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理论学习材料doc - 素质教育与考试
1素质教育与考试一、必不可少的考试考试是伴随着人类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及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建立考试制度最早的国家。《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考试概括为“学校检查学生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考试是教育测量、评价教育绩效的必要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分析诊断和信息反馈功能,不仅是教学结果的反馈(学校意义),而且是甄别人的知识技能和智力开发不可缺少的手段(社会意义)。考试作为对人的知识与能力、行为品德的测量和评价,是自成体系的一门科学,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本身无好坏之分,在于我们怎么运用考试的功能。现在不仅升高中、升大学要考试,想当公务员也得考试,想获得教师资格、想评职称、想当医生、想当律师都得考试,考试是人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获得社会职位的主要方式。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正常人,还没有谁忽视必要的考试。二、“应试教育”考试的弊端以往我国学校的考试制度是“文革”结束后以恢复高考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其特点是“选拔性”,它具有为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功能,年复一年例行,构成教育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接下来中考也是如此,其竞争的剧烈程度也不亚于高考。高考、中考的这种选拔性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工作影响巨大,具有导向性,所以,形成了各类学校的考试都围绕着选拔性的需要。这种选拔考试,使学校间、学生间存在着激烈竞争关系,导致整个基础教育都存在着严重的应试化倾向。这种倾向,强调了考试的中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转。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分而学。各类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夸大了考试的作用,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成绩的唯一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应试教育下考试的最大弊端是忽视智能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东西,机械地记忆各门课程的概念、原则、要求、意义、作用,默写计算公式,猜考试内容,学生为应付考试而疲于奔命。这种考试的异化,使校长、教师长期心力交瘁,整天疲于奔命应付考试,使大多数学生“谈考色变”。特别是实行标准化考试后,各类学校都掀起了题海战术,各种试题训练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经济负担越来越重。总之,应试教育是背离素质教育要求的一种教育理念,它突出体现在基础教育中,是一种以考高分、高升学率为目的,以应试科目、应试内容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以分数高低为衡量教与学质量的标准,要求学生争高分,门门优;强调灌输、记忆;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忽视学生的独立见解;大搞题海战术、强化训练、突击记忆等,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往往成了考核教师业绩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主动性的发挥,使那些应试能力强的学生高分低能,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深化知识的真正人才却可能得不到好成绩,不利于培养有主见、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学校的教学工作主要面向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大题量训练未必就是提高了社会所实际需求的能力,充其量是提高应试能力。有人将“应试教育”下考试制度及方法存在的种种弊端概况如下:(1)在考试内容上:“重记忆、轻能力”。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到死记硬背、突出应付考试的方面上,来来回回背条条,反反复复啃课本,翻来覆去做习题。(2)在考试形式上:“重笔试、轻口试”;“重闭卷,轻其它”。不分课程性质、特点,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3)在学生学业的考核与评价上:“重分数、轻素质”;“重全面、轻个性”。在对学生学业的考核与评价上,基本上还是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所以说,我国目前的学校考试制度,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人们对考试之所以持否定态度,就在于这种考试制度确实存在不少弊端。据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了一次针对全世界的中学生的测试。结果是中国学生笔答水平最高,创造力得分最少;美国学生笔答成绩最差,创造力水平最高。中国学生的基础好,这是优势,但缺乏创造力。所以,针对现实,适应时代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的战略部署。三、素质教育离不开考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中国教育一次转型,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在改革过程中,对考试的准确定位和恰当使用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考试是教育三要素(教、学、评)之一,不管什么类型的教育,永远摆脱不了考试。推进“素质教育”并不是就要否定考试和取消考试,素质教育也离不开考试!关于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考试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环节是必要的,通过考试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检查学校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得失,从而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依据。但是,素质教育反对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尤其反对以频繁的统考及题海战术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应试的手段。分数可以选拔人也可以埋没人。”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讲话指出:“我们应当把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区别开来。素质教育不赞成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更不赞成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校长、学校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2一种手段,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2006年9月8日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黄城根小学,在与教师座谈时说:素质教育绝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人的素质是综合的,因此考核、考试也应该有综合性,既考动脑能力,又考动手能力。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是我们所说的全脑教育、全人教育、全脑功能开发,全面素质教育。这是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考核也要考核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内容,即全面素质,不能只考知识,不顾其他。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评定成绩,这是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中小学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在成长过程中有曲折是正常的,不能凭一时一事评定学生素质,更不能一考定终身,需要长期考察,综合评定。