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学习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学习氛围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小学数学;创设氛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小学教育呈现在“老师教、学生学,读死书、死读书”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我探讨、创新发展。因此,导致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在小学教学中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自觉地学习。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氛围呢?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重要条件。可见,问题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而对情境的有效性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揭示所学内容的主题,是否有利于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密切联系,学生能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发其思考和自主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可以锻炼出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校在新课标地指引下,围绕实施新教材,组织教师开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自主学习氛围”的课题研讨,结合实施新教材,在改革课程、教材、教法的同时,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及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从“情感调动、民主交流、兴趣激发、成功体验”等方面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学会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我改变了过去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地做法,而是,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授新课前,有计划的布置学生预习新课的学习内容,并把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想到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第二天上课时,先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然后,老师就学生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加以解说引导,这样做,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2创设良好氛围,培养参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好多老师走形式化,在教学过程中,动不动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多数学生凑凑热闹而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讨论、交流的能力,并随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果离开了正确的教育方式仅热闹地、形式地在一起进行表面讨论、交流,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可让学生觉得讨论、交流是发自内心需要的情境。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明确应该怎样参与,怎样进行讨论交流,才能达到培养参与能力的目的?做游戏、听故事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如果在教学中,把一些数学问题放在游戏中解决,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快乐的获取了知识。也可以把一些数学问题放在故事中,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以讲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说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次,师父口渴了,就让猪八戒找水渴。八戒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水,就在这时,八戒眼前一亮,他发现了一个大西瓜,可把他乐坏了,摘了西瓜抱着就往回走。他边走边想,我得多吃些。到了师父歇脚的地方,猪八戒嚷嚷道:“可把我累坏了,我得多吃些,西瓜是我费了好大的力气找来的。”悟空听后就痛快的答应了。并说我不吃了,那你就吃西瓜的三分之一吧。八戒不乐意,非要吃西瓜的四分之一。悟空高兴的把西瓜的四分之一给了八戒,又分别分给师父、沙僧西瓜的三分之一,还剩一小块,悟空自己吃了。八戒一看,撅起了大嘴,大声嚷嚷道:“说好了让我多吃些,怎么我的还不如师父他们的多呢?死猴子准是你又作弄我。”故事讲到这里教师随机提出问题: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让学生汇报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同分子分数比大小”的方法。这样做,学生轻松愉快的得到了知识,并且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的编讲有趣的故事,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必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并要求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根据课标要求,在教学“进一法”之前,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个题目:要过年了,妈妈准备给我们做新衣服。如果平均每件上衣用1.4米布,那么做3件这样的上衣用多少米布?读题后让学生独立解答。解答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得保留整米数,那么,做3件上衣大约用多少米布?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再汇报结果。回报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大约用4米布,另一种大约用5米布。这时,教师不必急着下结论谁对谁错,要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说大约用5米布的学生可能会说,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把4.2米小数点后面的2舍去的话就是4米,可是4米布做不上3件衣服呀,那么只能是向前进一位进一,也就是大约用5米布。教师再点明这就是求近似数的另一种方法”进一法”。这样,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在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并且牢牢的掌握了用“进一法”求近似数的方法。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教学适用社会实际生活,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来。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不断的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本文标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学习氛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0539 .html