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第八章海水养殖虾蟹类疾病 2
第一节病毒性虾病一、概述病毒性疾病是当前养殖对虾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对全球养虾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二、常见的病毒性虾病及其病原1.对虾杆状病毒病(BP病)1)病原: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penaei,BP)属于dsDNA病毒,病毒粒子大小55-75×300nm,具被膜,具三角锥形包涵体.病毒及其包涵体位于肝胰脏及中肠上皮细胞内,在生殖细胞中无(说明什么?)。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无特殊症状,其活性降低,摄食和生长下降,自净行为减少,体表和鳃部常有生物附着,肝胰腺肿大,EM下可找到病毒粒子。3)诊断方法:LM下可在肝胰腺等部位发现三角形包涵体,EM诊断。4)感染对象:凡纳对虾、墨吉对虾、桃红对虾、褐对虾等Chapter8.养殖虾类疾病2.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MBV病)1)病原: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mondon-typebaculovirus,MBV)属于dsDNA病毒,大小75×325nm,具被膜,具嗜酸性圆形包涵体病毒及其包涵体位于肝胰脏的腺管及中肠上皮细胞内。2)症状和病理变化:外部症状与BP病类似,LM下有嗜酸性圆形包涵体。3)诊断方法:LM下检测嗜酸性圆形包涵体或EM下检测病毒粒子4)感染对象:斑节对虾、墨吉对虾和短沟对虾等3.中肠腺坏死病毒病(BMNV病,BMN病)1)病原:中肠腺坏死病毒(baculoviralmidgutglandnecrosisvirus,BMNV)属于dsDNA病毒,大小70×300nm,具双层被膜,不形成包涵体。病毒粒子位于肝胰脏及中肠上皮细胞内。2)症状和病理变化:感染严重的个体肝胰脏出现白浊症状。对虾苗和幼虾危害严重,感染病毒的细胞的细胞核肥大。3)诊断方法:LM细胞核肥大,EM下检测病毒粒子。4)感染对象: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等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4.白斑杆状病毒病(WSSV病)1)病原: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hitespotsyndromebaculovirus,WSSV)属于dsDNA病毒,大小150×450nm,有被膜,无包涵体病毒粒子位于鳃、肝胰腺膜和肠道等组织的细胞内。2)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虾体变软,离群、靠边或缓游于水面,此后出现空肠胃、身体发红、肝胰脏甚至肠道变红、肝胰腺肿大等症状;头胸甲及腹节甲壳易剥离(不连真皮),甲壳内侧有无法刮除的白斑。3)诊断方法:依头胸甲上无法刮除的白斑可确诊。4)感染对象:虾类、蟹类和桡足类等几乎所有甲壳类,甚至包括滕壶。5)传播方式:纵向传播:横向传播:6)危害情况:对全球虾类养殖造成了毁灭性危害。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5.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IHHNV病)1)病原: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hypodermalandhematopoieticnecrosisvirus,IHHNV)属于ssDNA病毒,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直径20nm,无被膜,有包涵体。病毒位于鳃、前中肠、神经、造血组织、生殖腺、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中。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池边散游,甲壳发白或有浅黄色斑点,肌肉白浊等。3)诊断方法:LM下检查包涵体,或电镜下检测病毒粒子4)感染对象:斑节对虾、凡纳对虾、墨吉对虾和短沟对虾等6.肝胰腺细小病毒病(HPV病)1)病原:肝胰腺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sparvovirus,HPV)属于ssDNA病毒,病毒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直径22-24nm,无被膜,有包涵体。病毒粒子位于肝胰腺管上皮细胞内。2)症状和病理变化:壳变软,肝胰腺萎缩坏死,上皮细胞核肥大,内有嗜碱性包涵体。3)诊断方法:LM下检查包涵体,EM下检查病毒粒子。4)感染对象: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墨吉对虾和短沟对虾等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7.