在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考试实则是一种技术手段。就技术而言,考试技术适用于任何一种教育模式,只是使用的角度不同而已。任何技术都有自身的特长和缺陷,问题在于具体使用者突出了其中的哪个方面。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考核,主要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业状况,不仅有不断提高学习质量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也是教师自我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还是学校校长、教学部门指导教学、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都离不开考试,它在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不可低估。文革中,考试评分制度被取消,所造成的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的严重局面不堪回首。所以我们要纠正应试教育的倾向,并不是否定考试本身,而是应当深入剖析当前考试制度及方法,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制度。四、素质教育下的考试“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考试,不是没有考试的教育,恰恰是对考试的要求更高了,是要从考试内容、方法、形式,到考试结果的使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均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考试改革跟不上,同样会旧病复发,甚至出现新的考试病。人类社会的教育观念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从重视传授知识→重视能力培养→更加重视素质教育的漫长变化过程。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要更加重视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因此,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观念。在教育界还有“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等等教育理念,其实也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台湾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教授提出:“将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术专精的追求范畴中,而是扩大心灵视野,重视将教育归位在人的陶冶和养成上,不仅要强调传授知识、技术、治学方法,也要关心一个全人的塑造,除了帮助学生对今生现世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外,应更关心他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终极价值的渴求。我们的目的就是盼望塑造出兼具专业知识、道德修养和生命智慧的知识分子”,而不是“深入专业领域却缺乏广阔视野的专业人员”、“一个技术精良的、快乐的机器人”。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指出:“我们要迎接世界科技革命,加强科技教育,但不应把人培养成为“机器奴隶”;我们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调整教育机制,但不要把学生培养成‘经济动物’,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两种教育基本功能统一起来,就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是要从学生心态的优化(高尚精神面貌的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三个方面入手。心态,行为习惯,思维,这是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的本质,学生只有这三方面的素质提升了,才能真正的成长,学习成绩才会有持续的、稳步的提升。成功教学的充分条件有三个,即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基础,以学生获得知识、获得智慧、获得良好人格为目标。在这个前提下,必须弱化的是考试的等级划分和筛选功能,应当强化的是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要求应成为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应成为考试测量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对学生素质测量的时机、方式、题目以及分数使用方法,必须满足素质教育的规定性。考试方法的使用要受到素质教育的制约,要达到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高度统一。(一)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根据教育部[1999]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小学的考试方法改革指导思想可以这样规定: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和社会选人才。同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现行考试制度,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这一教育检测手段,充分发挥其诊断、评价、反馈、预测及激励的功能,达到促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根本目的,尚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全面性原则。促进全面发展,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性和根本所在,因此,考试改革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计划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课程计划所规定开设的课程都必须有检测、有评价;二是各种各类考试必须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去设计,要讲求系统性,要尽可能在考试中贯穿和渗透素质教育考测意识,考试内容涵盖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整体素质的评价要素。2、全体性原则。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考试改革应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状况,要尽可能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讲究试题难易水平的层次性,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能摸清自己的真实成绩,也能激发其再学习的欲望,增强自信心。33、主体性原则。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其主动性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考试改革应充分考虑对学生主体性的检测,要注重对学生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4、基础性原则。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指的是“基本素质教育”,基础性是其基本特征,各种考试应充分体现基础性。智力正常的学生只要参与了正常的教学过程,就应该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不要用学生做不出的试题就是好试题的错误观念来干扰考试试题的基础性。命题要立足“教学大纲”和“课本”,注重“双基”,绝不能盲目加宽、加深、加难,重走“生怕学生会做”的命题老路。5、前瞻性原则。中小学教学实际往往落后于先进的理论。现实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素质教育理论不断得到完善,而中小学培养的人才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考试一定要有前瞻性的导向,才能使
本文标题:理论学习材料doc - 素质教育与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26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