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滇西北鹤庆——“名兰之乡”崛起的前因后果
滇西北鹤庆——“名兰之乡”崛起的前因后果鹤庆县养兰可以考证的历史已经有1100多年,在经济发展、国富民强的太平盛世,鹤庆兰花产业是最过几年才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兴产业,经历了短短几十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一个民间强有力的致富产业,这个产业促进了其它产业的发展,兰产业的兴旺发达,给养植户带来了福气、带来了财气,的确是一项招财进宝、脱贫致富的一个朝阳产业,也是作为“植物王国”应该发展壮大的产业。兰花是一种特殊商品,有市场存在,就有需求存在,通过十几年的滚打爬摸,鹤庆县养兰的知名度在全州、全省、全国都已经打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名兰之乡”的称谓被世人所认可。同时,鹤庆的兰市已经成为“全国莲瓣兰看云南、云南莲瓣兰看大理,大理莲瓣兰看鹤庆”的龙头老大。全省、全州的养大户把鹤庆兰市交易当成了整个莲瓣兰交易的晴雨表,一到鹤庆县城1、4、7街子天,从四面八方来鹤庆看兰花的兰友络绎不绝,鹤庆真正成为了莲瓣兰花精品荟萃的地方,已经发育成了颇有知名度的“莲瓣兰交易中心”。鹤庆兰花现象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深层次的学术问题,那么鹤庆兰花现象为什么会兴起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点理性的探究,供经济学家参考。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鹤庆商帮叱咤东南亚和大半个中国,成为当时商业界弄潮的引领现象。那时虽然国难当头,但是在鹤庆这块中国西南部最为落后最为偏僻之地,却出现了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那种现象——文学艺术的发展超出了经济的发展。鹤庆的商帮现象也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商帮的经济发展,超出了鹤庆的政治、文化和人文的发展。从地理角度看,鹤庆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都远远落后于中原和沿海一带,但是为什么会有像李恒春、丁槐、将宗汉……这样的大商帮崛起呢?更令人惊奇的是事过百年后,历史惊人地相似。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历史好像轮回似地又出现了鹤庆兰花现象。且鹤庆兰花现象也和商帮一样,颇具大气,并且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在鹤庆这样的偏远小县,能够在如今城市商业高度精打细算之下,打出以经济为主的兰花品牌,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鹤庆人的精明、能干和富有创新精神。“家家有流水,户户养兰花。”这是白族人居的真实写照,也是鹤庆白族人民千百来努力实现的人间仙境。不论是纵观世界的兴衰史,抑或是横看民族的曲折发展史,人类发展的根基是经济,而牵引人类向前的是文化。在分析鹤庆商帮和鹤庆兰花现象,让人迷惑不解的时候,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了鹤庆浓厚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宣称这样一个事实:鹤庆独特的地域文化,是我们研究鹤庆商帮现象和鹤庆兰花现象的舵手和引路人。如果说剑川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白族文化的聚宝盆”,丽江是“纳西原始文化的集散地”,大理是“白族文化的发源地”的话,那么鹤庆便是这些文化的“熔炉”。鹤庆文化的“熔炉”性具体体现在鹤庆的文化教育上。鹤庆的文化教育的发展,又得益于夏季挖干田的吃苦耐劳上。在大丽路没有开通前,鹤庆是一个边远偏僻的穷困县份,大部分人家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主要生存方式。鹤庆坝子的泥土粘性极大,容易结饼,被当地人称为——阿尔巴泥。特别是经过一冬干旱的锤炼,那泥土就板结得像石块一样坚硬了。到五六月份收了蚕豆、小麦、大麦、碗豆……后,那田已经干得开裂了。这时任何一种机械和工具都拿这种干田没有办法,只有鹤庆人特别打造的独有的如同猪八戒钉耙似的四齿大钉耙,才可以大显身手。鹤庆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强烈的人文意识,便是这种钉耙精神打造出来的。在鹤庆农村长大的人,无一不受到钉耙的磨练和熏陶。