呼肠孤病毒病(REO病)1)病原:呼肠孤病毒(Reovirus,REO)属于dsRNA病毒,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直径50-70nm,无被膜,有包涵体。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的肝胰腺萎缩和坏死,包涵体嗜酸性。3)诊断方法:LM下检查包涵体,EM下检查病毒粒子4)感染对象:日本对虾等8.黄头杆状病毒病(YHV病)1)病原:黄头病毒(Yellowheadvirus,YHV)属于dsRNA病毒,病毒杆状,50-60×150-200nm,无被膜,无包涵体。病毒粒子位于肝胰腺、鳃、结缔组织和肌肉等的细胞内。2)症状和病理变化:头胸部变为黄色。传染快,死亡快。3)诊断方法:头胸部变黄。4)感染对象:斑节对虾等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9.桃拉病毒病(TSV病)1)病原:桃拉综合症病毒(Taurasyndromevirus,TSV)属于细小ssRNA病毒,直径30-32nm,有包涵体。病毒及其包涵体位于鳃、肠等组织的细胞内。2)症状和病理变化:身体从尾扇开始发红,发红部位逐渐前推,病虾不变软,属亚急性可复原型虾病,病情后期身体出现黑斑。3)诊断方法:根据症状诊断,确诊用电镜检查病毒粒子。4)感染对象:凡纳对虾、蓝对虾(有一定抗性)等。5)传播方式:纵向传播:横向传播:6)危害情况:对凡纳对虾的养殖危害严重。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三、对虾病毒性疾病的诊断1。根据症状诊断:如:患白斑病的对虾头胸甲有无法刮除的白斑;患桃拉病毒病的对虾身体有黑斑;患中肠腺坏死病毒病的肝胰腺出现“白浊”等。2。组织学检查:1)常规H.E染色法:过程: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裱片→烘干→脱蜡→染色(Eosin&Hematoxylin)→脱水→透明→封片。2)吉姆沙染色(Giemsa染色)法:可染原生动物、病毒包涵体、细菌等。3)富尔根(Feulgen)染色法:专一染DNA,依此区分DNA病毒和RNA病毒。4)T-E染色:取材→染色(Trypanblue&Eosin)→加盖玻片→观察包涵体5)Wright-Giemsa染色法:检查血液细胞内的病毒包涵体(YHV):6)孔雀绿染色法:用于检查粪便中的MBV包涵体。3。电子显微镜检查:通过电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了解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等情况,并确定病毒的种类。4。免疫学与基因诊断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PCR检测等。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四、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治疗迄今尚无特效办法,现常用方法为通过控制细菌病来缓解病毒病的爆发五、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1.切断纵向传播:1)选择健康无病亲虾繁殖虾苗;2)培育SPR和SPF种苗;3)健康虾苗检查方法:生产上——观察形态、检测活力和抗逆水力;实验室——利用核酸探针等试剂盒或PCR检测等。2.防止横向传播,避免病原的交叉感染1)养殖水体彻底消毒,消灭水体残留病毒性病原;2)有效杀灭和隔离蟹类等对虾病毒性病原的横向传播媒介;3)有效控制养殖过程中换水的水质:a.实行原水养殖;b.增设沉淀池和贮水池(约占养殖水面的1/3-1/5)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3.加强养殖管理,控制养殖水体水质(水环境和病原):1)清池:冲洗→暴晒→翻晒3次以上→池底消毒(生石灰)→进水、消毒→培藻2)加强水质管理,控制各种水质指标位于安全范围;水质合适值其他说明pH值7.5-8.5日波动范围小于0.5盐度5-30(草虾)、0-30(白虾)日波动范围小于5DO5ppm以上不能小于4透明度30-50cm早期低晚期高硫化氢0.03ppm以下pH低时毒性高氨氮0.1ppm以下pH高时毒性高3)加强池塘管理:a.增设贮水池和沉淀池;b.充气系统(数量、方式、位置);c.进排水系统4)饵料管理:a.保证饵料质量(质优,添加多维和中草药等);b.准确计算用量,勿过量。5)定期水体消毒和添加有益微生物等水体生态改良剂。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第二节细菌性虾病一、概述1.1990年以前:认为养殖对虾的主要病害为细菌性疾病;2.1991-1998年:认为养殖对虾的主要病害为病毒性疾病;3.1999年以后:认为养殖对虾大量死亡的原因是细菌病和病毒病综合作用的结果。二、对虾幼体血淋巴细菌病(菌血病)1)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以及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等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菌位于血淋巴内(菌血病);病体因趋光性和游泳力差而沉于池底;急性感染者体表干净,慢性感染者体表常附着藻类等污物。