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结题报告
-1-《提高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课题结题报告武穴市实验中学陈志敏彭伟芳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本课题研究基于以下原因:(1)国家意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八荣八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提出都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好公民。(2)文化背景:习近平讲话指出中华文化中凝聚、积淀、总结了许许多多优秀、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传承。比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理政之道,“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致中和”的经世方略,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仁义礼智信”的为人操守,“君子以自强不息”“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态度,等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就因为有这些执着的精神追求。对这些精神追求,我们要引以为豪、倍加珍惜、始终秉持,保持足够的敬畏,任何时候不能抛弃。要抓小、抓早、抓实良好的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3)学校教育背景:①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②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并重的培养目标,说明培养对象是完整地生命体,学校如何促进学生生命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的议题。(4)自身背景:自身需求-中学生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身心发育急剧变化,可塑性强,是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时期。2、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探索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途径,解决以下问题:-2-①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给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带来的影响。着重解决青春期不良因素给中学生思想道德带来的影响。②如何打破道德教育只停留在道德规范的灌输和训练,而忽视道德情感培养的传统观念。寻求一条以道德情感教育促进道德养成的道路。③解决社会、家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给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冲击和不良影响。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向来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成为教育教学科研的重点课题之一。大量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以及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从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在德育研究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研究者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论的原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了德育创新的理念、提倡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德育评价机制,寻求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策略;比如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知、情、意、行”等等。放眼环球,一些发达国家长期致力于未成年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在西方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育研究者采取开放型的未成年期生理及心理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间,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意识到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开设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课。教育科研工作者也积极投入该领域的研究。然而,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该领域的研究都存在着盲点和误区。展望21世纪的未来几十年,国内外教育界将不遗余力地开展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期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以及情感教育介入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将是这一领域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本课题的研究力图将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与德育、情感教育和体验整合为一个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为原则,从知、情、意、行各方面入手,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与矫正紧密结合,克服教育过程中的片面性。这是该课题不同于同一领域教育研究的特点所在。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中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3-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课题将中学生未成年期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体验教育相结合。在操作过程中,本课题旨在通过师生的双向情感交流,消除师生间的人为隔膜,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氛围。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活动调节,切实解决未成年人心理、行为、规范困扰所带来的思想道德迷失问题,帮助中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进一步激发中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机制。为中学生未来踏上社会,成为健康而有所作为的人才作积极有效的准备。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本课题结合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以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已有成果,大胆创新,通过社会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心理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园课堂(自主管理教育)、家长课堂、教学课堂,尊重教育课堂搭建提高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途径的立体构架,从而改变德育、未成年期教育、心理教育各自为阵以及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不合拍的状况。探索一条知、情、意和谐统一发展,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德育模式。从而完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应用性理论。五、课题研究的内涵、内容和原则、目标:基于在人的成长中德育对人造成的重大影响和当前社会环境、青少年道德素质现状所带来影响,我们认为课题的内涵:1、从时间上看,我们课题针对新时期、新变化、新形势下,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存在误区,注意与70年代、80年代学生的思想差别、行为差别,要有与时俱进的观点来认识分析当前的学生现状,着力解决当前疑点、难点问题。2、从空间上看,要有创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寻求立体构建、内容互补、针对性的方式来突破当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找到科学的方法、途径。课题的目标:⑴状态目标:学生方面,学生在通过接受品德课程的学习后,其思想道德在以下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①道德能力:道德推理、选择、践行能力较强。②道德意识:能接纳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公民道德素质好。③道德情感: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情感。④道德意志: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持久性,做事意志坚强。⑤道德责任感:具有正确的荣辱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老师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教育教学方法新,科研能力强的思想品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全面带动教育教学改革。⑵品德课程教学研究目标:构建品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操作体系,切实提高品德教域实效。-4-⑶成果目标:①编排一套能使学生乐于参与,可操作性强,实践效果好的教育活动方案及学生道德养成过程的典型案例。②编辑出版教师的总结经验、论文集,促进推广、交流。课题内容:1、学生道德活动中常见问题的诊断与对策研究。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描述与分析,摸清问题的根源,制定措施,实行积极的艺术的主动干预,切实转变学生的认识,增进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形成道德习惯,收获道德的幸福感,把实际的教育效果巩固好、发展好。2、学科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并进行教学创意,科学融合三维教学目标,使道德教育由传统的“渗透”走向“生成”,让学生的发展转变为“由道德走向智慧”。3、活动道德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设计研究。根据各个年段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重视设计有针对性、生成性、实效性的系列集体或个人的活动,并让学生全员参与,特别注意有意识的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设计量身定做的活动,寓个体自我教育于集体活动中,进一步建设开发研究活动道德教育课程。4、学生成长环境因素分析。分析特殊学生成长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影响因素作聚类分析,找到提前干预的策略和问题学生的矫正策略,引导学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学生健康成长。5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探究,发现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规律,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系统化的、可操作性的培养模式。课题研究原则:拓宽工作渠道,改进德育方法,努力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教育观念滞后,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等诸多问题,往往造成缺乏实效,缺少魅力的工作局面,解决德育的实效,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坚持分层施教,突出德育的层次性和一致性。首先要从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符合中学生成长各阶段特点的德育目标体系和工作体系入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确定由低到高且相互平衡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和内容,从而充分发挥德育目标的指向功能,选择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实施德育,注重防止德育的分散,割裂状态以及形式化、表浅化问题,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科教师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全学科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教学全过程育人;体现以学校为主阵地,校内校外共同参与的全社会综合育人。2、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主体性。要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克服单纯的教师传道、学生被动接受的德育形式,更不能搞没有-5-创新、没有情感的单纯道德说教。要注重在施教中保护和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开放的思维,着力引导他们面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问题的分析、判断以及对规范的选择和创新,从而自主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要允许广大中学生面对多元价值取向,不受传统封闭的一元化价值论约束。在教育方法上要变“堵”为“疏”,变“传”为“导”,建立起师生平等互动,充满探索精神和人性关怀的教育模式。多采取示范教育、体验教育、感悟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建立逐步成长为具有独立个性,有创新精神的道德主体。3、坚持从基础德育抓起,努力提高学校的实效性。实施德育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即要从德育的总体方向、总体目标和根本任务着眼,从一事一例、一点一滴做起实施德育。对广大中学生来说,要从最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入手,坚持抓基本德性培养;要从抓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性的目标做起,扎扎实实地推进学校德育,要坚持常抓不懈,不轻易换镜头,保持德育主题的恒久性;要坚持教育方法的创新,增强教育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要坚持教育手段、教育途径的多样化,促进广大中学生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内化。六、“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与改善途径研究”课题实施的过程回顾和方法总结面对当前学生思想素质新情况,为了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全体思品教师积极参与课题试验,经过二年的不断探索与反思,留下无尽的回忆和快乐,现将实验过程回顾如下:第一阶段(2009.12~2010.1)课题实施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在省、地、市各级教研专家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主要完成了课题实验的几项准备工作,为第二阶段实验的深入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申报立项:2
本文标题: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22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