钉耙虽然只是一种劳动工具,但用钉耙挖地的滋味和感受,只有真正用了它的人才深有体会。要让钉耙咬进那坚硬的阿尔巴泥里,得高高地举起来,且用暗力往下挖,那钉耙齿才可以往泥巴里钻。要撬泥块了,得使出全身的力气。什么叫全力以赴?此时此刻掀起泥块的情景,便是全力以赴。只有全力以赴,才可以完全将那石块似的阿尔巴泥翻过来。鹤庆的干田(实则水田)都要将底下的那一层黄泥土,翻过来在烈日下暴晒一段时间,水稻才可长势好。在五六月的酷日下,要毫不退缩地开挖那坚硬无比的干田,来日才能有收获,否则将衣食无安。这样一年里大家较为重视的也就是挖干田了。同时,也是最能表现对家人关怀的时期。是不是关心家人?就看挖干田这几天,有没有回家帮忙了。因此,在鹤庆最难能可贵的是家居农村,在县城机关单位,或者乡镇厂矿企业,或者学校上班的工作人员,或者学校里读书的学生,大家都要在挖干田的这个时段内,利用双休日回家去挖干田,体验那挖干田的艰难,接受那挖干田的洗礼。更重要的是挖干田这行当,只有全心全意地使出全身力气,才不会伤着自己。力气用不足,或者想钻点空子,养点精神,玩点手脚……那受伤的一定是自己。那弹性极强的钉耙和坚硬的阿尔巴泥一个回弹,肯定叫你受伤。严重的可能会造成扭伤腰肌,轻一点的也要擦破皮肤,见点血光。正是这种挖干田的效应,培养了鹤庆人踏实苦干的作风和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意志。从文化角度来看,正是这种干田文化,造就了鹤庆教育的超前。鹤庆的教育是苦干出来的,是因为有一大帮子不计个人得失的教师,在艰苦环境下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苦战着;是因为有一大批学子,发扬挖干田精神,昼夜苦战,迎头硬拚才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一如兰花那种不张扬,不肆修扮的高贵气节。教育是社会前行的基石,教育的发展肯定会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我们认真分析商帮和兰花产业的崛起,不得不归功于教育。教育使与其相关最为密切的文化潜滋暗长了,同时孵化、催生、助长、推进……了鹤庆兰花产业在滇西北乃至大西南的超前发展,基于这一点,下面再作一点不成熟论证:一、贫困县因兰花创立了一个“名兰之乡”,因兰花走上了致富之路2006年是鹤庆兰花进入鼎盛时期,这年的兰花销售量比往年增多,到11月底,兰花销售金额达17亿元,以35%的利润计算近6亿元资金到鹤庆养兰人手中、经营者手中,比去年增长3倍,鹤庆兰花库存量在23亿元,手中有了充足的货源,我们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外发展,同时也可以向省外引进新的品种,向更高档次兰花发展,可以说养兰富了一方水土、一方人,和周边县相比较,在养兰上鹤庆已经超前了整整十年,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不能不感谢把鹤庆人训练成吃苦耐劳能手的挖干田精神。文产办,兰协能力合作,对鹤庆境内的兰花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统计,对鹤庆兰花的销售存量作了统计如下:(1)销售情况:(截止到2006年9月底)大雪素:35000苗,价300~1300元/苗,计2100万元;剑阳蝶:15000苗,价1.5万元/苗,计22500万元;奇花素:3000苗,价3万元/苗,计9000万元;滇梅2500苗,价3万元/苗,计7500万元;黄金海岸:2000苗,价13万元/苗,计26000万元;苍山奇蝶:1500苗,价2万元/苗,计3000万元;星海蝶:40苗,价50万元/苗,计2000万元;红素:10苗,价40万元,计400万元;桃园三结义:100苗,价40万元/苗,计4000万元;玉兔:250苗,价25万元/苗,计6550万元;丽江星蝶:200苗,价12万元/苗,计2400万元;还有天彭牡丹、奥迪牡丹、荷之冠、苍天奇蝶、汗血宝马、大唐凤羽等品种销售都比较好,总计销售价在17亿元。(2)库存养植情况:大雪素8万苗、黄金海岸4345苗、奇花素3840苗、包草4049苗、苍山奇蝶5537苗、剑阳蝶10033苗、玉兔1210苗,星海蝶332苗、合家欢726苗、红素163苗、丽江星海蝶584苗、长脚梅2500苗、云鹤梅736苗、心心相印3700苗、天彭牡丹410苗、桃园三结义170苗、五彩麒麟46苗、奥迪牡丹16苗、锦上添花120苗、大唐凤羽10苗、汗血宝马10苗、鹤阳牡丹193苗、倚天奇蝶868苗、丹心雪梅258苗及各种杂花蝶花5000多苗,的确体现了名兰之乡、精品荟萃的地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李幼生、朱正刚、和利伟、郑波、赵金华、阮金灿、汤加寿、张建清、杨飞标、杨定邦、赵志炎、李育林、杨春城、杨建新、杨正生、宋亮星、李润弟、张子刚、李彦珍、李淮海、王安宁、赵荣华、赵怀正等一大批鹤庆兰界精英勤奋努力的,发扬挖干田精神的丰硕结果。他们为鹤庆县的兰花产业、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鹤庆兰花发展壮大勋功章应该给他们佩戴。