3)诊断:取患病幼体于高倍镜镜检,有发现其血淋巴内有活跃游动的病菌4)流行情况:全球性病蚤状幼体II期后发病最高,发病后常1-2d死亡5)防治:加强水质管理以预防;用3ppm土霉素全池泼洒以治疗。Chapter7.养殖虾类疾病三、红腿病1)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河流弧菌等2)症状和病理变化:附肢特别是游泳肢变红,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有时也可表现为附肢变红,从头胸甲至尾扇变白。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血淋巴和血细胞变少,血液凝固变缓甚至不凝固等现象。3)诊断:依外观症状可初诊,镜检血淋巴内的细菌可确诊。4)流行情况:全国各养虾区均属常见病,发病和死亡率有时高达90%,对成虾养殖危害较大,流行季节主要为4-6月和9-10月。5)防治:预防:a.以生石灰或含氯制剂彻底清池消毒;b.在发病季节适当使用氯霉素、土霉素或大蒜等预防.治疗:a.1ppt氯霉素或1-2ppt土霉素或1-1.5ppt呋喃唑酮拌饵连投5-7d;b.1%大蒜或1ppt卡拉霉素或氟哌酸拌料投喂3-5d;c.口服药饵同时以0.5-0.8ppm漂白精或0.2ppm二氯乙氰尿酸等进行水体消毒。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四、烂眼病1)病原:非01群霍乱弧菌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伏于水草或池边,有时浮于水面旋转翻滚,眼球病变过程如下:眼球肿胀(由黑变褐)眼球溃烂(严重者脱落)细菌侵入血淋巴,变为菌血病而死亡。3)诊断:肉眼观察眼球颜色和溃烂情形可初诊,镜检血淋巴可确诊。4)流行情况:全国各地成虾养殖区均有发生,流行季节为7-9月,并以8月最为严重。5)防治:预防:放虾前彻底清淤消毒,养成期保持良好水质。治疗:早期:用1-2ppm呋喃唑酮或氯霉素杀灭水体细菌;中晚期:同红腿病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五、烂鳃病、黄鳃病1)病原:细菌2)症状和病理变化:烂鳃病:病虾浮于水面,鳃丝发白,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鳃丝皱缩或脱落黄鳃病:病虾鳃丝呈黄色,鳃部甲壳微张,严重时发展为烂鳃。3)诊断:根据症状可初诊,细菌检查以确诊。4)流行情况:全国各地成虾养的常见病。5)防治:预防:放虾前彻底清淤消毒,养成期保持良好水质。治疗:a.1-2ppt土霉素拌饵连投5-7d;b.1%大蒜或1ppt氟哌酸拌料投喂3-5d;c.以海因消毒剂水体消毒,同时口服维生素C等。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六、黑鳃病1)病因:病因复杂,常有以下几种:a.水质底质恶化,pH值长期偏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b.细菌、真菌感染;c.长期缺乏维生素C。2)症状和病理变化:鳃组织变黑,严重时鳃丝萎缩、糜烂和坏死等3)诊断:根据症状诊断。4)防治:a.对于因水质恶化引起的黑鳃,可采用换水、添加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以及泼洒沸石粉或白云石粉等措施防治;b.细菌性黑鳃可口服2ppt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防治;c.因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黑鳃可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七、红体病1)病因:病因复杂,常有以下几种:a.WSSV或TSV等病毒性病原感染;b.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弧菌感染;c.水质环境恶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d.饵料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缓游于池边或池面,身体局部或全身性发红。3)诊断:根据症状,并接合水质以及养殖管理情况分析予以诊断。4)防治:a.对于病毒性引起的红体,依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措施;b.对于细菌性红体,可口服氯霉素等结合水体消毒;c.对于水质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换水或投放生物制剂;d.对于饵料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投喂多维和大蒜等。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第三节真菌性虾病真菌性虾病对虾卵和幼体危害最大,其次对越冬期的亲虾危害较大,在虾类养成期间,真菌性虾病较少。一、对虾卵和幼体的真菌病1)病原:链壶菌属、离壶菌属和海壶菌属:具不规则分枝的无分隔弯曲菌
本文标题:第八章海水养殖虾蟹类疾病 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82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