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家居行业 >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作者:山菊花[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词风的论析,如少女时期的词清新鲜丽、明快活泼;新婚时的词婉媚秀逸,真挚缠绵;乱世中的词孤独寂寞、感世伤怀;且倜傥有阳刚气的她,在词中所表现的俊爽开朗,超脱豪迈。说明了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个性心理的影响下,使李清照的词风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率真美,柔情美,凄冷美和阳刚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博采众长,而不与流俗苟同,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且下开南宋婉约词风,人称“易安体”、“漱玉词”,以及她的词对人类感情反应的深度,所表现的鲜明个性与风神,和对艺术技巧的完美追求,都充分展示了一个旷世女词人超迈尘俗的才华.[关键词]清新率真柔情凄冷俊朗[层次]一、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少女时代的词风二、婉媚透逸,真挚缠绵,柔情似水的少妇情怀三、孤独凄清,感世伤怀,颠沛流离的中年女性形象四、俊爽开朗,超脱豪迈,倜傥有丈夫气的阳刚之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名宦之家,官宦门第及政治环境的濡染,文学艺术的熏陶,她才高学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在灿如繁星的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催粲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见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她既有一般女子的温柔,又有文化女性的多愁善感;从她诗词中所流露出的神韵,不仅表现在她作为一位女词人,所具有的卓越超群的才华和孤傲超旷的气质,还表现在她的不同时期的风格迥异的词中,她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正是从这些“别是一家”的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才华横溢、忠于爱情,在悲苦屈辱面前不低头的光彩动人的女性形象。一、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少女时代的词风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阁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少年时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加之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终于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闺情词,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最能表现出年青女性的活泼天真,都是写她的真实感受,以己之情,抒己之怀,率真坦荡,不必象男士们一样去揣摸女人的心理。如小令《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一个天真活泼,而又有点娇羞的少女形象,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却又耐人寻味无穷,非男作家以女子口吻作的闺情词可以企及的。又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一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其词表露出的女性情感,既热烈又恬静,既微妙又直率,其婉媚秀逸之处,尤如天成。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词中描绘了一次结伴舟游,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沉寂的莲花池因为这一群误入者一下子沸腾起来,从姑娘们的惊呼声,划浆声和水鸟惊起拍翅声中,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词人那种从心中迸发出的,不可名状的欢快之情。在这首小词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在青年时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在她身上看不到封建规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景物在她身上却留下了天然的朴素与自由的印迹。词中所表现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却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她这种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的游山玩水,而是寄情山水,托怀于自然。她虽然也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也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于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且此词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其艺术技巧新颖巧妙,高超绝伦;而表现手法是移情于物,寄情于景,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活泼开郎、率真洒脱的少女。二、婉媚秀逸,真挚缠绵,柔情似水的少妇情怀宋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了,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城也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赵挺之官至微宗宰相之位,而他却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同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的青年,夫妻二人志趣相投,文学修养颇多一至,经常一起唱和诗词,一起整理古籍,共同收集和研赏金石珍宝,陶醉于艺术境界里,真可谓“金石姻缘””,开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岁月。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甜美的爱情使得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在诗作中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一个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挚缠绵的柔情。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作者以活泼、清新、浅俗的话语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既表现了她多愁善感,细腻多情的一面,以她独有的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没一丝扭捏造作,全出自于自然细腻的生活情景,从中也透出她艺术技巧的精深与娴熟,用词明白晓畅,灵动自然,她的词继承了二曼之高雅,秦观之妩媚,苏试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典,且以寻常语入音律,托深了词的内涵,成为“别是一家”的易安体。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新婚的幸福甜蜜自不毕说,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与丈夫相知相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因而,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李清照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如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用白描的手法,以浅俗之语入词,化俗为雅,发扬了柳词用语浅近的风格,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这是“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使“浅俗之语”为婉约词生辉添彩。这首词是李清照重阳佳节寄给丈夫的,词中描写了她孤寂凄清的处境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曲折地表达了词人闺中的寂寞和离愁,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明以写景为主,暗写相思之意。从“红藕相残”的秋景中,隐约透露出作者愁闷的心情: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离愁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夫妻之间的相思之情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挥之不去。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象游丝一样萦绕于心。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现,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突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又如《念奴娇·春情》: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在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的一个春天,风雨连绵,阴晴不定,词人独守深闺,离情万种。她欲饮酒赋诗,又怕招来闲愁;欲寄万千心事,又恐传递无人;欲倚栏远,又觉娇慵无力;欲拥衾独卧,又感被冷香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留情话”。在女词人眼里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情思,“红藕”、“玉簟”、“兰舟”、“萧条”、“宠柳娇花”、“玉栏干”、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用话熨贴细致,坦率深挚;表情热情、大方、毫无扭捏之态。在此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计排遗的爱情,可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然而,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赵明诚接到了出任莱州太守的诏令。送走明诚后,李清照难以面对亲人远去的现实,与自己最爱的亲人离别,令李清照彻夜难眠,愁苦的滋味开始侵袭她的心绪。随着明诚离家日子的延长,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此时此刻,花开花落,四季更迭,秋风春雨,都会引起她思想情感上的波动,女词人坦率地描绘了相思的苦楚和对丈夫的真挚情感,这类作品在她前期的作品中最为多见。如抒发相思之情的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此词一出,好评如潮,她的词称得上“无一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形成了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在封建社会,作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能不受封建礼教的禁锢,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以写诗写词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草堂诗余集》也说:“写出一种离别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词直抒爱情生活,表现更为真挚缠绵。“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李清照夫妻暂时分离,思念之情绵绵不绝。‘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脍炙人口,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衬的笔法,用西风吹动卷帘,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容颜,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上片述说由白昼到深夜一整天独处深闺的离愁,窗外阴沉暗淡,室内香烟缭绕,“永”、“销”二字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次日为九九重阳,又逢佳节倍思亲之际,离情转深,故香帐凭枕,夜深难寐。“凉初透”,兼写秋天的萧瑟与心境的凄冷。下片纪重阳赏菊情事。自古即有重九饮酒赏菊风俗,李清照以其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遣词,在词坛一枝独秀。轻下笔,将女性脉脉柔情点染到极致,浓蘸墨,将女性的纤纤柔弱刻画入微。柔润,润到称绝,凄美,美到无比。三孤独凄清,感时伤怀,颠沛流离的中年女性形象靖康之乱,使李清照生活发生了巨变,丧夫之痛,游离之苦,使她词风变为凄恻悲怆,往日曾写到的那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活泼消失了,“沉醉不知
本文标题: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26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