的话,必须先义后利,舍义取义,甚至舍生取义。孟子就有一个比喻,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舍利取义。朱熹在义利选择上,强调:“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利永远在义后,获得道德上的满足感
本文标题:弘扬儒家文化(讲课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5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