兰协为了鼓励他们的付出,在2006年鹤庆县兰花协会会员大会上,评出了鹤庆十大兰园和三十六个诚信兰园,并授于他们铜牌标志,以光大他们的为兰花产业所做的伟大贡献。十大兰园是:李幼生(幼生兰苑)朱正刚(滇鹤兰苑)和利伟(鹤鸣兰苑)郑波(亚馨兰苑)赵金华(金华兰苑)阮金灿(金灿兰苑)李育林(育林兰苑)李淮海(“兰痴”—老海兰苑)周树康(康润兰苑)赵润生(润生兰苑)三十八个诚信兰园是:李幼生赵金华阮金灿郑波朱正刚汤加寿李淮海赵润生母灿松张子刚高建雄赵志炎龚丽宝李彦珍李育林潘中全彭永胜杨飞标杨炳忠周玉金李寿海周树康赵六一张凯林杨培松何利伟朱正国赵荣华杨春诚王安宁周崇信姜光明蒋国安唐加兴李建刚赵怀正杨定邦张家华(计38人)是他们引领了鹤庆兰花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分析了兰花在鹤庆兴起的壮观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理性地回顾思考一下十多年前的兰市。十多年前,在云南、四川、贵州、广东、福建部分地区有了养兰的盟芽,而那时的养兰,只作为一种文人雅士的玩物,基本与经济无关。品种的交易只是以花易地交换品种来扩大养植。而现在呢?兰花这一产业,已经像星火燎原般,向浙江、河南、河北、东北三省、甘肃、山东、江西等省燃烧。大有“祖国江山一片兰”的态势,这正兰文化、养兰历史在我们中国底蕴十分深厚,有着3千多年的历史的厚积而薄发的具体展现。爱兰者,自古就有并且层出不穷,兰文化流趟在96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趟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代代相传至今,如今正是发扬光大的大好时机。天时,地利都已经占尽。养兰就是要经营,不经营的商品就不成其为商品。商品就是要拿到市场上来流通交换,只有通过流通交换它才具有价值和价格,才能转换为我们更高层次的东西。所以,经营者是兰市的主体之一。兰花作为一种兰卉植物,是一种欣赏价值很高、经营价值极高的植物,它有一种高贵的品性和高雅的质地,最难得的是它的精神及文化内涵。从古到今,是人们都用兰花来明志,来鞭策自己。它是兰市的属性,离开了它,兰市就不存在。所以说我们要倍加珍惜她,爱护她才对。俗话说:“人世间的资源有两种。一种是需要;一种是爱好(欢喜)”。需要是物质层面的,爱好是精神方面。人们二者都需要,缺一不可,相辅相承。所以说存在就是合理,兰花10元一株或10万元一株,甚至几百万元一株,只要成交,就有它的合理性,世间一切东西,就是遵循着一条规律“物已稀为贵”。当然大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有市场就会有风险,风险大,利润高才正常;风险小,利润大,说明这是一个不会长久的行业;风险大,利润小,这样的行业没有人干。兰花市场的主要风险来自欣赏水平的不高、栽培能力的不足、假冒伪劣的横行。这是我们要努力消除的危害兰市的隐患。我们认识到了兰花的过去、今天、明天。我们的心态就会平稳、平稳的心态给养兰人、爱兰人带来了团结的气氛,带来了和谐的社会风气。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文明程度的提高,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人们的爱好会更广泛,热爱兰花的人会更多,兰花的前景正如旭日东升、前程似锦。分析了鹤庆兰花的发展后,我们再从鹤庆文化上探索起。鹤庆文化的交融主要表现在鹤庆坝子东山一线,川人定居的村落上。当然也可以表现在松桂、西邑、黄坪、朵美、中江、六合迁居的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身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定居在其它地方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与白族通婚,鹤庆很少有民族歧视现象。更让人感觉惊奇的是鹤庆白族文化不是被鹤庆的汉族同化了,相反地白族文化不断地同化着周边汉族村落,这可以从鹤庆讲汉语的村落上看出。比如:辛屯、母屯、田屯、积德、松桂的波罗、黄坪讲汉语的村寨……民居建筑的样式和风格,妇女服饰,竖柱喜丧事的礼节席面……都与白族的大同小异。六七十年代,川人的建筑还保留了“一门通三间”的小闷楼形式。但改革开放后,大多数都仿照白族人“各立门面”的两层楼的白族建筑形式,这种建筑显得大方,气派,得体。由此可以看出鹤庆白族人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各种文化能够交
本文标题:滇西北鹤庆——“名兰之乡”崛起的前因后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24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