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第2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学习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掌握现代课程理论。理解、掌握与信息技术教育密切相关的教与学理论。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学习指导本章涉及到的是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习应以识记为主。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概念和理论的分析理解,并能将它们应用于学习或教学实践中。目录2.1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特征2.2课程理论2.3教与学理论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1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特征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组成、分类及表达方式信息技术的特征信息技术对文化、教育的影响和作用2.1.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概念的提出信息概念的提出得益于人类社会对计算的大量需求和对计算机器、信息处理机器的渴望以及数学上的概率等理论的发展。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军事等领域里,人类需要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而人脑已难以满足短时间内进行大量运算、处理大量信息的要求。因此,人类就借助自己的智慧去创造机器来帮助自身。计算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形成了围绕信息而存在和发展学科群——信息科学与新技术——信息技术。2.1.1什么是信息技术定义人们因其使用目的、范围、层次的不同对其定义有不同的表述。不管信息技术是怎样千姿百态,我们仍然可以给它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即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2.1.2信息技术的组成与分类广义地说,一切与信息处理有关的技术,都可列入信息技术的范围。按使用信息设备的不同,将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又有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之分。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信息技术的表达方式概括目前种种说法,信息技术表达方式主要有如下四种:1.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和远距离通信工具为手段,采集、加工、存储、传递任何口头、文字、图像、数据信息的过程。2.信息技术是指所有与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设计制造,信息的设计、处理、传输、变换、存取有关的技术。信息技术的表达方式3.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直至应用的技术,包括提供与信息有关的机器与服务两大方面。4.信息技术是指用来延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那类技术,主要包括:①延长人的感觉器官采集信息功能的感测技术;②延长人的传导神经传递信息功能的通信技术;③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功能的计算机技术。④延长人的效应器官使用信息功能的控制技术。2.1.3信息技术的特征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信息技术的社会特征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数字化。在信息处理和传输领域,二进制数字信号是现实世界中最容易被表达、物理状态最稳定的信号。信息的数字化将多种信息形式,如文字、符号、图形、声音、影像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进行信息的统一处理和传输提供了基础;将信息组织形式由顺序的方式转变为可按其本身的逻辑关系组成相互关联的网络结构,为提高信息检索效率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网络化。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将人类带入了全新的网络环境,它把分布在各地的具有独立处理能力的众多计算机系统,通过电讯线路和相应设备联结起来,以实现资源(硬件、软件、信息)共享。信息网络的发展异常迅速,从局域网到广域网,再到国际互联网。被形容为“信息高速公路”的高速信息传输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信息传递的神经中枢,也成为建立和发展其他信息网络的平台。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智能化。信息技术注重吸收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的深化与应用。在通信领域将出现类似人脑一样具有思维能力的智能通信网,在多媒体领域将出现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环境及智能多媒体,在信息系统领域,智能信息系统的出现将提供智能的人机界面。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个人化。信息技术实现以个人为目标的通信方式,充分体现可移动性和全球性。个人通信的理想境界应该是:通信到个人,以个人的身份代码进行呼叫或被呼,通信是透明的;不论在室内或室外、静止或移动(包括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高速移动),都能随时随地通信;个人使用的手持机将像钢笔、手表一样不可或缺,其自然度和清晰度高、价格便宜、耗电量小、小巧轻便、操作简单,既能提供语音通信,也能处理数据和其他任务。个人通信需要全球性的大规模的网络容量和智能化的网络功能。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多媒化。当今信息处理与利用不再只是采用某种单一媒体,而是多种媒体并举。另外,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信息技术还具有区别于其他技术的特征,即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信息技术的社会特征知识密集更新加快渗透力强互补综合风险性大2.1.4信息技术对文化、教育的影响如何研究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人们往往仅从表面上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因而只看到二者直接相关联的两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将引起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两方面都不错,但实际上,信息技术在对教育发生影响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文化这个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基础的变革阅读方式的变革研究和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化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3.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基础的变革写作方式的变革当代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4.电子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基础的变革计算方式的变革1.数字化高速运算的数值计算。2.数字化文字的表示与计算。3.数字化多媒体的表示与计算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的影响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知识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而且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的爆炸性膨胀以及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也使得贯穿于每一个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成为时代的必然。终身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协作,学会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也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从而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的影响1.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2.信息社会需要更具协作能力的人才3.信息社会需要既会生活又会生存的人才当代信息技术对教师、学生的影响1.信息时代的教育迫切要求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向学生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等多种角色转变。2.信息时代的学习对传统的学习者的角色提出了转变的要求.信息时代的学习追求的是有意义的学习,它具有建构的、交流的、阐释的、协作的和反思的特点。2.2课程理论2.2.1课程的概念2.2.2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2.2.3课程基本理论2.2.1课程的概念由于课程现象十分复杂,所以课程是一个运用较广但定义不大确定的术语。在西方英语国家,课程(curriculum)作为一个术语概念,有三个层面的指称:一是指一套课程;二是指“课程系统”,包括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部分,又称为课程工程;三是指“课程研究领域”(即中文的“课程论”)。课程的概念在我国,“课程”的指称有四个层面:一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二是“泛指课业的进程”;(这两层含义相当于英语国家的“curriculum”)三是“学科的同义词,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相当于英语的“course”)四是指以一定时间为单位的“一节课”(相当于英语的“lesson”)。2.2.2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影响课程的因素十分广泛,可以归纳为有关“课程自身”、“教育条件”、“儿童发展”、“社会需要”和“自然环境”等五种类型。目前国内外关于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问题,见解是比较一致的。人们普遍同意,存在三种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社会和儿童。三者无论在综合的意义上还是在分别的意义上,对课程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均是决定性的。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知识知识在来源上决定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经验,是学校课程的重要来源,也是学校课程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社会社会在选择标准上决定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在宏观上决定课程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人类的知识经验浩如烟海,人们只能从中选择出一部分,分门别类作为学校的课程。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三者结合一定的课程是一定内容和一定形式的统一。特别的内容需要特定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形式相配合,而特定的形式也要求特定内容与之相恰切。知识、社会和儿童总是综合地决定课程的发展变化。在社会条件下,知识、社会和儿童越来越相互关联,任何一个因素的发展变化,很快就会导致其他两个因素的发展变化,从而“三位一体”的发展变化,整体地导致课程内容与形式的整体发展变化。2.2.3课程基本理论现代社会中,从理论上影响课程实践的有各种各样课程理论流派。这里,拟对几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理论流派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这一课程理论主要依据是结构主义心理学.其基本原理为: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2.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教给儿童。它要求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课程实施方式相配合,形成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3.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4.提倡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是人通过独立思考、改造材料、自己掌握原理原则的一种学习方式。5.提出了螺旋型课程。即以螺旋型课程来组织和实施学科的基本结构。6.重视挖掘、运用和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人本主义课程理论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这样的“完人”’,首先是多种多样的潜能得以发挥,其次是情意发展与认识发展的和谐统一,包括情感和情绪的发展,认知、理智和行为的发展,以及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理智、情绪与行为发展的统一。3.主张平行课程与并行课程。它由知识课程、情意课程和体验整合课程有机结合而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4.组织意义学习。罗杰斯指出:人类学习有两种类型,一是无意义学习,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人”无关;另一是有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的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的小威廉姆·多尔教授。多尔认为,我们正在由牛顿式的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前者以简单、稳定、永恒为特征,后者以复杂、混沌、有限为特征。他充分借鉴、吸收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杜威的过程说、怀特海的有机论等理论和观点,构建起一种后现代课程模体。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主要观点是:让4R作为课程的基础。所谓4R是指丰富性(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